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2月,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2017年12月底,全院在职职工213人,离退休人员144人;其中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7人。全院现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牧区发展研究所、哲学与宗教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草原文化研究所、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蒙古语言信息技术研发中心14个所(中心)及图书馆和杂志社;设有院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机关党委(纪委)等4个职能部门;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内蒙古舆情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在盟市设有呼和浩特分院、包头分院(不占编)等14个分院。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内蒙古基地、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也设在内蒙古社科院。出版有《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汉文版)、《中国蒙古学》、《蒙古学研究年鉴》4种杂志,《领导参阅》内参和《院内工作动态》。
二、发展情况
(一)理论学习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坚持以院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支部学习为抓手,扎实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中央、自治区重要会议精神的集中学习研讨,坚定不移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结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实际,精心组织科研人员认真学习中央关于重大理论问题的核心思想观点、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有关要求以及自治区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提高坚守意识形态重要阵地的自觉性、自律性,明确社科研究的指导思想、政治方向和工作重点。2017年,组织中心组(扩大)学习会28次,专题学习研讨10次。按照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重大政治任务,党委中心组6次集中学习研讨,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以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对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利用融媒体发表科研人员学习体会文章30多篇。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理论阐释工作,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撰写理论阐述文章,先后在《内蒙古日报》以权威访谈形式发表。
(二)科研项目
2017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科研项目及其他各级各类在研课题302项,年度新立项课题4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8项。2017年共结项课题5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子课题9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7项,“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项目子项目29项。全院共出版著作10余部,完成论文、研究报告304篇,分别在自治区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报送各级各类信息1034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3篇,得到中央其他领导批示1篇,中宣部综合采用47篇。
科研成果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第六届优秀成果政府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全区脱贫攻坚专题调研报告》获得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李佳、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的肯定性批示并批转有关部门采纳;《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共10册)作为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项目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中展出;《蒙古语数字化知识库》通过自治区民委验收,填补了蒙古文软件领域的重大技术空白;“蒙古语语料库资源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元史》汇注”项目入选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名单;起草的《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起草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成就展展览大纲》获得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通过;专家学者对国家、自治区最新政策、经济发展转型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实践》等报刊公开发表,已报送《领导参阅》、出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等方式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决策咨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服务决策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学术活动
2017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实施“开门办院”的发展思路取得新进展。全院共有专家学者100多人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蒙古国等10余个国家和中国社科院及其他省区市社科院来访的专家学者达500余人次,多领域学术交流的氛围更加浓厚。5月22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视察调研,对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作出指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刘少坤带队赴中国社会科学院会商加快落实《自治区党委与中国社科院合作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等4名专家学者来院调研,双方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主办“第十四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首届文化自信北大论坛”“庆祝2017年‘国际幸福日’研讨会”“庆祝第十三届‘国际哲学节’主题论坛”“‘民族法学研究基地’成立暨依法治区举措与成果报告会”“第五届‘三少民族’学术研讨会”等10多个学术会议,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承办第二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开放与包容:文明互鉴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论坛,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科研人员参加了“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2017”年会、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2017)、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暨新型智库研讨会议”、华北地区社科院第三十四届科研管理联席会、2017首届鄂伦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等近20个学术会议,对外交往更加深入;组织召开了2016年度科研成果发布会,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集中向社会发布;院党委书记刘少坤作为自治区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先后到满州里市等地宣讲十九大精神,受到基层热烈欢迎;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蒙古国科学院达成新的合作意向,合作课题完成部分成果;珍藏的《阿勒坦汗传》《金字甘珠尔经》《蒙古源流》《大藏经·丹珠尔》等12件蒙古文古籍参加“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北京站),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民族法学研究基地”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挂牌成立,法治内蒙古建设研究迈上新征程。
(四)荣誉奖励
《蒙古语数字化知识库》项目通过自治区民委验收,填补了蒙古文软件领域的重大技术空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被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评为2016年度信息调研工作先进单位,宣传办公室主任史卉被评为信息调研工作优秀组织者,张国庆被评为信息调研工作优秀信息员。
牧区发展研究所党支部被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评为“区直机关先进党支部”,杂志社牧仁同志被评为“区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www.daowen.com)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七项科研成果荣获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全区脱贫攻坚专题调研报告》获得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李佳、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的肯定性批示并批转有关部门采纳。
蒙古语言信息技术研发中心(MIT)主任巴图赛恒研究员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文明副研究员入选201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研究员荣登“2017影响内蒙古经济的10位经济学家榜单”。
(五)人才队伍建设
2017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严格执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认真做好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职务聘任工作,通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22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2人),新引进留学归国硕士研究生1人,调入副高级科研人员2人,招聘工作人员3人。
2017年底,全院享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52人,中级技术资格56人,初级技术资格14人,其中,二级研究员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内蒙古321人才一层次7人,二层次8人,四个一批人才2人,西部之光人才5人,草原英才7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一层次2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1人。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东路129号
电话:0471-4951081
邮编:010010
网址:http://www.nmgass.com.cn
(供稿:何永哲,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研究实习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