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可行能力剥夺论与广义福利剥夺论

可行能力剥夺论与广义福利剥夺论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国民总收入增加,他提出,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尽可能提升国民人均收入;对于国民收入分配,庇古提出,只要分配措施可以提升穷人收入且不降低国民收入水平,那么就可以使社会福利增加。从广义角度出发,福利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且也已经被广泛采用了。比如世界银行通过《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就从广义层面介绍了贫困的概念,并且给出了定义,所谓贫困,即剥夺了福利的一种状态。

可行能力剥夺论与广义福利剥夺论

英国,庇古作为经济学家,把贫困与福利相结合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于1920年在其著作中提到,个体福利是由自身满足来实现的,该满足可以由物质财富追求来提供,也可以由非物质因素来提供,庇古把前者叫作经济福利,而把后者叫作一般福利。此外,他提出,经济学理论及方法无法度量一般福利,但经济福利跟人们各项经济生活与经济生产密切相关。经济效用的满足,能够通过货币进行直接或是间接衡量,对福利总体而言,经济福利的影响有着决定性作用。他提出,对经济福利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国民收入总体水平和社会成员如何分配国民收入。对于国民总收入增加,他提出,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尽可能提升国民人均收入;对于国民收入分配,庇古提出,只要分配措施可以提升穷人收入且不降低国民收入水平,那么就可以使社会福利增加。他认为,在福利经济学领域,上述两个因素可以作为两大命题。为了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他提出的是收入均等化。该理论的观点为:若转移富人一部分收入给穷人,那么不仅可以提升穷人经济福利,而且也让社会福利提升。但是需要结合收入再分配、税收来决定转移的具体手段与途径。[23]

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观:从人的可行能力的角度对贫困进行解释,他认为自由是发展第一目的,发展观就是GNP增长、技术进步、工业化等方面的观点是一种狭隘的观点[24],同时,他提出,技术进步、财富等能够作为发展目标,但这些因素都是作为工具而存在,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福利与发展;对人类而言,自由就是最为可贵的价值,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及最高目标。真正的自由是可以免除疾病、饥饿、早逝等,以及获得算数、识字等自由。依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应当把贫困视为达到某种最低可接受的目标水平的基本能力的缺失。[25]他认为贫困不是个人福利降低,其实是对个人福利缺乏追求能力。

在经济学领域,这种不平等与贫困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说,联合国结合该理论设计了《人类发展报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荣认为,在关于福利经济、社会选择、分配理论等方面的测量领域,毫无疑问,阿玛蒂亚·森是一位享誉全球、造诣极深的学者。(www.daowen.com)

从广义角度出发,福利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且也已经被广泛采用了。比如世界银行通过《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就从广义层面介绍了贫困的概念,并且给出了定义,所谓贫困,即剥夺了福利的一种状态。福利被剥夺的意思为:贫困并非物质缺乏,另外还有低水平的健康教育;另外,风险以及遇到风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也都是贫困,再加上无法表达自身诉求以及缺少发展机会。这一概念是从广义上来定义的,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贫困原因,促使我们需要在进行反贫困时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与策略,从多个方面改善贫困状态。基于该定义,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报告》中提出以下反贫困战略框架:使经济机会进一步扩大,将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相结合,提升穷人的回报率,更快聚集资产,提升收入水平;提升参与赋权,对国家制度进行改革,使其为穷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穷人对社区管理、地方政策、政治进程的参与力度,消除性别、社会地位、民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升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减缓穷人受到的经济创伤,降低风险水平。[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