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方法,劳动者估价劳动和闲暇的相对利益以达到消费者均衡状态,必选择一单位时间闲暇的边际效用恰好等于一单位时间劳动所能购买的商品的边际效用,即劳动者闲暇价格等于工资率。
边际生产力理论强调,对劳动的需求决定工资水平。尽管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劳动的价格等,但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边际产品价值是递减的,厂商雇佣的最后那个工人所增加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付给该工人的工资。如果该工人所增加的产值小于付给他的工资,厂商就不会雇佣他;相反,如果该工人所增加的产值大于付给他的工资,厂商就会增雇工人。只有在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值等于付给他的工资时,厂商才既不增加,也不减少雇佣工人。
从需求方面看,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或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厂商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从供给方面看,工资取于两个因素。第一,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即劳动者养活自己家庭的费用以及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第二,劳动力的心理成本,劳动是以牺牲闲暇的享受为代价的,劳动会给劳动者心理上带来负效用,补偿劳动者这种心理上的负效用(也就是劳动所带来的痛苦)的费用就是劳动的心理成本。
劳动的供给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一般来说,在低收入阶段,当工资增加时劳动会增加,但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劳动不但不再增加,反而会减少。这是因为,工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劳动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不足以抵消劳动的负效用,从而劳动就会减少。
关于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6-4和图6-5。先看图6-4,图中横轴H表示闲暇,纵轴Y表示收入。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E现在表示的是非劳动收入与时间资源总量16小时的组合。假定劳动价格即工资为W0,则最大可能的收入(劳动收入加非劳动收入)为K0=16W0+。于是消费者在工资W0条件下的预算线为连接初始状态点E与纵轴上点K0的直线EK0。EK0与无差异曲线U0相切,切点为A。与点A对应的最优闲暇量为H0,从而劳动供给量为16-H0。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6-5)上一点a(W0,16-H0)。
(www.daowen.com)
图6-4 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
图6-5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再回到图6-4。现在让劳动价格上升到W1,再上升到W2,则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绕初始状态点E顺时针旋转到EK1和EK2,其中K1=16W1+,K2=16W2+。预算线EK1和EK2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1和U2相切,切点分别为B和C。均衡点B和C对应的最优闲暇量分别为H1和H2,从而相应的劳动供给量一个为16-H1,一个为16-H2。现又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6-5)上两点:b(W1,16-H1),c(W2,16-H2)。
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图6-4中类似于A、B和C的其他点。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图6-4中的价格扩展线PEP;相应地,在图6-5中可得到类似于a、b和c的其他点,将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S。
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图6-5描绘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W1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于是劳动供给曲线从工资W1处起开始向后弯曲。
劳动供给曲线的这个特点也可以从图6-4中消费者随工资变化对闲暇需求量的变化中看出。由图6-4可知,随着工资的上升,使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上升,消费者闲暇需求量是先减后增,即从H0减少到H1,然后又增加到H2。在时间资源总量为既定时,这当然意味着劳动供给量是先增后减,即从16-H0增加到16-H1,然后又减少到16-H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