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划分的挑战问题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划分的挑战问题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认为绝对贫困线是一个具有严格标准的“生存贫困线”,实际上这却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定义,以至于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划分的挑战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发达国家内,基于最低限度生存需要的绝对贫困线确定方法受到了广泛批评,因此,相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尺度概念受到关注,由此,人们对于“什么是贫困、什么是最低生活水平”有了更新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的英国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彼得﹒汤森讲道:“从根本上进行分析,人类需求属于社会性的,因此要对生活水平进行阐述或者分析的话,必须基于社会才可以。”他认为:“最低需求理论,令人担忧,不仅仅是因为它忽视或低估了某些社会需求,而且是因为这种忽视和低估可能影响到政策建议。”

有人认为绝对贫困线是一个具有严格标准的“生存贫困线”,实际上这却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定义,以至于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即便在最穷的地域内,在实践中也难以找到仅仅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贫困线,对绝对贫困线更好的理解应该是按照一定的生活标准和基于整个贫困比较领域而制定的水平线,与之对应的相对贫困线就在此领域内变动,而且相对贫困线是随着平均生活标准的提高而提高的。这样,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地域内,绝对贫困的比较将认为是两个具有相同生活水平的人同被认为“穷”或者“不穷”,只有这样,基于贫困线的比较才具有一致性,即在所有相关方面境遇相同的人被同等对待。

所谓相对贫困,即某个家庭或者某个人的收入低于社会的平均收入的话,其处于的生活状态即为贫困。也就是相对贫困并非以比维持生存水平低这样的固定标准来对贫困进行定义的,而是从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对比情况,对低收入者与其之间的差距来对贫困进行定义的。所以,相对贫困是从社会收入的对比方面来对生活质量的差距进行衡量的方法。

关于相对贫困,它的概念包含的要素有以下四项:第一,明确相对贫困需要跟其他成员对比,是社会发展不均衡、国民收入不合理分配导致的,需要跟其他个体的关系来确定;第二,属于动态概念,它的标准跟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第三,可以反映出各个社会成员的差距,阐述了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不平等;第四,按照一定价值进行判定,主观偏好比较明显。

提出相对贫困概念理论的假设认为:在个体需要中,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实际上这也是反映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文化精神方面的新追求,由于这一价值观念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因此,实质上来讲,相对贫困是把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穷人生活质量降低等建立联系,提升了贫困概念内涵的丰富性。

由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内涵不同,因此,在对反贫困的实践中,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划分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表现在:(www.daowen.com)

第一,绝对贫困线采用绝对的方法来确定社会科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而相对贫困线采用相对的方法来确定社会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同时,一般来讲绝对贫困线属消费型标准,即按照消费的水平来定义绝对贫困线,而相对贫困线属于收入型标准,即按照收入的水平来定义相对贫困线。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哪种贫困线表达的生活水准高低,而在于其确定的方法或选择的参照系不同。

第二,无论是绝对贫困线或者相对贫困线,都必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内进行定义,如果脱离了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而确定绝对贫困线,将会在实践中产生极大的迷惑性。例如,当我们试图确定一个绝对的贫困线来对世界范围内的贫困进行比较的时候,将不得不对所有国家使用同一个真实的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线,而这水平线对一个富裕的国家可能标准就太低了,而对于一个真正的特殊贫困的国家来说,这一水平线可能是太高了。所以,关于贫困线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研究实践中是有差别的,发展中国家更多研究绝对贫困线,而发达国家更多研究相对贫困线。一些发达国家的主流观点甚至就是认为:“贫困”完全是“相对的”。[3]

第三,究竟如何确定贫困线,这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的方法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贫困线的选择或确定,不能脱离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认同,尤其与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密切相关。但这并不等于说技术方法问题不重要,技术方法是确定贫困线的手段,但最终的贫困线“线位”确定在什么位置,则主要取决于主流价值观念和政治决策者所做的公共选择。正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国的贫困标准将很难用一个同一个水平来进行衡量,例如阿玛蒂亚·森讲的:在确定的社会当中,假设贫困线存在一致性,就表示歪曲了事实。[4]

通过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概念的内涵理解,使得贫困概念从经济视角转移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其概念外延的部分也和不平等概念的一部分相重叠。马歇尔曾这样说:“贫困是一个想要割除,在理论上能够割除的肿瘤,而不平等却是一个机能损坏的致命器官。”[5]即有了相对贫困概念并不等于贫困时刻存在,贫困可以消灭,但贫困在一个时期的消灭绝不意味着不平等的不存在,它只是表明不平等有所削弱。因此,政府缓解相对贫困的社会意义在于:如果相对贫困得到减轻,则可以降低不平等程度,使社会各个阶层能够接受这一相对贫困;如果相对贫困进一步加重,那么不平等程度就会加剧,给社会造成极大损害,这是社会所无法接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