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环渤海地区科技发展情况概述

环渤海地区科技发展情况概述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总收入预超过2.2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超过50万家。2017年,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北京市比重超过30%,同比增长8.3%,其中,中关村科学城居16区之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2%。制定发布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规范新业态发展。

环渤海地区科技发展情况概述

一、北京市科技发展概况

2017年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谋篇布局的一年,是协同推进的一年,是厚积薄发的一年,是“三城一区”建设全面开启的一年,是各类创新主体积极融入、深度参与的一年,也是改革攻坚的一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原始创新实现新发展

2017年,累计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近400家,占全国三分之一。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共有7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6.1%。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本市生产总值的5.64%,居全国首位,研发经费投入1579.7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4485.3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英国《自然》杂志刊登“2017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北京在全球500个科研产出城市中居于首位。

(二)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

聚焦“高精尖”,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2017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2.8%和16.2%。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总收入预超过2.2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超过50万家。独角兽企业达67家,在全球仅次于硅谷。2017年,北京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085.6亿元,比2016年增长9.8%,占全市经济比重32.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51157.9亿元,增长11.1%;其中实现技术收入8327.7亿元。同比增长13.8%,在全国占比33.4%。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全年吸纳创业投资金额占全国比重达35.4%,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占全国六分之一。

(三)“三城一区”建设呈现新格局

中关村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怀柔科学城聚焦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未来科学城聚焦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着力承接转化“三大科学城”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北京市比重超过30%,同比增长8.3%,其中,中关村科学城居16区之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2%。北京全年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03.5亿元,同比增长31.5%;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964.1亿元,同比增长18.69%;全球500强企业中的外企,已有三分之二在京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

(四)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2017年,北京市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探索与世界接轨的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成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筹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公开遴选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相继成立,在资源整合、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人员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北京市出资20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高端“硬技术”创新。在分层管理、交易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推进“新三板”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制定发布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规范新业态发展。出台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16项配套措施。

(五)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7年,顺义区、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累计达20个,占全国总数的1/6。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孵化服务机构超过400家,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全年新设企业19.4万户,其中科技服务业企业7万户,占全部新设企业的36.3%。精准制定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形成“9+N”政策体系。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38.8万人,增长3.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4.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全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8.6万件和10.7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4.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9.9万件和4.6万件,分别增长1.8%和11.3%;有效发明专利20.5万件,增长26.3%。

二、天津市科技工作发展概况

2017年,天津市按照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要求,紧紧围绕“五个现代化天津”奋斗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

(一)科技综合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主要创新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全市R&D支出达到458.7亿元,R&D占GDP比重2.47%;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80.5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保持全国一、二名水平;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251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58.48亿元,同比增长9.32%;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70万件;专利授权4.1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5844件;年末有效专利14.4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86万件。共获国家科技奖1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二)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为引领形成科技创新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创新良好局面加快形成,持续深化部市合作,累计签署“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等合作项目583项,合作共建中科院北京分院等研发平台44个,开辟与中国工程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在科技领域首次市级层面合作,共同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建设。累计引进国家级大院大所150多家。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立法,建立委区共建机制和统计监测制度,支持建设研发平台、孵化转化体系、特色产业基地“三位一体”创新载体,示范区注册企业总数超过11万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近30家,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群,滨海高新区成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以“一带一路”战略框架整合国际科技合作资源。

(三)科技型企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7年,天津市科技型企业、规模过亿元科技型企业总数超过9.69万家和4200家,分别是2012年的近2.9倍和2.4倍,其中70%科技型企业、85%规模过亿元科技型企业集中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总量达4093家,是2012年的3.7倍。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全市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77%以上来自企业,企业为主体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占比近705%;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组建50家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用合作长效化、组织化、网络化模式,在引领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拥有新型企业家737人。

(四)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

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服务业实现“倍增”发展,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300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和市场要求的新产品生产形势较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和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分别增长29.3%、27.9%、26.6%、14.2%、3.5%和2.3%。首架A330飞机交付,“彩虹—5”无人机试飞,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天津城域网建设进展顺利,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复。坚持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构建起较为完善地方政策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乘用车、客车专用车车型全覆盖,动力电池技术与产业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增高端装备、国产自主可控信息安全、高端医疗器械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及工程设计、汽车零部件、电子商务3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化基地,全市纳入国家布局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达到22个。

(五)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贯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精神,优化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制定新的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和失信行为管理办法,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水平。制定新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修订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意见等突破性政策。大力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创新制定11项配套政策,支持推动731家科技型企业股改、399家挂牌上市,天使、创投、并购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打包贷款、投贷联动等创新服务持续深入推进。“双创”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全市众创空间超过150家,81家经科技部备案;4家众创空间备案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三、河北省科技发展概况

2017年,河北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做出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省以科技改革发展落实年为总抓手,以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科技创新迈上新高度。

(一)创新质效稳步提升

2017年,河北省研发经费投入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33%,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48.78,比上年进步2名。获国家科技奖10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全年专利申请量6.1万件,专利授权量3.5万件,分别增长11.8%和1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8件增加到2.88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96.51亿元。吸纳京津技术交易额164亿元,增长55.7%。

(二)创新主体增势强劲

2017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79家,是2016年增幅的2.5倍多,总数达到31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1.34万家,总数达5.5万家。争取国家科技资金近10亿元,组建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39个。建立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5046台(套)仪器设备向中小企业开放。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392.5亿元,增速为11.3%,占工业增加值的18.4%。3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425亿元,增速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20个百分点。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深入推进,建立科技部与京冀“1+2”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吸纳京津技术交易额164亿元,增长55.7%。

(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载体聚集创新要素、吸引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团队的重要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园区、基地建设。河北工业大学电工装备智能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52家,总数达461家;新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家,总数达到117家;新增院士工作站54家,总数达272家,进站院士近600名;引进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28个,总数达到103个;新建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24个,总数达到130个。新建技术转移机构40家,总数达94家;与京津共建科技园区基地41个、创新平台49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6个。

(四)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2017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推进北斗导航、新能源汽车、科技惠民、科技治霾、粮食丰产、绿山富民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在大数据、北斗导航、机器人、大型装备制造等方面形成了产业新优势。2014-2017年,河北省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科技产业园区55个、创新基地62个,吸引近1400家京津高科技企业落户。

(五)创新创业活力增强

积极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3+16”等改革创新政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抓好科研领域的“放管服”,出台《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等9个政策文件。新建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204家,比上年增长一倍,总数超400家,其中国家级100家,入驻小微企业1.5万家;新增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12家,累计达86家;两名专家当选两院院士。组织“双创”活动周、科技活动周、专利周、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营造了崇尚创新、支持创新、投入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山西省科技工作发展概况

2017年,山西省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战略,出台实施《山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就。

(一)科技综合发展水平有所下降

2017年,全省R&D经费投入148.2亿元,同比增长11.7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95%,较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50.85,位居全国第20位,比上年下降三个名次。专利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专利申请量20697件,增长34.0%。全年专利申请量20697件,增长3.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379件,占比达35.7%;专利授权量11311件,增长12.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382件,下降1.2%,占比达21.1%。全省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发明专利申请达49.8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0家。年末累计高新技术企业1117家,比上年增长19.35%;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达到184家。

(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7年12月19日,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平台采用省、市、县三级联动、整体设计、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原则,按照“一个平台、五大职能、三级管理、三类角色”工作指针,平台以联通供需链为抓手,以服务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通过专业化服务保障,实现智能推送、精准对接,形成功能齐备、交易便捷、全链条贯通式的在线技术市场,真正为需方、供方、中介服务方等提供“专业化、低成本、无假日”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全省构建新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供重要支撑。(www.daowen.com)

(三)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加快发展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其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3.6%,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8倍,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47.6%,新材料产业增长8.6%,生物产业增长11.1%。新业态快速成长,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27.9%。高端碳纤维、笔尖钢、高铁轮轴钢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四)着力推进能源转型

2017年12月2日,2017资源型地区能源转型发展论坛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办。来自国内能源领域的2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和省内大型能源企业负责人,就全球和国内能源格局、能源政策与能源体系、能源消费、能源技术创新、城市低碳发展等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发掘合作机遇,为推进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出谋划策。山西省将持续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着力优化能源结构,积极促进能源绿色消费,大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着力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全面扩大能源开放合作,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

五、内蒙古科技工作发展概况

201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新理念、新思想和考察内蒙古自治区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牢牢把握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目标,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科技创新综合水平稳中有升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46.76,保持全国第23位;研发经费投入132.3亿元,较上年减少11.8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82%,较上年上升0.03个百分点,较2012年上升0.18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21.74亿元,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2家,比2012年翻了近两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

2017年,全区专利申请量11701件,同比增长20.70%;专利授权量6271件,同比增长9.04%;有效发明专利量4505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9件,与2016年每万人1.49件相比增长了20.13%。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7468件,同比增长24.57%;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1388件,同比增长7.26%,通过专利《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国际申请16件。

(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从源头上探索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顽疾,相继出台了科技计划调整、项目经费管理、决策咨询、项目储备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尤其针对项目管理出台了《自治区科技储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此项改革得到国家科技部的充分肯定;科研机构改革增添了创新活力,针对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启动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陆续组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7家,实现了盟市全覆盖;成果转化服务改革取得创新性突破,出台《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八项措施》,通过构建“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率先建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全流程服务平台——内蒙古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和市场化投入机制,设立内蒙古科技协同创新基金,目前,资金规模达到8亿元,通过项目撬动盟市财政、银行、基金、民间投资等机构资金投入5.65亿元。

(四)科技重大专项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2017年,围绕《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新型煤化工、现代农牧业等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累计实施项目400多项,自治区财政投入20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入60多亿元,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取得两项重要产业化成果: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在包头建成,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热镀钢(铝)复合板热转印彩印板技术在自治区成功实现产业化。

(五)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覆盖面和质量全面提升

通过大力实施项目、人才和平台三位一体工程,积极推动创新平台载体的提档升级和合理布局,国家级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5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7年,全区共拥有国家级高新区3个,自治区高新区9个,国家级各类高新基地10个,自治区高 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3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35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340家。2017年9月4日,科技部、自治区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标志着自治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突破。

六、辽宁省科技工作发展概况

2017年,辽宁省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科技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全省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新进步。

(一)科技创新综合水平稳中有升

2017年,辽宁省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60.55,排名第十四位,比上年下降一位;研发经费投入429.9亿元,比上年增加57.2亿元,同比增长15.35%;研发投入强度达1.84%,比上年增长0.15个百分点;获国家科技奖22项,其中,主持完成的有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09.01亿元。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稳中有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省三种专利申请量达49871件,同比增长8.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0500件,占申请总量的41.1%;新增商标注册申请8.26万件,同比增长38.97%。共27项专利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获第十九届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获奖数量为历年之最。

(二)创新驱动优先战略进一步明确

启动实施“创新发展六项行动”,构建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引领创新高地、促进成果转化、激励创新人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召开辽宁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科技强省工程(2017—2020年)实施方案》,按照远、中、近三个目标,对未来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部署,进一步明确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辽宁的优先战略、摆在核心位置,提出建设科技强省“三步走”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保障,从战略高度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科技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017年,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出台《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580家,较2016年增加743家,是2016年增量的2.5倍,比2014年、2015年和2016年3年增量的总和还多近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扩量”的同时,也实现了“提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技术也更高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642家,占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4.95%;新材料领域321家,占14.47%;电子信息领域284家,占15.46%。以工程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逐渐增多。制定出台《关于利用全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加快推动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见》,摸清小微企业底数,完成高企“苗企业”储备库,入库企业2960家。

(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017年5月,印发《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直接投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符合要求的科技创新项目可获得100万至2000万元投资,投资期限为两年。启动实施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直接投资科技创新项目,首批安排项目82项,获批直投基金8.1亿元。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克了208项关键技术,开发出329个重点产品及关键部件,促进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IC装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批准组建了6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全省省级研发机构已达2133个,其中依托企业组建1449个。

(五)深化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新批准组建53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全省三类平台总数达到181个。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认定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4家,省级联盟已达到110家。精心组织了“科技成果转化年”活动。开展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03场,组织中科院、清华大学等60多家知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省内150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对接,推动2212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七、山东省科技工作发展概况

2017年,山东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把科技创新摆在全面创新的核心位置,为实现走在前列目标、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稳定

2017年,山东省综合科技进步发展水平指数为65.71,保持全国第10位;研发经费投入1753亿元,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江苏;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41%,比上年高出0.0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8个百分点;获得国家科技奖18项,获奖总数居全国第六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41.61亿元,连续5年保持年均近30%的增速,位居全国第八位;发明专利申请量6777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909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700件,有效发明专利7459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7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件数1179件,总金额276.4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二)新产业新经济快速发展

2017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0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加19.6%,2017年同比增长1/3,总数突破63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0.7%、80.2%、16.3%、3.0倍。软件业业务收入4933.1亿元,增长14.3%;软件业务出口16.1亿美元,增长10.9%。千亿元规模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8个。制造业企业呈现回暖趋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增长迅速,新兴现代服务业成为投资热点,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显现。

(三)各类人才统筹发展

在鲁两院院士49人,“千人计划”专家20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60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97人,齐鲁首席技师1359人,高技能人才290.6万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专家66人。获得“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卡”人选402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3个,省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0个,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7个。

(四)企业市场主体持续活跃

2017年,山东省通过打造“少高优”的政务环境,分两批削减省级权力事项1082项,释放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实现市场主体的宽进严管。2017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49.6万户,比上年增长4.5%,实有市场主体806.8万户,位居全国第三。其中,新登记“四新”经济企业增长37.2%。全省实有企业225.9万户,继广东、江苏之后第三个超过200万户。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8.4%,比全国平均增幅高了1.5个百分点,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8%,提高1.1个百分点;比2013年净增加135.3万户,增长1.5倍,日均登记企业1348.2户,比2013年(397.3户)每天多登记950.9户,增长2.4倍。其中,实有私营企业突破200万户,为209.7万户,占比92.8%,增长19.9%,私营企业成为全省企业快速发展的绝对主力。注吊销市场主体55.6万户,同比增长7.2%,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的37.1%。注吊销企业14.1万户,同比增长34.1%,占新登记企业总量的29.0%。

(五)新旧动能转换作用显现

山东省创新平台作用增强,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挂牌运营,青岛、东营、烟台、潍坊4市入围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共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1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11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7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6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院士工作站334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达到161家,省级示范创业大学达到11家。2017年开设16个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共立项176个,3.4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研发投入30.5亿元。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0.8%的土地,贡献全省约6%的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倍。

(作者:马虎兆,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金梅,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工程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