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冈山脱贫历程简要介绍
井冈山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297.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与林地面积分别为15.26万亩与154.4万亩,它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区,确切来讲位于江西与湖南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新中国成立之前,井冈山没有实行县级行政建制,直到1950年才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而后于1959年设立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掉井冈山管理局,成立井冈山县,时隔三年,国务院批准后重新设立井冈山市。通过分析2016年的统计结果可知,井冈山市共设立乡镇场19个,街道办事处与企业集团各1个,该市下辖行政村106个,人口总数达到16.9万。
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27年在这里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自此之后,井冈山成为新中国的奠基石,人们将其称之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井冈山人民利用当地革命资源,开发了多条红色旅游线路,由封闭式经济发展转为开放式发展,社会事业越来越繁荣,人民群众收入大大增加。经国务院批准,井冈山于1982年被划入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行列;1991年,井冈山获得“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称号,1998年又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井冈山不仅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其中包括“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单位”“国家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还包括“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等。
习总书记曾经提出“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当中起到示范与好头作用”。近年来,井冈山人民以“精准、可持续”为核心,狠抓落实,严格制定保障措施,建立扶贫长效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两不愁与三保障”工作目标,在开发红色资源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将扶贫攻坚工作置于首要地位。井冈山人民在井冈山精神的鼓舞下,多年来致力于精准脱贫工作,大大改变了当地城乡面貌,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一,贫困人口数量下降。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数量为16934人,贫困发生率为13.8%,脱贫攻坚之后的贫困人口下降至1417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6%,比国家贫困县划定标准2%还要低。第二,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大大提升。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57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为2600元,经过扶贫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至8577元,而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也上升至4500元。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连年超过10%。第三,贫困乡村改变了落后面貌。井冈山县累计得到扶贫资金7.47亿元,凡是农户数量达到25户的自然村全部修通了水泥路,村民吃上了自来水,而且全部行政村都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室、卫生室以及党建活动室等,全部行政村的危房改造工程圆满完成,村民参加技能培训的机会不断增加。2015年,贫困村为36个,脱贫攻坚之后的贫困村数量下降到6个,退出率为83%。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反馈江西省井冈山市退出专项评估情况意见的函》(国开办函〔2017〕13号)的评估结果,在井冈山市退出专项评估中,共入户调查2076户,其中2016年脱贫户1195户,2014—2015年脱贫户581户,抽选6个自然村普查300户(贫困户24户,脱贫户128户,非贫困户148户),发现错退10户28人,漏评1户3人。根据专项评估显示,井冈山市抽样错退率0.41%,抽样漏评率0.45%,抽样群众认可度99.08%,综合测算贫困发生率1.60%。[8]
(二)井冈山农村反贫困经验中的突出特色
自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井冈山市弘扬井冈山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实现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脱贫“摘帽”,其反贫困经验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决实施精准扶贫发展战略,瞄准扶贫对象,找准扶贫发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消灭贫困县的目标,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真贫”就是指精准扶贫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贫困人口,“真脱贫”就是指贫困人口真真实实地实现了脱贫,而不是搞“纸上扶贫”“报表式扶贫”和“口号式扶贫”。为此,井冈山在精准扶贫战略上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措施,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农村人口的真实致贫原因,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对准每个人,找准反贫困措施的发力点。
在确定扶贫对象时,井冈山摒弃了原先贫困识别过程中的“大概印象、笼统数据”,实施精准聚焦“对象是谁,贫困程度如何,数量多少,如何分布”,建立了确定扶贫对象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严格按照“一访”(即走访农户)、“二榜”(即在村和乡镇张榜集中公示)、“三会”(即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乡镇场党政班子会)、“四议”(即通过村小组提议、村民评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场党政班子决议)、“五核”(即通过村民小组核对、村两委审核、驻村工作组核实、乡仲裁组核查、乡镇场党政班子会初核)的程序进行对象识别。创新性地提出了红卡(特困户)、蓝卡(一般贫困户)、黄卡(2014年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办法,聚焦“贫困面有多大、贫困人口有多少、致贫原因是什么、脱贫路子靠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精准识别举措,井冈山做到了由“面上掌握”到“精准到人”,共识别出14638户贫困户,其中1483户属于红卡户,2218户属于蓝卡户,而黄卡户数量为937户。[9]
了解贫困户准确信息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灵活的脱贫政策,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自身优势以及当地资源的作用,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模式、保障扶贫模式和安居扶贫模式,使项目资金精准发放到贫困群众,把“血液”输到“静脉”,有效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第一,对“有能力”的“扶起来”。有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那些有创业需求的贫困人口来说,为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提高贫困人口创业成功率,保障贫困户收入稳定。第二,“扶不起来”的要“带起来”。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水平较低,普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政府要引导这部分贫困群体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的形式获得收入,同时支持致富能人、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并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共同分享经济成果。第三,对“带不了”的“保起来”。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来说,井冈山政府一方面贯彻实施国家普惠性社会保障政策,另一方面根据自身财政状况,为其提供额外的保障政策,并相仿设法增加这部分贫困群体的收入。第四,对“住不了”的“建起来”。颁布实施差异化奖补措施,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将危房改造与建设美丽乡村、农村清洁工程以及镇村联动点建设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个贫困户不再居住在土坯房环境中[10]。
2.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产业发展思路,确保贫困农户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2010年到2016年7年时间内,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97亿元,是1978年到2009年32年总投资额136.28亿元的2.5倍[11]。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旧时的落后小山村重新焕发青春,一举转变为新兴旅游城市(如图6-4所示)。
图6-4 2010—2016年井冈山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形势图
优化产业投资环境,将资源转变为资产,将资金转变为股金,将农民转变为股东,走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井冈山根据自身特色资源,精准选择合适的产业,并启动了“231”富民工程(茶园、毛竹林、果园分别为20万亩、30万亩和10万亩),并开始实行“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其中在2016年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26万元,发展茶果产业面积达28.3万亩,覆盖贫困户2320户,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每个乡镇有—个一定规模的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有一个产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有一个增收项目。例如在大陇镇流转土地1080亩发展黄桃产业,曾经的撂荒地正变成“生金产银”的聚宝盆。
由于各个贫困户的致贫因素不同,因此,在实践运行中,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情况,分别采取股份制、联营式、托管式等合作模式,通过吸纳贫困户或以资金,或以土地,或以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固化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将资源转变为资产,将资产转变为股金,将农民转变为股东。举例来说,拿山乡成立了农业草莓基地,并实行“公司+贫困户+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为贫困户提供多位一体的服务,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租金获得收入,还可以参与劳动获得劳动收入,还可以参加公司分红。从当前来看,全县仅增加的产业扶贫合作社便达到209个,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了惠农宝产业投资公司,红卡贫困户将财政划拨的1万元扶贫资金以入股的形式投资给公司,公司将资金转移至当地村镇银行,最低获得15%的股金收益,仅此一项每户红卡户的收入增加1500元。同时,还成立了产业扶贫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这笔基金为630.9万元,使贫困户消除了产业发展失败的担忧。(www.daowen.com)
通过推进“旅游+”,激发井冈山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树立先进的开发理念,打造井冈山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同时与农家乐、农业观光结合起来,不断推出个性化、差异化旅游产品,打造“大井风旅游圈”,将原来的“山上游”转变为“山上山下一体游”,实现“常客来了就留”,变“农旅融合潜力”为“农业产业发展实力”,为贫困群众开启了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通过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井冈山的旅游收入由2010年的33.24亿元,增长到2016年121.05亿元,七年时间增长近4倍(如图6-5所示)。
图6-5 2010—2016年井冈山旅游收入增长趋势图
注:根据井冈山市政府网站《井冈山市201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整理.
在扶贫攻坚的大战略背景下,井冈山的总体经济收入水平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28832万元,可比增长9.8%,增幅在吉安市排位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852万元,可比增长4.7%;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7935万元和379045万元,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百分比增长分别为6.5%和12.3%。分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8.2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4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2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18∶39.9∶48.92调整到2016年的8.24∶31.48∶60.2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209元,增长8.4%。
表6-7 井冈山在各致贫因素下的人均收入增长成效分布表
注:本表数据根据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江西业务管理子系统整理得出,内容转引自:李培林.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81.
2016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39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8%。全年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4亿元,同比下降9.9%,其中税收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1.3%,占一般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0.36%,比2015年增长8.98个百分点(详见图6-6)。
图6-6 2010—2016年井冈山市GDP(图a)及财政收入(图b)增长趋势图
在民生环境改造和农民收入方面,在2016年完成改房1.68万平方米,改栏6530平方米,新建排水沟7.99千米,改路12.47千米,改水585户,改厕575户,流转土地1000余亩,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7%;农村行政村通水泥路率达10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7元,比2015年增长11.6%。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68%。农村居民家庭基尼系数为0.34,收入比较平均。但是,井冈山的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农民的年均收入差距仍较大,因此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如表格6-8所示。
表6-8 井冈山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对比表格
续表
注:1.*2014年数据缺失。
2.以上数据根据井冈山市政府网站历年《井冈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国家统计局历年贫困检测报告汇总整理。
(三)井冈山市农村反贫困的启示
随着兰考、井冈山相继实现脱贫摘帽,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意味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贫困县总量第一次实现了净减少。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时间节点上,无疑坚定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