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提出对人类行为的探究,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扩展,从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的角度看,主要的直接因素有三个:首先是个人的意愿,即努力实现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既定产出时降低成本,或者在劳动和其他投入既定时增加产出,表现在人们可以接受更大的市场风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将可能受到风俗或制度的影响,使得人们缺乏充分利用资源的意愿,也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其次是知识的增长与运用,即技术的积累与进步。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发生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但是直到现在近几个世纪才实现了更快增长,这显然是与生产中各种知识的更快积累和应用有关;第三是人均资本及其他资源数量的增长。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也蕴含着关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思想,他认为:“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4]”贫困农户本身,既是贫困的主体,也是反贫困的对象,二者是两位一体。在进行贫困成因的分析时,我们必须考虑个体因素——贫困者个体人力资本的贫困成因。
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指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若仅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以及劳动力等几大维度去解释生产力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根据二战后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可知,国民经济增长和国家资源投入一直是处于不对等的状态,国家资源投入的增长速度远没有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快。部分在二战中实物资本破坏严重的国家,在战后却能够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例如德国、日本等国家;部分本身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例如丹麦、瑞士等国家,也获得了较快地发展。舒尔茨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国民经济增长与其实物资本、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等显性要素有关外,还与部分隐性的或是尚未被发现的生产要素有关,即人力资本。由此,舒尔茨得出了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的重要结论,即人力资本理论。[5]该理论的出现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广受学者的关注,例如,1988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在其撰写的《关于经济发展的机制》这篇文章中指出,人力资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资本的积累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决定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实力的判断主要依据区域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两大要素。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地提高,而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则代表了一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即所谓的劳动者素质,正是区域的人均资本占有量和劳动者素质共同决定区域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而人口素质可以主要表现为动力素质和能力素质两大方面。动力素质是一种心理素质,它反映了劳动力完成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进取心和意志力的大小所决定。能力素质取决于体力和智力状态,它反映了劳动力把握或竞争经济机会的能力,可以用健康水平、文盲率高低、劳动技能的多样化程度来进行衡量。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等针对世界上多达109个国家的人口教育情况展开了对比分析,对于不同国家人力资本差异情况进行了全面地揭示,具体可见表4-1所列:(www.daowen.com)
表4-1 不同类型国家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比较[6]
从表4-1可以看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与该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高度相关的。从表面上解读,人力资本现状的不同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而造成的,因为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经济的投资,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则有更多的投资流向人力资本的形成,而一个地区的经济越贫穷,则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就越少。但从更深层面解读,人力资本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动力源泉,同时,其人力资本也会反作用于该地区经济未来的发展程度。如此一来,就会形成由于人力资本的缺乏而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即:国家贫困—对人力资本投入缺失—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家贫困,因此,人力资本对于区域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7]
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舒尔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阐述,其主要要点是:第一,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经验、操作能力、资历等,也就是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第二,在人的素质水平相等的条件下,人力资本则主要体现在劳动人数及其所用于劳动市场的劳作时间方面;第三,个体的素质来源于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人力资本理解为是由对人力的投资而产生的资本,表现在货币方面,则是人为了使人力得到发展所支出的一切费用,包括教育培训、人力转移以及身体养护等;第四,既然人力是一种资本,无论是个人或者社会对其投资,都必然会受益[8]。
下面将重点从中国农村贫困者个体的人力资本角度阐述其贫困成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