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理自然禀赋对区域经济的制约

地理自然禀赋对区域经济的制约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密注意到,那些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地区如非洲内陆地区往往都是经济发展最为迟缓的地区,有的似乎还处于“未开化状态”。通过“级差地租”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要比欠发达地区的土地的市场价值要高得多的。纵观现代贫困地区所在地理位置可知,大部分贫困地区都是位于经济聚集区或经济增长带的边缘,甚至还有部分贫困地区仍处于原始经济增长阶段。

地理自然禀赋对区域经济的制约

关于地理条件与经济区位的关系,学者们也曾作过相当多的科学论述。如斯密曾在《国富论》中指出,国民财富的增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但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而市场的开拓又受交通运输限制。所以,自古以来我们都会发现大部分产业的分工改良,基本上都是从沿海沿河的地区开始的。斯密注意到,那些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地区如非洲内陆地区往往都是经济发展最为迟缓的地区,有的似乎还处于“未开化状态”。再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级差地租”概念,并强调“级差地租”的形成是因为:第一,土地不同的肥沃程度;第二,土地的所处位置的差异;第三,生产效率的差异。通过“级差地租”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要比欠发达地区的土地的市场价值要高得多的。另外还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他们所主张的都是工业生产布局或经济聚集空间的最低成本运输指向和最大利润市场指向。

纵观现代贫困地区所在地理位置可知,大部分贫困地区都是位于经济聚集区或经济增长带的边缘,甚至还有部分贫困地区仍处于原始经济增长阶段。为什么一些国家陷入了贫困陷阱,而另一些国家则没有?杰弗里·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一书中的回答是:“大部分人在回答该问题时,往往忽略了实际地理位置这一要素。以美国人为例,他们坚信自己财富都是依靠他们自身的智慧和劳动创造获得的,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还拥有着一个广袤的大陆,在这个大陆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肥沃的土地,适宜航行的河流,以及庞大的海岸线和天然港口资源——这些都为其海洋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这一地理条件在其他国家却很难拥有。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贫穷国家基本都被其交通的高成本所困,这些国家或是地处内陆深处,或是地处高海拔山地,或是缺乏可通行的河流和可停靠的天然港口等。如玻利维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长期贫困仅仅从文化维度去解释显然是行不通的,被陆地包围的多山地区导致其一些现代经济活动都难以进行,进而使其在经济领域陷入了与世隔绝的境地。”

表4-8为2001年确定的592个国定贫困县在各省的分布情况。

表4-8 2001年确定的592个国定贫困县在各省的分布

续表

备注:1.因国家已在西藏全面推行扶贫政策,故此表中并未将西藏的县标注为扶贫重点县。
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9.

根据统计,从耕地数量上讲,扶贫重点县的人均资源条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耕地质量明显偏低,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仅为35%,比全国平均42.7%的比例低了7.7个百分点。按乡村人口平均,扶贫重点县的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只有0.62亩,与全国平均0.87亩的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大部分扶贫重点县都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www.daowen.com)

图4-3 国定贫困县资源要素及环境要素约束性分布图

我国学者周侃与樊杰通过对国定贫困县的深入调研发现,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制约更为严重,欠发达地区的分布与其所受的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存在极为显著的空间耦合性。按照我国当前对主体功能区划单项指标分级评级结果[22],可以将国定县划分为如下四个不同的约束型:一是资源约束型;二是环境约束型;三是综合约束型;四是无显著约束型等。从图4-3显示的相关数据可知,在我国的国定贫困县当中,有456个为受资源环境显著约束型,在我国国定贫困县中的占比为77.05%;有127个为综合约束型,在我国国定贫困县中的占比为21.44%;有193个国定贫困县为资源约束型,在我国国定贫困县中的占比为32.66%;有136个国定贫困县为环境约束型,在我国国定贫困县中的占比为22.95%。其中,属于综合约束型贫困县主要集中于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及黄土高原等区域。资源约束型贫困县又可以按照其受约束资源的种类被划分为土地资源约束型、水资源约束型、水土资源组合约束型、无显著约束型四个亚类,其中土地资源约束型贫困县的占比为24.96%,水资源约束型贫困县的占比为20.44%,水土资源综合约束型贫困县的占比为8.54%,而受土地资源约束型贫困县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而受水资源约束型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从环境因素约束型进行亚类划分又可以划分为生态环境约束型、地质环境约束型、生态与地质环境组合约束型、无显著约束型四个亚类,其中前三类约束型贫困县在此大类约束型贫困县总数中的占比分别为39.53%、1.34%、3.52%,而生态环境约束型贫困县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山地丘陵以及重要水系发源地是我国深度贫困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地区的资源环境水平相对恶劣,区域人地关系非常复杂且较为敏感。

经济区位的边缘性,加剧了区域内部的封闭性。在贫困区域内,生产与消费活动合一,这就使得贫困地区内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为努力拓展外部生存环境,贫困农户也在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迫于生存的压力,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采取掠夺和破坏资源的生产方式,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滥垦滥伐,破坏了森林草场,造成了粮食、吃水、住房、交通等均有困难,加上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承载力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而也导致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更大规模的资源遭到破坏,甚至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严重局面(图4-4描述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恶性贫困循环)。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使得他们长期为解决温饱问题挣扎,加上投入不足,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生产力,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采集业,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很不发达,因此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低位徘徊。

图4-4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恶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