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我国企业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工业、农业或服务业园区,以吸引中国或其他国家企业投资兴业。[2]“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区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在境外形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有效平台。
1.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整体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中国企业正在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53个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通过考核的13个合作区中,10个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75个合作区中,有一半以上是与国际产能合作相关的加工类项目;13家通过考核的合作区,主导产业涉及有色、轻纺、服装、汽配、建材、家电等优势产业,年产铜精矿及制品161万吨、水泥176万吨、钢材27万吨、木地板144万平方米、成衣1 712万件、鞋2 116.8万双、家电62万台、汽配产品1 060.5万件等。截至2015年11月底,在建75个合作区累计投资179.5亿美元,其中,建区企业累计投资69.6亿美元,入区企业1 151家(其中中资控股企业723家),累计投资109.9亿美元;建区企业和入区企业总产值419.3亿美元。
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促进中国和东道国经贸合作双赢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合作区在推动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形成海外产业集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东道国增加就业、提高税收、扩大出口,深化了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截至2015年11月底,在建75个合作区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14.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5.3万个。其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吸引中国超过50家纺织和轻工企业入驻,成为柬埔寨重要的纺织出口生产基地,为当地近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合作区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通过与东道国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与成果,可分享中国建设开发区、设立特区的理念与管理经验,推动中国品牌、中国人才和中国标准“走出去”。[3]
目前,其中13个通过确认考核的合作区分别是: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越南龙江工业园、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莱基自由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俄罗斯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4]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选择发展的区位并不是随机的,都是将企业自身优势与当地有利资源相权衡作出的决策。例如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国这类国家,地理上与中国接壤或接近,它们有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亟待开发的市场;而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一些非洲国家,它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与中国政府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和政治经济的往来。[5]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区位选择主要有以下考量因素:地理距离,政府间政治关系,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www.daowen.com)
2.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选择特点
中国13个通过确认考核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选择主要集中在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家电、机电、微电子等产业,另外也有资源开发和农业加工等产业。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由青岛海尔集团电器产业有限公司领投,以家电产业为主。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由江苏太湖柬埔寨国际经济合作区投资有限公司与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地处东南亚交通枢纽位置,拥有较低的用工成本和宽松的贸易环境,使得江苏的产品快速在该区域流通,并走向国际化。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非洲赞比亚投资的谦比希园区是基于矿产资源的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由康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将成为中国鞋业打造国际品牌、辐射全球的一个重要根据地。总体而言,入驻境外经贸合作区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会结合入驻企业类型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国情和资源条件,因此不同地区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分布兼具东道国和本国产业发展的特色。例如分布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的经贸合作区,吸引了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主的国内企业入驻,所涉及的投资项目以鞋类、服装、家具、皮革、木业、建材等为主;分布在非洲的经贸合作区以金属冶炼、陶瓷烧制以及制造业为主要发展产业,充分利用了非洲当地丰富的矿产、木材、橡胶等自然资源和低关税、少限制的优越贸易条件。在东南亚建设的经贸合作区以服装纺织、机械电子、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充分利用了当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
表6-1 主要境外经贸合作区及产业特点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专题网站资料收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