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期计划经济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

长期计划经济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坚定地选择了非常优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计划经济制度,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以农促工之路,加之那个时期的平均分配、劳动分工等各种制度因素,国民生活依旧处于贫困状态。[32]为此,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济等制度,但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城镇居民拥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乡村农民都没有这样的权利。

长期计划经济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坚定地选择了非常优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建国时期,我国主要任务放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资源分配的巨大功能,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让国民的各方面生活得以基本保证,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今天的经济崛起做好了铺垫。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计划经济制度,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以农促工之路,加之那个时期的平均分配、劳动分工等各种制度因素,国民生活依旧处于贫困状态。

(一)计划经济下的平均分配制度很大程度上无法调动国民的劳动积极性

所谓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国民经过生产劳动所获得的产品怎么样分配给每个国民。分配制度直接显示社会的公平程度,我国在建国之后的前五年,对生产资料进行了改造并实施了人民公社制,平均分配制度就形成了。自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我国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全国城镇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包括行政领导机构执行的都是工资发放制度,乡村大集体执行的则是工分记录制度,按照工分多少进行实物折算。

所谓的按劳分配,是基于当时的计划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前提,把各个集体所获取的产品集中在一起,先把国家提留部分拿掉,然后根据参加劳动的每个人为集体所做的工作数额以及质量来分配生活所需用品。虽然表面上是按照劳动所得来分配消费品,看起来很公平,可是基于计划经济制度,慢慢就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平均分配。这种情况就致使以下现象的发生:各个城镇的集体企业里,员工的工资是固定的,和单位获利状况没有了关联;各地乡村的生产队里,农民们都一起参加劳动,所获产品进行均分。这样就出现全国各地全部是工作劳动只谈参与,不谈质量,最后所得都是相同的。所以,当时的这种分配制度是不科学不健全的,平均分配致使人们工作没有了相应的激励,积极性无法得以调动,工作效率非常的低,根本无法做到脱贫。当时的贫困状况让我国政府不得不针对以往的这种分配制度展开反省:必须抛弃以往的经济体制与相应的分配制度,让生产力得以彻底解放,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准。

(二)生产效率的提高受到当时人力资本制度的制约

这里的人力资本其实就是人们身上拥有的文化知识、生产技术能力以及劳动体能等条件加在一起的资本,这些资本都是基于个体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以及参与实际生产所形成的经验累积而成的,它们能够创造一定经济价值。各个国家相关的教育培训制度发展完善程度,决定了各国相应形成的人力资本制度的不同。那些经济发展长时间严重滞后的国家,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他们的资源匮乏,可能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经济里有着很多相互关联、作用的循环致贫因素,究其根源就是资本的缺失以及创设资本的机制不健全。[29]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本,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在于教育培训以及人体的健康状况。(www.daowen.com)

根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总人口的文盲率达到惊人的七成到八成,与城镇相比,乡村文盲率远在这个数据之上,而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文盲率仍高达34%[30]。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以往的基于土地与劳动力扩增基础上,必须要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与创新放在首位。[31]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教育即使获得了相应的进步,然而整体水平不高,特别对于乡村来讲,还不具备质量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这就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未能为摆脱贫困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社会保障制度未能给全部的贫困者带去实惠

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以国家与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对所有国民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就十分注重社会保障工作,强调“如果不能够让国民经济尽快恢复与快速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让各行业劳动者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共产党人就无法执政,必然会导致失败”。[32]为此,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济等制度,但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城镇居民拥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乡村农民都没有这样的权利。改革开放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集体供养模式下的农村“五保”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当时的生产物质生活条件下,其社保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计划经济制度。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还比较薄弱,导致当时的社保能力很低,根本无法实现社保的全覆盖,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