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考脱贫历程简要介绍
兰考地区坐落于豫东平原,北部与东部分别与黄河、山东接壤,它犹如一架桥梁,将鲁西南地区与豫东北紧紧相连在一起。兰考地区范围内分别有两条铁路与两条高速公路,前者指的是陇海铁路与郑徐高铁,后者指的是连霍和日南两条高速公路,不仅如此,境内还包括310、106、220三条国道。兰考共1116平方千米,人口总数为85万,管辖范围内包括13个乡镇,行政村总数达到450个。长期以来,兰考县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整个区域发展环境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始终难以摆脱欠发达的局面。兰考县在2002年被国家划入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范围,九年之后又被划入大别山连片特困区重点县的范围,当2014年设立贫困人口档案时,兰考县共有11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到77350人[5]。
众所周知,焦裕禄精神便发源于兰考,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这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兰考县为了实现“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反贫困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上下齐心,努力奋斗,埋头苦干,逐步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2014年,兰考县共5063个农户摆脱贫困状态,共19360人实现脱贫;2015年脱贫户达到10843户,脱贫人口总数为37556人;2016年脱贫农户数量达到5310户,脱贫人数为12675人。全县贫困人口在2016年末只剩下7046人,其中包括583名二次返贫人和6463名未脱贫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兰考县进行评估,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再将兰考县划入贫困县范围。
(二)兰考县反贫困经验中的突出特色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兰考县政府坚持以总书记的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当地优势与劣势,全面研究解决贫困问题的措施和策略,妥善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遭遇的各种挫折,将各种资源、各种建设力量协调统一在一起,进而推动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精选恰当的主导产业
首先,兰考政府知道只有大力推动产业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脱贫目标,因此从发展主导产业上开始下功夫。兰考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再走传统的县域发展路子,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将会更加困难。经过研判,为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摒弃了盲目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思维定式,深入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分析本地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找准选好产业发展路径,同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县与富民相统一”的战略目标为指导,重点扶持食品加工、家居制造和新兴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建立起极具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兰考设立了产业集聚区,目的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兰考县的强大,重点培养了两个产业集群,一是品牌家居产业,主要以恒大家居为龙头企业;二是食品加工产业,龙头企业为正大和禾丰。与此同时,兰考县也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是引进了格林美,而后不仅又引进了富士康、光大等企业,大大提高了兰考县的综合实力。乡镇地区依据“多乡连片一业”和“一乡一业”原则,建立起多个乡镇特色产业园区,为40岁至60岁的农村群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了解决年龄在60岁以上群体以及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化,实现了规模养殖与饲草种植的统一。不仅如此,兰考县积极扶持群创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堌阳镇范场、南彰镇周庄、红庙镇青龙岗等一批示范村,启动了“巧媳妇”工程,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目前,全县上下已经形成共识,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增强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在增加税收的同时,逐步为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更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
2014年,全县只有16个村庄有集体收入,有集体收入的村庄在行政村总数中所占比例仅为3.6%。绝大部分村庄根本没有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针对这种状况,兰考县一面提供扶持资金,一面增强村庄的“造血”能力。为了鼓励这些村庄的发展,兰考县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每个村庄每年获得扶贫专项资金至少为20万元,村党组织书记报酬“三年四连涨”,从每月500元提高到1500元,达到当年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出台22项扶持政策,实施光伏发电和廊道育林两个项目,给予每个贫困村最高160万元的扶持资金。坚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民族乐器制造、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现在,全县共188个村庄获得集体经济收入,还有一些村庄也开始发展。
在本书作者的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兰考在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上效果非常明显,例如有的乡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泡桐资源,发展家庭生产,带动开发传统乐器,尤其在古琴、古筝等产业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甚至出口到了日本等国际市场。另外,通过引进蘑菇养殖的龙头企业,通过土地转让、劳务输出、饲料出售等组合方式,拓展贫困农户的收入渠道,实现农户的稳定脱贫。
正是通过优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区域的主导产业的发展,使得兰考的产业发展在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根据统计,兰考县的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由2000年的39家,发展到2015年的253家,增长了6.5倍,其规模以上企业的产业产值业由2000年的63856万元,增长到3871130万元,增长了60.7倍(如图6-2所示)。
图6-2 兰考县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及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图(2000—2015)
本图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2015年县域统计报告汇总整理而成。
2.紧扣新型城镇化,将脱贫攻坚与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结合
在区域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城镇化对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新型城镇化不单是人口集中问题,同时也是贫困地区不断更新基础设施以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过程,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是帮助人民群众树立信心的有效抓手。兰考县的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城乡一体化,但一体化不等于一样化,为此该县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城镇与乡村贯通起来”为指导,统筹规划,力争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改变城乡旧面貌,凸显脱贫效果,在脱贫攻坚战中逐渐形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即确立了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明确中心镇为重点扶持区域,发挥一般乡镇的支点作用。主城区仍然继续实施城市综合提升工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电、气、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基本形成美丽、绿色,且适宜居住和商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他们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一方面在城市拥有了稳定的生活,客观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中心镇继续实施镇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逐步开展“沿路跑”违章建筑整治,基本扭转了脏乱差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城镇承载能力,物流业、商贸业被赋予了生命力,表现出更快的发展速度。农村地区继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开启了“清洁家园”专项行动,将行政村卫生保洁工作推向市场;重点围绕植树造林、农村经济、建设水利设施、打造廊道工程以及美化乡村环境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多方努力之下,城乡环境大大改善,群众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深深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必然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发展建设中。(www.daowen.com)
通过城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使得农村贫困社区的各类生产要素得以在市场机制的配置下提升效能,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城镇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非农就业机会,为贫困人口特别是中年农村留守人口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和收入。在2000年到2015年间,兰考县的全县财政收入由7900万元增长到127311万元,增长了16倍,财政支出也由14104万元,增加到438602万元,增加了约31倍(如图6-3所示)。
图6-3 兰考县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增长趋势图(2000—2015)
本图表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2015年县域统计报告汇总整理而成。
3.紧扣民生改善,通过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激化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始终把“群众生活只能过得更好”作为一种底线思维。兰考县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从群众需求出发,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按照问题的紧迫性一一排列起来,逐一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举例来说,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兰考县于2015年重点针对违法占地行为开展了整治行动,与此同时重视道路规划,安装路灯,加宽路肩,不仅为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极大地控制了农村违建、违法占地现象。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相关部门多次开展调研工作,并为此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改造全县水利工程,农业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城市水源也得到有效补充,不仅如此,水利工程的改造升级完成,为人民群众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可能,开拓了新的致富途径。围绕群众热议的非法加油加气站背后隐藏的社会不公等问题,果断出手,用不足1个月的时间,拆除了全县违法加油站和加气站,提高了群众生活环境的安全性,打掉了非法利益的保护伞,群众拍手称快。围绕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拆除了每个行政村村委会的围墙和大门,建设了300—1000平方米不等的文化活动广场,架起了广场灯,安上了大喇叭,同步建设了超市、卫生室、水冲式厕所等配套设施。围绕群众反映的办事难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服务效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办事,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获得群众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领导干部始终处于作战第一线,各级主要领导肩负主体责任,分管领导承担直接责任,实行主管领导主抓,常委参与抓,领导班子上下一条心的工作模式。通俗来讲,书记和县长承担主要责任,副书记起主要协调作用,挂职副书记全程监督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人大常委会主任主管改善居住环境工作,政协副主席主管发展扶贫产业,常务副县长主管就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工作,纪委书记主管工作纪律,统战部长主管社会扶贫,组织部长主管党员队伍建设,县委办主任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消除体制障碍,宣传部长主管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思想。全体领导班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共同建立起团结协作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举例来说,兰考县从乡镇选拔了三百多名专门负责基层扶贫工作和党建工作的优秀干部,确立“一对一”帮扶模式,保证全部贫困村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截至2017年年中,共评选表彰了70名“驻村扶贫工作标兵”,提拔重用了驻村干部或一线扶贫干部124人次。[6]
俗话说,救穷不救懒。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有的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有的群众家里脏乱差,驻村工作队员帮助其打扫卫生,贫困群众却抱起膀子当观众。所以,兰考县在实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注重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树立群众改变旧面貌的信心。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面貌,兰考县启动了“春风行动”,极大地改善了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帮助弱势群体树立起追求幸福生活的强大信念。为了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环境,使贫困群众的个人卫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制定了“五净一规范”的卫生标准,倡导人民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焦裕禄书记曾说过:“啥是丢人?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才是真正的丢人。”为解决部分群众伸手等救济的思想,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向贫困群众宣传扶贫政策,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使其形成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转变“要我脱贫”观念为“我要脱贫”观念。比如:葡萄架乡赵垛楼村,利用“晚间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宣讲扶贫政策,开展贫困户干劲评比,通过评比,大家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干劲。在脱贫攻坚中,不仅要为贫困群众送上温暖,更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他们的干劲,这才是最关键的内容。
正是由于组织制度的保证,在民生改善、政府领导带头示范的作用之下,满足了贫困农村社区和贫困人口的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使得贫困治理的重心下移,以贫困农村社区和贫困农户的真实致贫因素组合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形成了分类支持的政策体系,精准回应了差异化需求。同时,充分发挥了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提升了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协同性和执行力,在政府、市场和贫困农户之间缜密布局,形成了各主体互相补位、有序参与的格局,尤其提升了贫困农户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极大激发了其内生动力,为最终实现反贫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兰考县反贫困的启示
经过不懈的努力,兰考于2017年3月实现了整县脱贫。由2014年至2017年的三年时间里,兰考累计7万余人脱贫,2014年共19360名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达到37556人,而到了2016年,脱贫农村人数达到12675人。[7]兰考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经验表明,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引,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国家减贫治理体系是非常有效的,这在兰考县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和检验。
兰考成功实现整县脱贫,得益于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顶层制度设计,得益于兰考因地制宜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得益于兰考在思想体系、政策体系、方法体系、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兰考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兰考县取得这样突出成绩的主要经验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坚持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指引,充分发挥我国现行的制度优势和智慧优势,进行顶层的制度的设计。兰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坚持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学,力求全面深入地掌握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源流脉络、逻辑与方法,强调坚持结合实际学,通过学习促进各项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和优化。其二,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工作中,凸显脱贫攻坚的统揽地位,在规划体系,特别是产业规划、县域城镇化规划、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诸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同时,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深化各领域的配套改革,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深化各领域改革、如县与乡镇之间事权关系改革、督察体制改革等。其三,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按照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要求,结合县域脱贫攻坚实际,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解决好“四个问题”,完成了扶贫开发的精细化、滴灌式管理。在产业选择、项目安排、政策扶持诸方面,依据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需求,将外部的发展利好环境、政策支持与贫困农户的发展意愿更好衔接。其四,注重发挥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将脱贫攻坚作为中心工作,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弘扬焦裕禄精神,教育干部、锻炼干部,将干部培养和选拔的“学校”和“考场”设定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配套贫困村村级组织,提升村两委的战斗力。其五,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着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扫除形式主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方法,提升整个县域贫困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其六,注重创新发展,基于兰考发展内外部环境特点的整体研判,积极利用好各类政策支持,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提升内生动力。特别是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农村社会转型实际,创造性地将各种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新业态应用到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了新兴产业扶贫体系、新型金融扶贫体系、资本市场扶贫等创新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
兰考县脱贫摘帽的成功经验,不仅对于其他县市破解县域脱贫攻坚的难点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范本,更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基于兰考县脱贫摘帽的经验,能够发现中国减贫模式的强大效能与生命力。尤其在兰考县的农村反贫困实践中,坚决优化产业环境,着力补齐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发挥其更好连接城市与农村,促使乡镇发挥连接区域市场、全国市场,贯通城乡的作用。同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最终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从而为该区域的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也为其彻底摆脱贫困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