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基于贫困农户的经济行为出发点

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基于贫困农户的经济行为出发点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农村的贫困归根结底要分析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农户,他们是生活于各种特定环境之中,但环境无论如何转换,其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是农户经济行为的根本出发点。

关于贫困的成因分析,已经分别通过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即制度成因、区域成因和个体成因。其中制度因素确定了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区域因素确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而个体因素确定了贫困个体的经济日常行为,其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图4-7来进行简单理解。

图4-7 贫困成因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是许多综合因素影响的共同结果,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做如下总结:

第一,中国农村的贫困成因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且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国农村的贫困归根结底要分析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农户,他们是生活于各种特定环境之中,但环境无论如何转换,其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是农户经济行为的根本出发点。生活水平需要不仅仅是收入水平需要,而且也是小农经济行为的最直接动力,这一点决定了贫困个体的经济决策必须考虑接受其宏观制度环境、区域环境和贫困个体自身的生活态度的影响。例如,贫困农户生产的主要过程就是如何将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进行有效配置,但资金和土地是其生产资源的短边要素,其能控制的就仅仅是劳动力,因此贫困农户此时选择的配置决策就只能是用人力投入替代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投入,通过不断增加劳动力来扩大总产出。但劳动力的增加不外乎只有三种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人口和延长家庭代际劳动力的共享期。其中增加人口就会成为其中一种选择,但当这种选择之后,由于人口的增加不仅直接压低了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将可能使得短边生产要素更短(人均土地更少),达不到正常的积累点,由此贫困可能将无法缓解。这里所描述的过程,就涉及了关于人口制度、区域环境和贫困个体自身的生活态度等因素,也确定了以上几个要素其实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二,为缓解消除中国农村的贫困,必须通过外力的介入,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通过贫困农户的经济行为分析,在外部经济环境停滞的情况下,贫困农户的内部经济资源配置潜力已经开发殆尽,依靠贫困个体已有的条件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十分困难,新的增长必须要依靠外部力量的介入与推动。因此,新技术、资金等经济要素引进贫困地区的贫困个体的渠道是否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部经济发展对贫困个体的影响程度,这个就更需要从制度、区域环境和个体等因素上寻找突破点。

第三,中国农村反贫困必须要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而发展首先是内生的,即要充分利用贫困区域内的资源和发挥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经济增长并非反贫困的最终目标,发展的目标仍然应当从发展主体自己的文化价值系统中产生,所以反贫困的目标也应当根植于贫困个体自己文化的内在需求。因此,在反贫困的实践中,必须摒弃那种把传统农村贫困农户视为安抚、救济的消极角色予以对待的观念,不能把反贫困仅仅当作一种政府的主观努力,而成为一厢情愿的行动。摆脱贫困,必须是贫困农户和政府的双向行为,即要求发展的双方进行平等和积极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从而摆脱贫困。

【注释】

[1]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

[2]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3.

[5]郭龙,付泳.人力资本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98.

[6]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J].中国人口学,2002(5).

[7]廖桂荣.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反贫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60.

[8]郭龙,付泳.人力资本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51.

[9]Sten-Ake,Stenberg.Inheritance of Welfare Recipiency:An Intergenerational Study of Social Assitance Recipiency in Postwar Sweden[J],Journal of Marrige and Family,2000

[10]李晓明.贫困的代际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报,2006(2).

[11]祝建华.缓解城市低保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政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9.

[12]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09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2-73.

[13][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

[14]包亚明.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www.daowen.com)

[15]Linnan,Walter M.Ensel and John.C.Yaughn,Social Resources and Strength fo Ties:Structural Factors in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J].American Sociologist Review,1981:46.

[16]廖桂蓉.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反贫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83.

[17]经济人理论从自由市场体制解释贫困的原因,把贫困归因为个人在自由市场体制中的失败。例如美国的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于他们自己的行动和状况负有完全的责任。自由市场体制把货币报酬给予那些有天分的、努力工作的、有创业精神的人们;穷人落入贫困是由于他们道德上和身体方面的缺陷,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个人的懒惰和缺乏改善的意愿;只要自由市场机制的供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会存在挣钱的机会,不能接近和获得这种机会,责任只能是个人自己而不是管理体制或政府。无疑,这种观点认为的成功者理应拥有财富,而失败者的归宿就是贫穷。对于弗里德曼的这种观点充满着让人难以接受的傲慢与偏见,因为弗里德曼所谓的“自由市场配置过程”是理想化的,是不完善的。在实际社会中,有大量的外在干涉力量抑制了个人在市场上进行讨价还价、交易和工作的权力,这些外部的干涉力量包括了财富的继承、教育的资源倾斜和培训的机会等并没有平等地分配到所有公民,在这些力量中,个人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虽然关于经济人贫困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缺点,但是在实际社会中仍被广泛接受,本书已经在前面关于贫困的解释理论梳理中提到,贫困个体的特征也确实是构成贫困原因的重要变量。.

[18]周彬彬.向贫困挑战——国外缓解贫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

[19]沈红.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化的微观解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84.

[20][美]胡格维尔特.发展社会学[M].白桦,于一凡,编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85.

[21]陆远权.人口贫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三峡库区为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51.

[22]Fan J,Sun W,Zhou K,et al.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e:New method of spatial regulation for reshap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2,22(2):196-209.

[23]任登魁.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28-29.

[24]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贫困监测报告整理。

[25][日]石弘光.日本财政政策的制定——经济效应和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81.

[26][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1.

[27]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

[28]赵玉亮.制度与贫困:以中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成因为例[J].经济科学,2009(1).

[29]陈力军.改革开放撞击着“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J].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30]郑志龙.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贫困治理制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8.

[3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22.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59.

[33]中国法制出版社.最新土地法律政策全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3.

[34]靳涛.农民贫困的制度滞后分析[J].人文杂志,200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