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由政府控制货币供应、影响利息率以及调节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等政策手段共同组成的。其核心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控制来扩张或抑制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紧缩性的和均衡性的三种类型,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货币供给增长率,从而增加信贷的可供量,随之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在社会总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并且在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特别是劳动失业率很高时,选择这种货币政策最为合适。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的。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处于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既可扩大社会支付能力,又可降低利率;而低利率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刺激投资。但是,必须注意到,不断促使货币扩张,货币供应扩大的结果又将使利率呈上升趋势。因为持续刺激经济,就会使货币的需求上升,货币需求上升又必然引起利率提高,许多跃跃欲试的投资者望而却步,结果反而导致总需求下降。
由于货币供应量是同社会总需求联系在一起的,而货币需要量则是同社会总供给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使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幅度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这种功能,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调节效应是极不相同的。
(1)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总需求严重地落后于社会总供给的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从而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
(2)在有效需求旺盛,社会总需求已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但社会生产能力却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刺激有效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如果社会生产能力是由于有效需求的拉动力不够而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会通过刺激有效需求而增加需求对供给的拉动力,使剩余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如果社会生产能力并不是出于有效需求拉动力不足而是出于其他原因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不可能调动起剩余生产能力,其结果只能是带来总需求膨胀,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3)在结构性总需求膨胀的状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总需求膨胀的压力,有利于促进供求趋于平衡。因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单位货币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上和供过于求的市场上的购买收益差距拉大,从而使人们选择供过于求的收益较大的市场购买,最终促使整个供求的平衡。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货币市场的供给增长率和贷款的可供量,随之提高利率,来削弱总需求的增长。在社会总需求严重高于社会总供给的情况下,选择这种货币政策最为合适,从而降低总需求水平。
从扩张性货币政策转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是采取主动措施的结果,例如在公开市场出售债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及提高贴现率等;也可以是被动的,例如在信贷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没有相应增加准备金等。但是必须注意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抑制总需求的增长,使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幅度落后于总供给的增长。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这种功能,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调节效应也是极不相同的。(www.daowen.com)
(1)在货币发行过高,社会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的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要量,从而使货币供应量所代表的总需求减少,最终会有效地抑制总需求的迅速增长,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
(2)在货币发行适度,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的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要量,从而抑制总需求的正常增长,造成社会总需求低于总供给的增加,使有些产品的供给发生困难,经济出现停滞。
(3)在货币供应量小,社会总需求过分地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更小于货币的实际需求量,从而进一步抑制总需求的增长,造成有效需求的极度疲软,使产品实现的困难更大,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更大。
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只有在总需求严重膨胀亦即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采用,才有利于经济运行,而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和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则一般不宜采用。
(三)均衡性货币政策
均衡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增长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大体相等。在这种状况下,货币供应量所形成的社会总需求与货币的实际需要即所代表的社会总供给大体上是平衡的。均衡性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是促进或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在社会总需求膨胀,总供给严重地落后于社会总需求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依据均衡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对过度的市场需求起到抑制作用;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总供给严重超过总需求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依据均衡货币政策可以扩张自己的资产业务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改变因货币供应不足而使需求萎缩的状况,有效地协调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在货币政策的使用过程中,我们究竟选择哪种货币政策,这要根据政策使用的具体要求,并结合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能盲目地选用某种货币政策。
其实,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存在稳定与发展孰先的矛盾,由此也就面临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际选择。如果将经济发展速度放在首位,把稳定放在从属的位置,那么必然是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然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并不是无限的;当经济发展客观上受到有效资源的制约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将宏观经济导向不稳定的通货膨胀之中,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性影响。这种教训在我国并非少见,值得重视。
同时需要注意,紧缩性货币政策,尤其是过急或迅速抑制总需求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不宜多用。因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总需求的抑制过急或过猛,容易使被抑制的一方产生很大的抗逆性,即已经形成的总需求膨胀的惯性和经济利益能多不能少的刚性,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反抑制力,过猛的抑制和强烈的反抑制这两个方面的力量碰在一起非常易于引起经济动荡,跌至发展低谷。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总需求的过猛抑制还会对供给增长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影响供给的有效增加,不利于协调供求之间的矛盾。
均衡性货币政策对于总需求的抑制虽然没有紧缩性货币政策那样强烈,但它的抑制作用却具有滑动性的特点,能够较平缓地使社会总需求逐渐得到抑制。一方面抑制消费品需求的不正常增加。中央银行按照GNP增长率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随着GNP的增长而有比例地增加,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原来增长过快的需求冲动会显得供给不足,这样必然使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随之相应减少,市场购买力下降,结果是那些成本高、质量次的商品难以销售,资源浪费的现象得到制止。企业普遍感到资金持续供给的困难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必然会对生产成本的快速增长持谨慎态度,并进行调整和控制。另一方面抑制生产资料的盲目增长。中央银行根据GNP增长率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增长过快的投资需求冲动会显得供给不足,这样必然使投资资金筹措发生困难,企业被迫重新考虑自己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对已执行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项目重新审改,从而会自行缩小投资规模,抑制投资需求的盲目增长。因此,在抑制总需求膨胀上,最有效的选择是均衡性货币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