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以上所述,本书指出了“贫困”概念的四对特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相对性与绝对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以及空间的同一性和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对这些特性的了解,就充分奠定了我们准确理解“贫困”与“反贫困”的辩证思维基础。
要准确理解贫困的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从历史角度分析贫困的概念,与贫困现象类似,贫困概念同样会不断发生变化;二是跟贫困问题类似,贫困概念也极为复杂,涉及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其概念本身很难具备确定性;三是贫困问题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会伴随空间、时间以及主流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四是从贫困成因等多个方面对贫困问题展开分析及讨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谓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等由贫困概念派生出来的其他贫困概念范畴。
本书在综合相关学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贫困的一般性涵义概述如下:在中国农村区域内,个人或家庭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源、发展机会、活动能力,使得他们的生活难以在同期社会上维持社会认可、平等规范的生活标准,不能过上有尊严的最低限度体面生活,这样的一种匮乏性生活状态称之为贫困。国定贫困县,又称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指经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根据相关标准认定的特困地区县[9],是国家区域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对农村反贫困概念的一般性含义概述如下:指政府与社会对生活在农村区域内的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和管理,从体制和政策上给予其生活援助,同时帮助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及发展能力,改善歧视与排斥现象,确保都可以得到平等就医、就业等合法权利,切实维护其尊严,从而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避免贫困人口的疏离化、边缘化。(www.daowen.com)
在对农村贫困和反贫困概念的描述中,本书分别给出了一般性描述,或者说模式化的抽象定义,通过这个定义,我们明确了贫困概念的主体为“中国农村区域内个人或家庭”,反贫困的主体为“政府与社会”,通过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也就确定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
事实上,围绕着对于贫困和反贫困概念的阐述,在学界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贫困”做出了理论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贫困理论范式。但是,对于相关贫困理论的发展,虽然涉及多门学科,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从社会学与经济学角度来展开分析及探讨的,形成了两条线索,而每条线索的展开过程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或兼容并包,或另辟蹊径,但无论从影响贫困的宏观要素入手,还是从决定贫困的微观环境出发,最终都还是回到人——贫困者本身这一要素上来。下面,笔者将分别通过这两类视角,进一步来阐释贫困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