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短期生产理论: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短期生产理论: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在只考虑两种要素的情况下,短期生产表现为一种要素固定,另一种要素可变。总产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总量。因此,在两者的交点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处在这一区间,生产者会减少劳动投入量以增加产量。(四)短期生产中的一般规律:边际收益递减原理由图4-1可见,边际产量曲线MP呈现出先递增后逐步下降的变动规律。

短期生产理论: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

在只考虑两种要素的情况下,短期生产表现为一种要素固定,另一种要素可变。如果以资本作为固定要素,劳动作为可变要素,则短期生产函数可表示为[1]

Q=F(L)

从短期生产函数出发,可引出三个重要的有关产量的概念: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TP)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总量。在资本投入量固定的情况下,它直接表现为可变生产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函数,即TP=F(L)。

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生产的产量。其公式为AP=TP/L。

边际产量(MP)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量。其公式为:MP=ΔTP/ΔL,其中,ΔTP和ΔL分别表示总产量的增加量和可变要素劳动的增加量。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编制一张关于一种可变要素生产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随着可变要素变化而变化的列表,如表4-1所示。

表4-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根据表可以绘制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曲线图。如图4-1所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随着可变要素劳动投入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三者之间呈现以下关系:

图4-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www.daowen.com)

1.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由图4-1可见,当可变要素劳动从O增至L1时,边际产量处于递增阶段,此时,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长;当劳动投入量由L1增至L3时,边际产量递减但仍然是正值,此时,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长;当劳动投入量等于L3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当劳动投入量超过L3时,边际产量变为负值,此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2.总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平均产量的表达式可知,过总产量曲线上一点作连接原点的射线,该射线的斜率就是对应可变要素投入量上的平均产量。如图4-1中所示,连接总产量曲线上的点A与原点O的射线的斜率为线段AB与线段OB之比值,而由图4-1易知,线段AB代表劳动投入量为L2时的总产量,线段OB代表劳动投入量L2,因此线段AB与线段OB之比值正好表示当劳动投入量为L2时的平均产量。由图容易看出,在连接原点与总产量曲线的点而形成的所有射线中,OA的斜率最大,所以,A点对应着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3.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由图4-1可见,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这是因为,在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之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从而使得平均产量被逐步拉高;而在两曲线相交之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从而把平均产量逐步拉低。因此,在两者的交点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这一点可以通过身高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有10个人,其平均身高为1.7米,假如来了第11个人,其身高为1.8米,则现在这11个人的平均身高肯定超过1.7米,即当边际量(这里指第11个人的身高)大于平均量(前10个人的平均身高)时,平均量(11个人的平均身高)会变大;相反,如果第11个人的身高为1.6米,则现在这11个人的平均身高肯定低于1.7米,即当边际量小于平均量时,平均量会变小。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由图4-1可见,劳动投入量可以分为三个区间,即:从O到L2为第一区间,从L2到L3为第二区间,L3以后为第三区间。在第一区间,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逐步递增,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把投入量停留在这一区间,会继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以获得总产量的增加;而在第三区间,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由于边际产量为负值,所以总产量递减,因此理性的生产者也不会把投入停留在这一区间。如果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处在这一区间,生产者会减少劳动投入量以增加产量。因此,合理的投入区间在第二区间,即合理的劳动投入量在L2到L3之间。至于具体投入量为多少,要结合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才能确定,这需要用到后面的成本收益分析。

(四)短期生产中的一般规律: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由图4-1可见,边际产量曲线MP呈现出先递增后逐步下降的变动规律。边际产量的这种变动规律实际上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边际收益递减原理的具体体现。边际收益递减原理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投入某种可变要素,起初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量是逐步增加的(即边际产量递增);当投入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继续投入该要素,则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量开始逐步递减(即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收益递减原理是从生产实践当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性假设,在生产活动中有着普遍的适用性。比如,在农业生产中,种子作为投入要素在土地和其他要素以及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一开始增加种子投入量会使产量增加,但当种子增加到一定数量后,继续增加种子投入量,这时产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引起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是:在任何的生产活动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有着互补性,即要素与要素之间有一个最佳的投入比例,在其他要素固定时,当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较小而没有达到最佳投入比例时,随着该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之间的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投入比例,从而使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因此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逐步递增;当可变要素投入量达到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之间的最佳比例时,生产效率最高,从而使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则使得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越来越偏离最佳投入比例,从而使生产效率越来越低,因此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逐步降低。

边际收益递减原理是进行生产者行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决定了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进而也决定了总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变动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