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贫困的语义分歧与学术界定

贫困的语义分歧与学术界定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是一个概念。以上这些描述都是从缺乏钱财这一狭义角度对“贫”这一概念的解释。(二)“贫困”的词类分析“贫困”作为在汉语语境中的一个概念符号,它的语法功能既可以当作形容词而充当定语和谓语,也可以作为名词而充当主语和宾语。所以,“贫困”一词是具有形容词的语法功能。[3]在英语语境中,“贫困”的概念究竟采用名词表达还是形容词表达,有着严格的区分。

贫困的语义分歧与学术界定

“贫困”是一个概念。概念形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看法,是人们对事物属性进行一番思索后得到的产物,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概念是通过语词来进行表达的,语词是概念在语言层面的表达形式,是人们用来表达自身思想的外壳与工具,而且概念赋予语词以思想内涵,可以看作思维产物,从本质层面来规定思想内容,所以,概念与语词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我们为认识“贫困是什么”,就首先需从语词的角度来了解“贫困”这一词汇的内涵。

(一)“贫困”的词义表达

在汉语语境中,“贫困”是由“贫”和“困”两个单音词构成。首先,“贫”在汉语中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贫”字的狭义解释是指钱财匮乏,收入少,穷,与富相对。在古汉语中,对“贫”的象形解释是:,上从“分”,下作“贝”(在古代泛指货币或财物),即贫在财分少也,合则贝多,分则贝少。富,厚也,则贫者,不厚之谓。古书《说文》中描述:“贫,财分少也。”《荀子·天论》也描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意思是我们应该强化农业的根本,而且能够节约开支,则天下就不能使人贫穷。孔子的弟子之一原宪也曾经说“无财者为之贫”。以上这些描述都是从缺乏钱财这一狭义角度对“贫”这一概念的解释。第二,“贫”字的广义解释指匮乏、缺少、不足。例如在《广韵·真韵》一书中描述:“贫,乏也,少也。”在《文心雕龙·练字》中也描述到:“富于万篇,而贫于一字。”在现代词汇中“贫油”“贫血”等词语中的“贫”,其表达的就是匮乏的意思。

在汉语中,“贫”经常与“穷”联系在一起,这两个词在语义也非常接近。例如在古书《广雅·释诂》(四)中写道:“穷,贫也。”“穷”也可以表述为缺乏财物,处境恶劣。而在实际中,“贫”与“穷”还是有差异的,“穷”有“极端”的意思,即“贫”与“穷”在程度上存在差异,例如《左传·昭公十四年》中描述:“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则全无家业。”《荀子·大略》也写道:“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之无有者为穷。”从以上的描述中,都可以看出:“穷”比“贫”的匮乏程度更大,甚至可以描述为一无所有。

对于“困”的词义描述,在汉语中也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指生活困难,穷。《广雅·释诂四》中描述:“困,穷也。”《尚书大传》描述:“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第二种解释指处境艰难,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而非常窘迫。《新华字典》中第一条对“困”的解释是:陷在艰难痛苦里面,例如为病所困等。

“贫”和“困”两个单音词合并构成“贫困”这一复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生活困难,贫穷,即可以理解为“贫困”就是“贫穷”,描述的是钱财匮乏,生活困苦。这是对于“贫困”一词的原生词义,也是传统的、狭义的解释。而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解释“贫困”的含义,则是泛指:“由于有价值物的匮乏而导致生活处境艰难。”总之,“贫困”一词表达了两个核心的含义:第一个是“贫”,即贫乏,是描述的某种性质;第二个是“困”,即困境,是描述的某种状态。所以,总结“贫困”这一概念所表述的即是因“贫乏”而陷于“困境”,表达了一种因某种价值物的匮乏而导致的窘迫生存或生活的状态。

英语语境中,《新英汉词典》对“Poverty”的词义解释是:(1)贫穷,贫困;(2)贫乏,缺少。由此可见,英语单词“Poverty”的词义与“贫困”的词义表达是基本一致的。

(二)“贫困”的词类分析

“贫困”作为在汉语语境中的一个概念符号,它的语法功能既可以当作形容词而充当定语和谓语,也可以作为名词而充当主语和宾语。

第一,当作形容词的“贫困”。

形容词(Adjective,简写为Adj.),是很多语言中都有的主词汇,用于修饰或描述代词、名词,用于表示事物、人类的属性、特征、状态等,通常作为定语,也可作表语、补语或状语。形容词具有如下两个重要的特征:(1)其表述的性质有程度上的变化,即该词能够用描述程度深浅的副词来进行修饰,例如副词“很”“非常”等词语,用以表示程度上的变化;(2)其表述的性质可以向对立面转变,即该词语有与之表述相反的性质形容词,或者该词能够直接用“不”来进行否定。

“贫困”一词能够满足以上两个重要的特征,即具有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其一,“贫困”具有程度上的变化,能够用“很”“非常”等词语来进行修饰,如“很贫困”“非常贫困”“比较贫困”等;其二,“贫困”具有相反的形容词,如“富裕”,同时可以用“不”来进行否定,即“不贫困”。所以,“贫困”一词是具有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第二,当作名词的“贫困”。(www.daowen.com)

名词(Noun,简写为n.),是词类的一种,属于实词,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而事物有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区别,因此就有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之分。例如“太阳”“地球”“河流”等具体事物的名词称为具体名词,而如“健康”“平等”“自由”等抽象事物的名词可以称为抽象名词。

由此,在前面对“贫困”一词的描述中,“贫困”是指“一种因某种价值物的匮乏而导致的窘迫生存或生活的状态”,因此,在这一语境当中,“贫困”就是一个抽象名词。例如“摆脱贫困”这一语境中,“贫困”就作为一个名词成了“摆脱”的宾语。再比如,邓小平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命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这一语境当中,“贫穷”一词就被当作名词而成了主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贫困”既可以是一个名词,阐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也可以当作是形容词,用以表达某种价值物的匮乏程度,所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贫困”一词是一个兼类词(在汉语里兼类词是指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但是,从实际语境中,为了表达事物的某一属性,究竟是选择用名词还是形容词,虽然在语法功能上会有差别,但是在实际语义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由此,在表达贫困的概念时,究竟用名词还是形容词,对于我们对这一类问题的阐述上的思维逻辑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例如我国著名的学者金岳霖曾经讲过:“语言学领域,形容词、名词以及动词之间的区别极为关键,但形式逻辑学当中,对应的概念分别并不重要。”[3]

在英语语境中,“贫困”的概念究竟采用名词表达还是形容词表达,有着严格的区分。作为形容词的“贫困”,一般采用“Poor”来表达;而作为名词的“贫困”,就用单词“Poverty”来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与汉语语境中的“贫困”作为兼类词是不同的。

(三)“贫困”的词组表达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贫困”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双重属性,因此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与其他语词结合构成不同的词组,从而表达更为具体的语义。在本书中,含有“贫困”的词组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表达“谁贫困”的词组。如“贫困县”“贫困家庭”“贫困户”等,在这类词组中,“贫困”是作为形容词来修饰后面的名词,构成了新的名词性词组,其后面的名词就是具有贫困特性的主体。

第二类,表达“什么东西贫困”的主谓词组。如表述狭义、物质的贫困——资产贫困、收入贫困等,表述广义、人文的贫困——健康贫困、权利贫困、能力贫困等。在这些词组中,“贫困”也是作为形容词来对前面的名词进行修饰,是前面名词的谓词,描述这些客体对象“贫乏”“匮乏”。

第三类,表达“在什么程度上的贫困”的词组,例如“一般贫困”“极度贫困”和“轻微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等词组。这些词组都分别表达了“贫困”的某种程度特征。

第四类,表达“贫困变化”的动宾词组。在这类词组中,“贫困”是作为名词,充当了宾语,例如“消除贫困”“摆脱贫困”“反贫困”等,“贫困”就成了“消除”“摆脱”和“反”的动作对象。

以上这四类词组,在本书中都将出现,其中前三类都是在研究中经常遇到的概念性词组,会在不同的语境中阐述贫困的属性,而第四类是一个短语,也是特指我们针对不同的主体“贫困”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