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推进的重大工程步伐加快,对外投资重大工程进展趋向平稳,在“一带一路”地区投资比重逐步提升,区域分布更加广泛,投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合作方式呈现多样化,互利共赢效果显著。
一是“一带一路”对外投资总额有所放缓。我国十分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与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投资总额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至2015年达到148.2亿元,同比增加18.2%。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外投资结构优化等多方面影响,2016年起“一带一路”投资有所趋缓,呈现稳步发展态势。2016年“一带一路”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2%,2017年前11个月直接投资123.7亿美元,同比下降7.3%,预计总量保持在140亿元左右。
二是“一带一路”对外承包工程持续增长。在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方面,“一带一路”区域保持一定增速发展。其中2016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数达到8 158件,同比数量翻一番,新签合同额达到1 260.3亿美元,增长36%;2017年前11个月新签合额达到了1 135.2美元,同比增长13.1%。同时新签合额占同期全国总额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超过全国总额的50%,2017年前11个月新签合同额同期占比达54.1%。
三是“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伴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产业发展与重大工程项目合作从传统行业产能输出走向传统与高端产业并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往的产能合作,以基建领域的对外承包工程,轻工、家电、纺织服装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钢铁、电解铝、水泥产业等富余产能为主。随着“走出去”企业和项目的增加,以高铁、核电、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开始走出国门,流向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境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也表明国际产能合作的层次开始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管理咨询等价值曲线的高端环节延伸。(www.daowen.com)
四是“一带一路”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合作方式多样化。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在基础设施建合作项目方面,电力等产业参与方式日益多样,从最初的设备供货到目前的EP(设计—采购)、EPC(设计—采购—建设)、IPP(独立电站)、BOT(建设—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PPP(公私合营)、并购、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水平不断提高。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中国承包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方式的合作,有条件的项目更多采用了BOT、PPP等方式。
五是不同领域的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合作呈现不同特征。现阶段“一带一路”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投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重大工程、产能合作和消费品投资三大领域,其合作规模、合作区域、合作水平呈现不同特征。在基础设施重大工程互联互通项目方面,主要分布在西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东欧等板块,合作规模大,范围广,多布局在经济发展较慢、基础设施薄弱地区,为进一步推进其他产业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在重点行业国际产能合作方面,主要分布在西北亚、南亚、中亚、东南亚等板块,其多为能源丰富地区,产值较高,是我国现阶段的投资重点,但受地区自然环境、国家安全形式等多方面影响最为明显。在消费品投资项目方面,主要分布于西北亚、北非地区和东欧等板块,其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规模较小,投资相对少,多布局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对产品需求旺盛的地区。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提升,消费品投资项目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六是“一带一路”互利共赢效果显著。中国对“一带一路”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工程合作对东道国基础设施改善、能源利用和税收、就业贡献明显,对外投资合作双赢效果显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在自身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帮助产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完善了工业体系,推动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当地就业,充分践行了“互利共赢”“惠及当地”的原则和宗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