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立历程与荣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立历程与荣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1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获一等奖,《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发展报告》获三等奖。

一、基本概况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是隶属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前身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8月。1986年1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以建设“决策智囊、学术高地、社会智库”为办院方针。院内现有14个研究所(中心)、12个研究基地(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编辑部、1个图书信息中心和7个职能处室。截至2017年底,在职人员241人,科研人员160人,博士122人。建院以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以提供政府决策需要的智库产品,社会需求的社科成果,解决群众生活中经济文化问题为目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学科与话语平台,形成代表性专著《北京通史》《北京专史丛书》《北京断代史》;主办《北京社会科学》《城市问题》杂志;编纂涵盖北京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法治发展等各领域蓝皮书,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发展情况

2017年9月,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加强首都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意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为“首都高端智库首批十四家试点”单位。围绕办院方针,北京市社科院着眼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改革创新,初步奠定首都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基础,具体发展情况包括:

(一)科研成果

截止2017年底,北京市社科院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获准立项5项,立项率16.7%,高于全国平均立项率2.1%;组织申报北京市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项目3项,获北京市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9项,其中重大课题1项、重点课题3项;北京社科基金基地项目立项2项;确定院重点课题15项;青年课题2项;院皮书、论丛项目立项16项、院一般课题立项132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3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结项16项。2017年,北京市社科院专家学者公开出版专著(含合著)21部、编著19部;公开发表论文63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8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8次。9项成果获社科文库出版资助。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篇,在全国35家社科院、社科联转载量排名中位列第四,综合指数排名位列第六。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获一等奖,《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发展报告》获三等奖。

(二)人员情况

2017年引进高端人才2名,应届博士毕业生1名,招聘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2名,接收军转干部1人;1人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2人获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荣誉称号,1人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获得2017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访学;组织3名博士后开题、2名博士后中期考核,9名博士后出站考核,均为良好以上等次;1名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会面上二等资助,1名博士后获得北京市博士后项目资助。

(三)学术交流与合作

全年举办院长论坛1次,主题为“‘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发挥研究优势,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区域发展与地域关系—第三届城市历史比较论坛”“健翔国际学术论坛”,举办“满学工作坊”、公共政策学术沙龙、国际问题青年学术沙龙、青年论坛、经济学术沙龙、人文精神论坛、文化论坛、北京史学沙龙等各类小型学术研讨会30余次;举办“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6-2017)”“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201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等北京蓝皮书系列发布会6次,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交流院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四)期刊杂志

《北京社会科学》继续保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刊地位。《城市问题》入选2017-2018年度CSSCI来源期刊名录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录》。

(五)咨询服务

2017年首都高端智库要报《看一眼》发刊19期,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1篇。通过中宣部舆情直报平台上报舆情信息93篇,被采用7篇,其中一篇被综采后获习近平总书记批示。

三、成果辑要

副院长赵弘研究员指出,北京多年来探索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思路,但“单中心”格局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这使得城市运行效率较低、新城发展不足、城乡结合部蔓延、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不足等问题应运出现。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下,通过强化规划引导、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副中心与微中心等新空间载体、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交通结构等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推动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集中承接地和“微中心”、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思路。基于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聚焦重点,将“微中心”建设作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从顶层设计、科学选址、特色定位、配套条件和政策创新等多方面,采取加快“微中心”建设的有效措施。(www.daowen.com)

管理所王婧副研究员指出,利用2000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近期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特征、人口发展综合指数,并通过构建人口发展问题区域识别方法划分问题区域。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未来应以产业布局与发展为引导构建合理的人口格局,完善区域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有序有效疏解,重视并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次级中心全面发展。

市情调研中心副研究员李茂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新发展点。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因势利导,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以实现区域经济良好发展。

经济所魏巍副研究员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北京建设节水农业提供了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节水农业建设存在着不相协调的各种问题。解决对策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协调机制来处理相邻地区的问题。制定协同发展的节水农业规划还未被列入工作议程,在抓节水农业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上,改革仍然处在单兵独自作战的阶段,需要做好三地协同的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工作。当务之急是建立政府协调工作机制、借鉴既往规划经验,做好规划前的先期调研工作。

经济所何砚博士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北京建设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的框架性思路包括目标定位、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北京有潜力以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共生为发展模式,通过建设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不断推进互联网科技金融与“新三板”无缝对接,将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展为京津冀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最终建设成以科技金融为本质特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经济所王德利副研究员指出,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在区域内依托各自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在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未来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策略及效应,要构建合理的城镇职能及空间结构,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水平等保障措施。

经济所副研究员刘薇指出,森林碳汇市场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但森林碳汇服务这种商品的质量和数量难以确定,价值发现的过程不同于一般商品。针对森林碳汇物理量和价值量的计算,通过构建模型,计算出京津冀地区森林碳汇量,以此作为森林碳汇市场建设的基础,并在分析当前市场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建立京津冀碳排放总量控制;健全森林碳汇交易法律制度体系;积极推进碳金融创新等对策建议。

市情调研中心陆小成研究员指出,京津冀地区为有效治理跨域大气污染问题,制定了不少防控措施,但存在缺乏实体性的跨域治理机构、监督预警与绩效评价不完善、低碳创新不足、结构不合理、利益博弈严重等难点。加快京津冀大气污染跨域治理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建立实体性跨域治理机构,强化联动执法;构建大气污染监测监督机制,强化绩效评价;构建跨域污染研究平台,强化低碳创新;深度推进能源替代工程,强化低碳转型;创新跨域治理利益协调机制,强化社会参与。

经济所副研究员邓丽姝指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可划分为整体搬迁模式、总部经济模式、产业扩张模式、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产业联盟合作模式。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基础上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融合。

城市所倪维秋博士指出,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市情调研中心刘小敏助理研究员指出,京津冀雾霾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京津冀区域性产业结构的总体升级,淘汰落后产业,转移区域过剩产业,发展低碳及新兴产能。

文化所副研究员黄仲山指出,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天然的血脉联系,呈现同源性、共生性、互赏性特征,这种关联源自相近、相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体现在非遗技艺传承格局、同源分枝的传承路径、传承人来往迁徙过程等方面,形成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的历史和人文基础。加强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努力探索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的路径,从联合传播、市场互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共生、共享和共赢的和谐发展生态。

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孙莉指出,未来京津冀地区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规划的叠加、效应,谋划开辟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新通道”,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实行港口建设与园区建设相结合,企业“走出去”与贸易便利化相结合,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和国际产能合作“新模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33号

电话:010-64870891

邮编:100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