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东方富国中的贫困和反贫困措施

日本:东方富国中的贫困和反贫困措施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意识形态依托于东方文明,这导致日本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不如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突出,在收入分配不均以及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上相对缓和,并且日本不存在因生理需求难以满足而死亡的情况。在贫困问题上,日本政府认为其不存在内部贫困问题,而只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后进地区问题,国际上在探讨贫困问题解决方案时依然将日本后进地区的振兴纳入其中。

日本:东方富国中的贫困和反贫困措施

日本是东亚的发达国家,是我国的邻居,其经济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日本的意识形态依托于东方文明,这导致日本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不如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突出,在收入分配不均以及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上相对缓和,并且日本不存在因生理需求难以满足而死亡的情况。在贫困问题上,日本政府认为其不存在内部贫困问题,而只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后进地区问题,国际上在探讨贫困问题解决方案时依然将日本后进地区的振兴纳入其中。

日本后进地区包括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两大类,振兴山村指的是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开发程度不高、森林覆盖率超过75%、人口密度不超过每平方公里116人的地区,过疏地区指的是财政力指数不超过0.37,且1960年至1975年期间人口减少五分之一以上的地区。根据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0.1%,但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7%,日本1985年的财政力指数为0.43,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的财政力指数远低于平均水平,两者的财政力指数分别为0.29和0.22。尽管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平均水平,但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的农户收入水平与日本农户平均收入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差距,根据1985年的统计数据可知,日本全国农户平均收入为550.3万日元,振兴山村的农户平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但并没有明显差距,其平均收入为472.7万日元。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日本后进地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经济所导致的贫困问题,而是人口下降显著和老龄化严重两大问题,从1955年至1985年,日本山村人口下降24%,下降幅度较大且保持下降趋势,并且从1975年至1985年期间,日本山村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日本是弹丸小国,国土面积不大且资源稀缺,一旦占全国总陆地面积60.1%的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荒废,那么日本的经济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日本政府对后进地区的发展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和关注。

综合而言,日本在后进地区的振兴上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

(一)实施开发后进地区的政策

为了振兴后进地区经济和改善后进地区居民生活,日本采取了法律、行政和财政、金融等各项扶持开发性措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日本政府先后出台《过疏地区振兴特别措施法》《山村振兴法》等法律法规,并保障法律法规得到良好的贯彻和执行;将振兴事业纳入到行政职责范围,政府农林水产省对振兴事业负责;在后进地区采取高投入的扶持政策,在信贷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特殊产业制定特别税法,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

(二)制定北海道专门开发计划(www.daowen.com)

北海道物产资源丰富且人员稀少,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这是日本政府振兴后进地区的重点所在。北海道开发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最具规模和意义的开发是在二战之后,政府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北海道开发厅、北海道开发局和北海道开发审议会等3个行政机构具体负责北海道开发事宜,整个开发完全按计划进行,同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活动,计划执行和建设活动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大力发展经济开发和服务组织

日本政府是后进地区振兴的行为主体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和服务组织,这一类组织的存在为后进地区振兴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如农民集资经营的专业公司、公司投资经营的专业公司以及农业协同组织等。在后进地区产业发展全过程中,各类经济开发和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多种服务,有效推动后进地区的发展。

(四)后进地区的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

农业是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的主要产业,这是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的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农业生产拥有显著的季节性,农户为增加收入会选择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因此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的农户基本为兼业农户。从1980年的统计数据可知,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的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为19.5%,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为61.5%,这表明农业收入并不是振兴山村和过疏地区农户收入唯一的来源。对此,在后进地区开展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将有效实现后进地区的发展与振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