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育扶志意识,成就贫困群体反贫困主体

培育扶志意识,成就贫困群体反贫困主体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扶贫”先扶志,在坚持扶贫开发的同时,必须注重贫困农户的反贫困参与作用,明确参与式扶贫的新型贫困治理模式,这是政府在农村反贫困管理上的重要创新和进步。从贫困者的责任看,贫困者在反贫困的实践中包括消极与积极两种行为。因此,扶贫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为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但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

培育扶志意识,成就贫困群体反贫困主体

“扶贫”先扶志,在坚持扶贫开发的同时,必须注重贫困农户的反贫困参与作用,明确参与式扶贫的新型贫困治理模式,这是政府在农村反贫困管理上的重要创新和进步。从贫困者的责任看,贫困者在反贫困的实践中包括消极与积极两种行为。而消极行为就是由于受到贫困文化的束缚。贫困文化是长期生活在贫困状态下的乡民的一种亚文化习俗、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淀,也是束缚贫困个体行为,迫使贫困者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和自我的维护。贫困文化是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非经济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讲,安贫认命、不求进取的心理贫困比低收入贫困本身更为可怕。因此,从反贫困的实践和长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如想根治贫困,则必须要从破除这种贫困文化的束缚入手,从整体上提升贫困个体的综合素质。

在笔者对贫困地区调研过程中,接触了不少驻村扶贫干部,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扶贫干部对贫困户“不是亲娘胜似亲娘”,不是买油就是买米,甚至有些地方给贫困户买牛买鸡。于是就催生了人人哭穷,人人争当贫困户,“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到懒不懒,政府不管”,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文化。因此,扶贫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为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但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想办法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贫困现实,争当贫困户不是什么光彩事情,否则,就只能永远处在贫困阶层,毁了一生脱贫的斗志,更会毁了一家人甚至子子孙孙的未来。(www.daowen.com)

贫困文化的破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但需要贫困个体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社会支持的力量,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贫困文化。首先,国定贫困县政府就要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从地方政府角度看,由于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实施,国定贫困县就意味着丰富的政治和经济资源,所以很多地方政府不愿脱掉“贫困县”的帽子,甚至认为是“问着臭、吃着香”,千方百计地想保住国定贫困县的帽子,而这一思维导向,不但导致了贫困县的反贫困实施对中央政府的依赖,也导致了干部群众的懒惰思想,“扶贫先治愚”,因此必须破除这一传统思维习惯。其次,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激发贫困农户的内生能力,摒弃“求、靠、等、要”的思想与认识。在乡村发展上,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也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风文明的提升无法在短时间内速成,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这就需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人才,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