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河北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历史性地突破10亿吨大关,由单一煤炭“过境”运输向多种货物集散发展,向港口与腹地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环渤海经济带北起丹东,南至青岛海岸线达5800km,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辽宁、山东、河北3省,总面积达52.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49%。从更大范围来说,已形成“5+2”战略合作格局框架,即北京和天津两个市,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5个省区。

一、环渤海海洋经济带与京津冀协作情况

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带作为一个区域共同体,客观存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从资源结构看,环渤海经济带沿海地区海洋资源结构类似,主要是油气资源及渔业资源优势明显,且拥有40多个港口,是国内最为密集的港口群。带内各地海洋经济比较优势各具特色,天津市油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海盐生产能力也名列前茅;山东渔业资源居全国首位,海洋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的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河北省海岸线也较长,港址资源、盐田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沿海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海洋渔业资源和港口具有较强实力,且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辽宁省岛屿众多,近海水域面积广大,海洋矿产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丰富,船舶修造业、盐业和海洋化工业增长迅速,造船能力和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环渤海经济带海洋资源状况见表1。

表1 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禀赋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港口网。

1.船舶工业

环渤海地区是世界上大型港口最集中的地区,其船舶业一直以来发展较好。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印发《关于深化津冀海事监管一体化的意见》,加快完善津冀沿海水域海事一体化监管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推进管理协同,强化执法联动,提升服务品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2017,京津冀船检一体化工作成果丰硕,签署了《“落实京津冀船检机构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起草了《京津冀区域5米以下小船检验技术标准》,完成了“实船检验标准化”教学指导片首期拍摄工作,结合“平安船舶”开展机构间对“四类船舶”的自查和互查等工作。

2.交通领域

2017年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印发《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三地机场要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建设以枢纽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网重要项目天津至石家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北京市国道G109新线高速公路与河北省太行山高速公路,以及北京新机场北线高速公路西延工程等6条路段的接线协议正式签署;京滨、京唐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京津城际实现“月票制”,滨保高速全线贯通。试运行京津冀航空货运班车,京津冀机场一体化运营机制初步形成。此外,2017年12月28日石济高铁开通运营,不仅实现了“四纵四横”最后“一横”的完美收官,同时也标志着其与津保铁路南北呼应运能运力梯次配置,以京沪、京广两大高铁线路为骨架有效衔接的京津冀“矩形”高铁环形网基本形成,京津冀地区高铁成网后的辐射效应和人民群众出行便利后的巨大需求迅速被激活。2017年河北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历史性地突破10亿吨大关,由单一煤炭“过境”运输向多种货物集散发展,向港口与腹地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港口资源丰富的京津冀正积极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3.示范区方面

2017年2月通州区、武清区、廊坊市正式签署了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通武廊”三地携手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的大幕全面拉开。此外,中沙新材料产业园、西青电子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津冀芦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二、环渤海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0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919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38.8%和 56.6%。

从海洋产业构成的相对值来看,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其第三产业已跃居比重之最。而且环渤海省市中,2017年只有河北省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其他全是“三、二、一”结构。

表2 2017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前十

数据来源:中国港口网。

由表2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中,除了宁波舟山港、上海港、苏州港和广州港以外,其他全是环渤海港口。

表3 2017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TEU)前十

数据来源:中国港口网。

从表3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中,环渤海沿岸的港口占了五分之二,且青岛港和天津港位于第五位和第六位。

201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463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31.7%,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295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815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图1 2017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

表4 (2016-2017年)海洋经济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2017年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但依旧是三个海洋地区中生产总值最多的。

(一)海洋工业

石油化工】在油气资源方面,环渤海区域拥有众多大型资源类企业,包括:华北油田、大港油气田、冀东油田、渤海油气田等重要石油生产企业。此外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还是我国北方海盐的主要产区。天津油气产量居全国榜首,海盐生产能力也名列前茅。环渤海沿岸盐田面积超30万公顷。主要盐区有:东北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

【船舶制造业】环渤海区域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其中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有能力提供产品研发、设计、建造、维修、改装、拆解全寿命周期服务的船舶企业集团,也是国内唯一汇聚军工、造船、海洋工程装备、修/拆船、重工这五大业务板块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是中国首家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超两百亿”。此外辽宁岛屿众多,船舶修造业、盐业和海洋化工业增长迅速,造船能力和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二)海洋交通运输业

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统一部署,山东海事局牵头主办,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等四个直属海事局协商,环渤海水域各海事局先后建立北方区域搜救合作联动机制、渤海水域砂石运输船专项整治等一系列“联网、联防、联控、联动”联动机制动海,推动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再上新台阶。该机制是对此前已经运行多年的联动机制的延伸和发展,重点推进联动执法、信息交换、VTS值守、网格化管理和船籍港管理等工作,全力做好重点船舶和重点水域安全监管,共建“平安渤海”。

(三)港口建设

随着国家对建设环渤海经济带给予大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行业面临快速发展机遇。2017年随着下游需求转好,煤炭供应量增加,沿海煤市供需双增。环渤海港口累计完成煤炭吞吐量6.77亿吨,同比增加8100万吨,增幅达13%,吞吐量创历史新高。各地港口资源整合与港口群协同发展加快推进。2017年7月交通运输部与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提出优化津冀港口布局和功能分工、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平安港口、提升津冀港口治理能力等6大重点任务,进一步增强港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继续深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沧州渤海新区管理委员会、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2017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正式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加快推进黄骅港集装箱发展。这是继2016年12月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和2017年2月与沧州港务集团签署框架协议之后,天津港与河北港口城市及港口集团开展的又一次重大战略合作,标志着津冀港口间的协同发展正在提速,世界级港口群建设迈出新的关键一步。2017年交通运输部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旨在通过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智能化信息化码头建设提速,2017年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

(四)滨海旅游业

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旅游局(委)履行《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强化区域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与合作机制构建,推动环渤海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提升、产业联动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战略,规划理念新颖,产业定位准确,形成“一核一带三圈”和“五群五区”的体系,构建了环渤海区域性旅游发展空间构架。

【河北做美沿渤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充分发挥秦皇岛、唐山、沧州滨海地区山海相依、文化深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邮轮游艇、滨海温泉、康体疗养、葡萄酒庄等高端休闲度假项目,引导京津地区国际论坛、会议展览、竞赛演艺、婚庆保健等四季皆宜的新型旅游业态落地。推动山海关旅游改造提升、北戴河休疗度假、黄金海岸四季旅游、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渤海湿地休闲发展,全力打造国家海洋/海岛旅游示范区、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

【天津市大力塑造滨海旅游和海洋文化形象】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妈祖经贸文化园等打造国家海洋文化展示区。着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以“海陆双向辐射”为发展模式,构建以邮轮母港旅游区和旅游装备产业基地为两大核心驱动,集聚邮轮游艇产业、旅游装备产业、滨海旅游度假产业、滨海娱乐产业、海洋文化休闲产业、海洋科技体验产业等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同时,积极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航母主题公园作为生态城重头旅游项目,以基辅号航母为主体,打造集航母编队观光、军事文化展示、特色体验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等于一体的海上军事文化体验区。

【开发山东半岛海洋旅游资源】山东半岛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就其旅游价值来说,它的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人文自然景观较多,特别是在海水浴场、奇异景观、岛屿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优势更为突出。截至2017年年底,山东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55处,海洋牧场的兴起,拉动了海洋旅游、海洋装备、海洋信息化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山东新动能和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海洋牧场建设的同时,沿海地区也在完善海洋旅游产业,修复海岛、岸线,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民宿,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海洋、亲近海洋。

三、环渤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一)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天津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之一,是我国沿海港口码头功能最齐全的港口之一,对腹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较高。天津港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贯通,腹地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52%,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桥头堡之一。是我国唯一拥有三条亚欧大陆桥过境通道的港口,已经建成的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是集通关、通验,港口服务等多项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目前全国最大的"一站式"航运服务中心和电子口岸。天津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着力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打造航运基础设施完善、航运服务功能优良、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突出的国际航运核心区。天津港着眼港口和滨海城区协同发展,不断完善“东高端、南优质、北提升”的现代化港口规划体系,明确东疆、南疆和北疆三大港区发展重点,加快提升港口能级

2017年,《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完成,实施推进“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一体化”、“云数据中心”、“天津港电子商务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推动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商业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成功入围交通运输部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实现了由“业务驱动”向“智慧驱动”转变,力促天津港迈向高质量发展。2017年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的天津港南疆27号通用码头工程已于2017年10月竣工并通过验收,开工建设。这对实现天津港“北矿南移”战略和“东高端、南优质、北提升”总体布局及功能定位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目总投资14.1亿元,建设年设计吞吐能力980万吨的20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1个和总占地面积约25.15万平方米的码头配套堆场。为天津港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提供保障。

2017年12月7日,天津港高沙岭港区正式开港通航,打开了天津港辐射腹地东向出海新通道,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辟建了新的物流节点,进一步提升天津海上门户运输综合枢纽功能。目前,天津港已在腹地5个区域营销中心和25个内陆“无水港”,打通了10余条海铁联运通道,与世界各大航运联盟建立了长久稳固合作关系,120余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和每月550余航班运量形成的航运网络,基本覆盖世界各地主要港口。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2017年,天津市紧紧围绕美丽天津建设,全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基础设施投资由2012年的1913.6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37.35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19.8%。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速。南疆27#通用码头和大港、高沙岭、北塘港区口岸建设进展顺利,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二期对外开放,天津港新开7条集装箱航线。大北环铁路和西南环线开通运营,南港铁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天津港拥有122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港口货物吞吐量 5.01 亿吨,下降 9.1%;集装箱吞吐量1506.90万标准箱,增长3.8%,位居全球第十位。截至2017年底,天津与内地合作建设无水港25个。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稳步推进】天津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7年底,报关应用企业702家,报关单量497.9万票;联检核放出入境船舶达到51419艘次;直接服务企业数量4000余家,间接服务企业1万余家,有效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

【口岸提升通关速度全力推进贸易便利化】2017年,天津市口岸提升通关速度全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压缩货物通关时间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海关和检验检疫进口货物通关时长分别压缩了52.51和57.14个百分点,均压缩一半以上。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长比去年全年出口平均时长压缩39.2个百分点。全力推进“一站式作业”和“双优化”改革,不断优化监管流程。一是推动海港口岸通关流程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天津海关启动实施进口货物“提前申报、货到验放”通关模式,进口货物通关速度明显提高。天津检验检疫局实施“进企业、进辖区、进港区”“优化机制、优化流程、优化服务”的“三进三优”工程和透明检验检疫等措施,不断优化监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压缩通关时间,降低企业通关物流成本。二是“一站式作业”通关模式改革取得良好成果。在天津口岸全面推行“一站式作业”改革,实施集装箱货物“联合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在东疆、北疆两港区分别设置“一站式作业”查验场,逐步扩大联合查验货物种类和实施范围,完成联合查验信息平台开发建设。落实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工作机制,开展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试点,率先在东疆完成国内首例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东疆国际邮轮母港入境旅检通道“一机一台”关检合作查验模式运行情况良好,旅客通关效率提高30%,人力投入节省50%。

2.核心区建设

滨海新区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岸,在海工装备和港口机械方面发展潜力巨大。

【天津临港经济区】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的功能区之一的天津临港经济区是通过围海造地形成的港口与工业一体化海工新城,聚集了中船重工新港船厂、泰富重装、博迈科、中海油特种设备以及GE、Weatherford、National Oilwell等海工企业入驻,形成了包括海洋工程研发与设计、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制造、平台制造和维修服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条。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功能最全、政策最优惠、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东疆正加快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租赁政策制度创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环境,租赁产业集群迅速扩张。2017年新增租赁公司489家,内资租赁试点企业达到57家,占到天津市七成。租赁飞机突破千架,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船舶及海工设备、医疗器械、电力设备、轨道机车租赁保持较快增长,租赁标的物拓展到新能源、无形资产等领域,实现板块多元化。

【中新天津生态城】2017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7%,新增注册企业1281家,注册资金366亿元,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生态城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中,文化创意始终保持稳健增长的发展态势,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能。2017年,生态城新增文创企业222家,截至2017年底,生态城文创企业总计达1082家,全年文创产业实现利税12.8亿元人民币,增幅达18.7%。科技创新方面,2017年,生态城与清华大学签署了“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旗帜,充分发挥生态城的区域资源优势,发展配套,吸引京津冀大学和创业团队落户,聚集人才和创业项目,推动电子信息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共同打造一个电子信息创新创业资源富集、服务深化的聚集区。

3.两条发展带

【沿海蓝色产业发展带】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地区,以海滨大道为骨架,加强海岸带及邻近陆域、海域优化开发,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北旅游、中航运、南重工”的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形成要素高度集聚、功能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海洋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沿海蓝色产业发展带。

【海洋综合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带】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以天津港为龙头,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天津—山海关铁路为骨架,整合天津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空港经济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疆保税港区的优势,集聚发展海洋金融保险、航运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快完善海港、空港等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形成以若干海洋服务业集聚区域为主体、连接京津、辐射腹地、海陆空相结合的海洋综合配套服务产业带。天津利用海洋拓展“一带一路”航线。作为“一带一路”海上邮轮游的重要聚集地,皇家加勒比、歌诗达、公主、银海、水晶、地中海等邮轮相继在天津港开辟了母港航线和访问港航线。2017年,天津港接待国际邮轮数量175艘次,达到历史最高,全年旅客量达到94.2万人次。

4.六大海洋产业集聚区

【南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呈“一区一带五园”布局,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投资环境优越。具有32.1km岸线,建设东、西两个港区,西港区为石化专用港区,东港区为综合性港区。以打造高端海洋石油石化产业集聚区域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形成上下游产业衔接的世界级生态型海洋石油石化产业集群。天津南港工业区定位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和港口综合功能区,是未来天津市石化产业项目的唯一承载地。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国家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石油化工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天津市循环经济示范区。2017年天津市政府发布《天津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明确“新建石化化工项目向天津南港工业区聚集”。以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施天津南港工业区开发建设,是承接国家战略和天津市石化产业发展的全新平台。

【临港经济集聚区】天津临港经济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之一,定位为建设中国北方以重型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生态型临港经济区。横跨两河、纵对大海、背靠三北、面向世界,直接经济腹地包括京津两个直辖市和华北、西北十个省区,同时还可幅射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东北亚国家。天津临港经济区以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集聚区域和生态型工业区为目标,形成我国海洋工程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2017年以来,实现了川铁电气轨道交通及地铁供电节能系统研发与生产基地、养生漂浮舱生产基地等21个项目签约,协议投资总额达318.92亿元。其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引入中德(欧)光谷医疗器械及健康产业园、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天津分院等3个欧洲高端项目,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核心区招商打下了坚实基础和良好开局。临港重点对接首都资源,引进北京宝都特种钢结构生产基地、博德世达油气勘探装备等北京项目7个。

【天津港主体区域】以打造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枢纽和保税加工、现代物流基地为目标,建设自由贸易示范区,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及配套的中介服务业。

【塘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打造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为目标,重点提升海洋科技服务、海洋人才培养、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功能,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塘沽海洋高新区正在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京津冀海洋信息产业新基地。截至2017年底,塘沽海洋高新区已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3家;拥有有效专利2335件,其中发明专利497件、有效注册商标909件,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滨海旅游区域】以打造高端海滨休闲旅游区为目标,重点建设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区域,发展海洋旅游及相关装备研发制造、海洋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成海洋旅游和文化产业集群。

【中心渔港】是天津市发展新型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中心渔港以打造我国北方重要海洋水产品集散中心和游艇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游艇等特色产业,形成海洋渔业和游艇产业集群。2017年11月27日,天津海事部门宣布天津中心渔港商港开通,中心渔港码头建有60万吨配套冷库群,冷链物流将以中心渔港为集散地,向天津市区、河北、北京、内蒙古等省市输送,为天津港提供更好的支线服务。

5.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以中心渔港为龙头,打造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链。大力发展海水循环水养殖,在杨家泊镇和临港经济集聚区域以南地区建设工厂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等特色产业,建设我国北方大型海洋水产品加工基地。推进海洋类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与保护,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6.壮大发展先进海洋制造业

【海水利用业】大力推广“海水工业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化学资源提取—废料生产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技术。

【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临港经济集聚区域为龙头,打造船舶造修、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一体化产业链。提升海洋船舶制造业水平,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重点制造专业船舶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设备。加强海洋观测监测传感器及海洋浮标潜标等海洋高新技术仪器的设计研发与制造。

【海洋石油化工业】以南港工业基地为龙头,加快打造“海洋石油开采—存储—炼油—乙烯生产—轻纺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大港油田和渤海油田,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开采能力。

7.积极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依托天津港主体区域建立航运物流基地和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全面提升港口中转、采购、分拨、配送、贸易等服务能力。完善物流服务和政策体系,完善内陆无水港布局,加快开辟新航线,提高储运规模。天津港主航道和码头等级均保持30万吨级,复式航道实现“双进双出”。

【海洋旅游业】2017年,天津市发挥渔业的文化休闲旅游功能,推进东疆港区邮轮母港、游艇俱乐部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天津生态城旅游区域内海堤沿线景观增设985平方米沙滩。新建一批星级酒店、特色餐饮酒店和配套商业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中新天津生态城以打造创意产业和高端海滨旅游为目标,形成海洋旅游和文化产业集群,依托中心渔港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洋水产品集散中心和游艇产业基地。2017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45.06万人次,增长3.0%;旅游外汇收入37.52亿美元,增长5.5%。接待国内游客增长10.4%,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2.8%。出境游48.50万人次,增长 14.3%。邮轮旅游快速升温,接待到港国际邮轮175艘次,增长23.2%。

【涉海金融服务业】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和涉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航运租赁、杠杆融资等业务。

【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提高信息咨询、环境影响评估、工程勘察设计、标准计量等海洋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电子口岸物流环境,引进国际或地区海洋科技研发总部、培训教育总部、交流合作总部、质量检测总部。

8.提升海洋科技能力

【科技基础】天津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聚集了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船重工707所、天津修船技术研究所、海水淡化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专业研究院所,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涉海研究高校10余所。人才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发放人才“绿卡”4.36万张。在津院士38人,从国外引进人才 13200人次。新建博士后工作站25个,年末博士后流动站77个、工作站252个,在站博士后1200余人。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1.20万家和420家,累计达到9.69万家和4228家。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58.7亿元,R&D 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47%。

【产学研结合力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天津有6家高校设立涉海专业,国家级和省部级海洋科研院所27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国际和区域性海洋机构1家,国家级海洋质检机构2家,科技产业化基地24个,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417个。滨海新区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海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主动对接具有雄厚资金、设备、人才基础的企业,在海洋装备、海水淡化等领域构建海洋科技研发集聚区,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力促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联合创新开发机制,提升了企业自身科研创新水平,多家示范企业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截至2017年底,滨海新区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申请专利近200项,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0项,建设3个研发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3个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产业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正在全力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预计2018年将投入使用。

9.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2017年,天津市深化水生态保护,整治完成25 条,117.3 公里建成区黑臭水体,增强了河道生态修复能力。强化海洋生态红线区监控,严格落实《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管理规定》,开展红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巡查。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全面排查陆源入海排污口,2017年确定天津市现有入海河流12条,入海排污口15个,其他入海排水口162个,各入海口门均建立“一口一档”。

【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管】针对发现的8个非法或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组织各责任单位按照“一口一策”整改方案开展清理工作,2017年入海排污口达标率达到55%。2017年12月,出台《天津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旨在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监督管理,促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加快建设美丽天津,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二)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2017年,河北省旨在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坚持发展蓝色经济带,借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的战略带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2017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35964.0 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0.9亿吨,增长14.3%;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74.3万标准箱,增长22.7%。水产品产量127.5 万吨,比上年下降3.6%。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95.4万吨,下降1.8%;捕捞水产品产量32.1万吨,下降8.4%。

1.海洋经济保障服务水平获得新提升

【海陆空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2017年,河北省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推进,港口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提升港口支撑能力,河北省沿海港口运输功能日益完善,支撑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良性互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全省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港口企业也在积极发展公水、铁水联运,布局内陆场站,拓展腹地货源,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实现运输资源的高效整合和运输组织的无缝衔接,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加强与天津港的深度合作,已开通内贸干线、外贸内支线等航线60余条,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拥有生产性泊位208个,港口通过能力达10.6亿吨。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津秦客专、邯黄和张唐铁路、沿海、京台和唐曹高速建成通车,京沪高速、唐曹和水曹铁路建设加快,唐山和北戴河机场建成通航。黄骅、海兴风电并网发电,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建成通水,防洪防潮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海洋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推进津冀港口集群化发展】2017年,河北省以深化集装箱运营融合为重点,以内陆无水港资源共享、港口经营资质互认为突破口,努力形成津冀港口布局规划一张图、统筹建设一盘棋、集装箱运输一张网,以及口岸通关一个模式、港口物流信息一个平台、港口企业合作一个联盟,与天津合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和世界级环渤海港口群。河北省与天津的港口合作不断加强,津冀港口群建设加快。2017年5月沧州渤海新区管委会、天津港集团、河北港口集团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加快推进黄骅港集装箱发展。河北省不断加快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津冀港口协同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完善主要货种运输系统,进一步加密航线,实现干支结合、相互喂给,形成与天津港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局面。

【黄骅港大力推进基础建设】2017年“黄骅港综合港区、散货港区20万吨级航道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建议书获河北省发改委批复。该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黄骅港20万吨级航道通航条件,适应大型原油船舶进出港和船舶通航密度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对于加快黄骅综合大港开发建设,促进腹地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一带”

坚持陆海统筹、绿色发展,发挥海岸带陆海交接、经济活跃优势,以海岸带为主要载体,统筹沿海陆域、岸线和海域等要素资源开发与保护,推进生产力向海向陆双向辐射。沿海县(市、区)陆域部分,充分利用临海临港优势,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咨询服务等特色产业;海域部分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风电等产业。强化沿海县(市、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着力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提升沿海城镇集聚功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沿海蓝色经济带。

3.合理区域布局,优化“三区”

【秦皇岛海洋经济区】发挥人文生态优势,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重点,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临港产业基地。落实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促进秦承、秦张互联互通,推动与西北内陆地区合作,扩大海洋经济发展腹地。突出旅游业基础地位,推动“旅游+”全产业融合,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发展海洋动漫游戏、文艺会展、生命健康等海洋创意产业,提升发展软实力。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步伐,促进秦皇岛港由单一煤炭运输港向现代综合性大港转型,建设国家级煤炭、能源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优化海水养殖结构,提高海水产品质量,增强海洋渔业竞争力。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产业循环式组合,力促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迈向中高端。

【唐山海洋经济区】发挥港口带动作用和工业基础优势,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水利用、海盐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重点,打造新型海洋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坚持港口、港产、港城协调推进,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与包头、二连浩特等内陆节点城市合作,拓展连接西北地区和蒙古国通道。统筹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和丰南港区建设,完善港口物流、商贸、信息、保税等服务功能,打造现代港口。延伸海盐化工、船舶修造等循环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推动宜渔资源开发和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名优特海产品健康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精品渔业。

【沧州海洋经济区】发挥港口、滩涂等资源优势,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水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食品加工为重点,建设物流基地、能源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海洋食品加工基地。加强与冀中南、晋中南地区战略合作,推进开通“黄-新-欧”海铁联运班列,积极开辟日韩、东南亚和澳新等外贸航线,畅通对外交往通道。优化港区布局,完善口岸查验设施,推动综合保税区建设,提升港口通关运营能力,加快黄骅港由现代集疏大港向国际贸易大港转变。促进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盐化工业等传统行业产品升级、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海洋休闲旅游等产业,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www.daowen.com)

4.打造两大海洋经济核心增长极

【曹妃甸区核心增长极】2017年承接京津项目99个、总投资1308亿元,北京金隅·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中石油LNG接收站应急调峰保障工程等27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东邦门业等29个项目完工或建成投产。京冀(曹妃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两地社保业务实现曹妃甸一站办理,北京工美高级技工学校曹妃甸分校相继签约落户。与滨海新区签订6个方面合作协议,滨唐(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正式挂牌,7个项目签约落地,对接天津取得新突破。集装箱吞吐量52.2万标箱、增长21.5%,引进港口贸易企业67家,实现贸易额152亿元,港区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曹妃甸区深入实施协同发展、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三大战略,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统筹推进港口与产业、产业与城市协调互动,着力谋划一批对区域发展有支撑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培育现代港口物流、海水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快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和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河北对外开放“新窗口”,形成引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渤海新区核心增长极】以链式集聚、规模发展为导向,坚持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快临港物流产业园区、黄骅港综合保税区、沧州海洋经济开发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带动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发展,形成全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5.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加强海洋捕捞管控】优化海洋捕捞结构,严格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加强近海渔业资源管理,严格落实渔船“双控”、捕捞许可、休渔禁渔等渔业资源保护制度,确保近海渔业捕捞强度和资源可再生能力大体适应。

【优化海洋渔业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养殖为主,养殖、增殖、捕捞、加工、休闲兼顾,着力打造沿海高效渔业产业带。建设河北特色海洋渔业体系,重点打造唐山对虾、秦皇岛扇贝、沧州梭子蟹和渤海刺参养殖加工基地,支持省级以上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全产业链发展。

【延伸渔业产业链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增强海水产品转化增值能力,提升海洋渔业竞争力。扶持壮大一批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关键加工技术攻关,提高主养品种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渔港码头和水产批发市场建设,完善水产品储藏保鲜、检验检测和物流配送体系,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海洋渔业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培育具有市场知名度的产品品牌,提高海洋渔业附加值。挖掘渔业休闲娱乐功能,推动渔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山海关、北戴河、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和黄骅等休闲渔业产业园区。

【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开展渔业资源环境普查,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跟踪监测,推进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产种质资源。

6.加快发展海洋制造业

【加快集约发展】2017年,河北省优化提升山海关区、渤海新区、曹妃甸区修造船基地。坚持修造并重,巩固发展船舶拆解、修理、改装产业,积极发展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石油化工专用船等市场需求船型,加快研发支线液化天然气船、特种工程船、豪华客滚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大力发展游艇产业,结合秦皇岛、唐山等地旅游区、旅游市场开发和游艇俱乐部建设,积极发展游艇制造和修理业。支持发展船舶配套产业,重点研发船舶动力、轴舵系统和船用大型铸锻件等高附加值船舶配套产品,鼓励开发海警用、旅游用、运输用等多种类海上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大型船厂分段制造生产体系,提高船舶配套服务能力。

【扶持海洋产业功能园区】2017年,河北省围绕提质、增效、扩容,以现有产业园区或开发区为依托,着力扶持一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海洋产业功能园区或产业基地,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积极发展船舶拆解、修理、改装、制造产业,打造船舶修造基地;以渤海新区为核心,推进海洋石油开采、钻探、输运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以曹妃甸工业区为核心,规模化发展海洋起重、装卸、翻车等装备制造产业,建设海洋装备园区。

7.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2017年,河北省海洋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加大。依据《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十三五”实施意见》,河北省明确把创新作为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沿海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17年6月,秦皇岛市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河北省大力开展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契机。河北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在资助体系中形成了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三步走’,梯次推进青年人才培养机制。2017年河北省引进京津项目近3000个,总投资2500亿元。推动重大项目,补齐发展短板,三地联合加快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截至2017年底共有56万台服务器投入运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113家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驻,项目总投资超354亿元,滦南(北京)大健康产业园项目落地企业20余家,资金100余亿元,润泽国际信息港·京津冀大数据应用感知体验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通过集成政策举措,加速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创新协作模式,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明显。

8.强化海洋生态空间保护

2017年河北省,强化海洋生态空间保护,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先后投资20多亿元,重点开展了北戴河近岸海域及相邻地区海域环境综合整治、秦皇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修复岸线18.3公里,新增沙滩面积56.3万平方米,全省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一二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由2012年的61%增加到2017年的79%。2017年暑期,北戴河海域海水质量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三)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2017年,辽宁省深入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跨越的征程中,海洋将在资源供给、经济发展、空间拓展、生态文明、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作用。辽宁省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海洋产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1.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洋综合管理新格局

2017年,辽宁省以建设海洋强省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积极推动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扎实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用好管好护好一方碧海蓝湾,全面促进全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分别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5%和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6%,同比增长6.5%,超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2%的增速。2017年底,辽宁省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421个,比上年末增加4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415个,比上年末增加4个;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6个。全省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1个,比上年末增加4个。全省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专业化泊位106个、通用散货泊位65个、通用件杂货泊位54个、多用途泊位5个和其他泊位1个,其中专业化泊位、通用散货泊位比上年末分别增加6个和减少2个。2017年,辽宁省水产品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均位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3亿吨,比上年增长3.2%,其中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949.8万TEU,比上年分别增长8.6%和3.7%。完成旅客吞吐量587万人,比上年下降8.3%。2017年,辽宁省大连市获批成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为本市海洋旅游资源注入新活力,有利于更好发挥大连市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2017年,辽宁省不断构建海洋综合管理新格局,深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海洋与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稳步推进海洋经济监测运行】巩固提高一产,升级增值二产,大力发展三产,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压减近海捕捞,稳步拓展远洋渔业。改造提升传统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渔业向水产健康养殖、现代海洋牧场、远洋捕捞业转型,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外贸出口业发展,加快海洋渔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推进涉海产业优化升级,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海洋航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临港产业等涉海产业优化升级,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实施蓝色经济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发展蓝色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水淡化利用、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强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高性能海上移动观测平台、新型深水钻井平台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提高海洋经济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海洋。推进大连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2017年,大连港自主研发的“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启用,为大连市建设“智慧港口”增添新动力。这不仅为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提供了示范样本,同时将推动大连港“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的建设。

【盘锦港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盘锦港依托保税物流中心作为第三方物流平台,实现临港跨境电子商务的全面升级,为企业提供物流配送、融资等综合服务,同时利用中心的政策、功能优势,为盘锦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优质保税服务,拉动盘锦外向型经济发展,助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2017年4月,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辽宁先行先试深耕国家试验田。

2.建设海洋精品渔业基地

【推进捕捞业转型升级】2017年,辽宁省推进捕捞业转型升级,控制近海捕捞,实施减船转产工程,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开展“船证不符”专项治理。拓展外海捕捞,积极争取入渔中韩协定水域渔船指标和配额,减轻近海捕捞压力。发展远洋渔业,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巩固过洋性渔业;积极参与开发新的国际渔业资源,加强新资源新渔场探捕和开发利用,发展公海大洋性渔业;鼓励、扶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提高远洋渔业现代化水平;支持建立海外远洋渔业基地。

【做强水产品加工流通业】2017年,辽宁省推动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水产品加工水平,支持鼓励开展淡水大宗品种的精深加工。不断加快水产品市场体系、水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科学规划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加强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2017年,辽宁省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212.14万吨、总额51.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9.2%和11.4%。其中,水产品出口量85.59万吨,同比增长了16.6%;水产品出口额29.6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0%,继续位居全省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和出口额均位居全国第四位。

3.建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辽宁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重点支持研发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350英尺以上自升式钻井平台及核心配套设备和材料,建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辽宁省造船工业形成大连地区、葫芦岛地区、昔口盘锦地区三大造修船基地,拥有各类船舶工业企业200余家,形成了包括科研、生产、配套、修理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船舶产业体系,具有建造各种吨位的常规船舶、超大型油轮和高附加值船舶能力,辽宁造船工业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布放我国第一套基于海洋观测站海底有缆观测系统】2017年,辽宁省海在营口白沙湾海洋观测站和无人机基地附近海域布放我国第一套基于海洋观测站海底有缆观测系统,海底有缆观测系统的运行实施不仅提升辽宁省海洋观测预警报能力,也使我国海洋岸基观测技术和方法都取得新突破。

4.构建“一圈两带一区”旅游产业布局,打造中国北方海洋旅游新高地

2017年,国家海洋局批准辽宁省建立辽宁凌海大凌河口国家级海洋公园,批准锦州大笔架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调整范围并加挂国家级海洋公园牌子、盘锦鸳鸯沟国家级海洋公园调整范围并将名称更改为辽河口红海滩国家级海洋公园,至此辽宁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已达10处。

【构建都市旅游圈】2017年,辽宁省着力打造以沈阳为核心,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阜新和铁岭市为支撑的都市旅游圈,建设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都市购物休闲旅游区。

【打造沿海旅游带】打造以大连市为龙头,紧密连接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市的沿海旅游带,依托滨海大道,利用海洋、海岛、海滨资源,大力开发涉海旅游产品,同时辐射东北腹地,形成海陆联动旅游发展新格局。

【打造辽沈文化旅游带】整合沈阳、抚顺、锦州、阜新、朝阳和葫芦岛等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辽沈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辽东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依托丹东鸭绿江旅游风景区、赴朝旅游集散中心和抚顺、本溪山水林精品旅游区,开发“沿山林、沿江湖、沿边境”等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品。

【打造中国北方海洋旅游新高地】依托国家战略、优质海滨、群岛世界、海洋生态等综合优势,创新开发模式,引领我国第二代海洋旅游发展,打造中国北方海洋旅游新高地。以东戴河为人气突破口,以长山群岛为高端突破口,以红海滩-辽河湿地为品牌突破口,做强做大海洋旅游。面向新兴海洋旅游需求,创新开发新产品、新业态,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岛度假、休闲渔港、时尚运动、海洋垂钓、低空旅游、远洋观光、海上禅修、海洋牧场等旅游新业态。

【打造辽宁多彩海岸】沿海六市围绕各自重点、突出各自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打造辽宁的多彩海岸。以自驾车风景廊道建设、辽宁近海邮轮航线为突破口,整合全省海洋旅游资源和产品,推进一体化发展。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重点培育长山群岛国家海洋旅游改革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北方海岸、全国海滨自驾车旅游示范线、辽宁近海邮轮航线等品牌建设。探索尝试开发非旺季的海洋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海鲜美食、海洋牧场、渔事体验、海洋文化等,不断突破辽宁海洋旅游季节性约束。

【大连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大连大力发展海上垂钓、休闲观光、渔业体验、渔业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建设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港湾、休闲垂钓、观赏渔业、展示教育等多元化的都市型休闲渔业,打造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区,形成集观光、科普、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旅游基地。2017年,大连适应旅游消费升级新趋势,重点发展滨海观光旅游、温泉滑雪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大力发展海洋海岛旅游。整体推进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开发建设,助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大连港邮轮码头、邮轮中心建设,保障大连的邮轮旅游常态化运营。

【营口将旅游从传统低端推向高端化】营口以“滨海休闲、温泉度假和乡村旅游”为依托,将旅游从传统低端推向高端化。大力发展温泉文化旅游、海滨文化旅游和乡村沟域文化旅游,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深入挖掘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努力打造温泉休闲度假和康体养生、海滨浪漫都市和开埠文化、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乡村沟域和民俗节会活动等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2017中国营口国际海滨温泉旅游节在鲅鱼圈区月牙湾海滨旅游度假区盛装启幕,促进了辽宁省海滨、温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盘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盘锦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天下奇观红海滩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把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牵动服务业提升发展、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拉动经济稳步发展的战略支柱性产业。2017年,盘锦市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入选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向创建全国5A级景区迈出坚实一步。

【葫芦岛市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葫芦岛市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推进葫芦岛旅游产品向高端化、精品化、休闲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邮轮、滨海度假、养老养生、海洋休闲、海岛旅游、海洋体育、海上婚庆等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全力打造黄金旅游海岸。做大温泉康养产业,以兴城温泉独特的品质吸引游客的目光,大力发展温泉养生休闲产品,解决葫芦岛市淡季旅游产品不足的短板。2017年葫芦岛市被省政府批准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旅游先行区。

【锦州市探索发展新兴业态】锦州市充分依托和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温泉和冰雪旅游、滨海旅游等传统业态,探索发展攀冰攀岩、马拉松等体育休闲类,养生养老等保健康养类等新兴业态。2017年,锦州世博园和北镇大朝阳温泉山城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增长12%

5.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产业基地

2017年,辽宁省在几个方面开展工程实施,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产业基地。

【海上导航】建立健全海洋气象预警系统和沿海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及气候变化应对系统。建立健全气候资源监测评价系统,实施气候能源开发利用与服务保障工程和沿海生态气候变化应对工程。

【海难救助】建立全面覆盖港口及邻近沿海水域遇险、搜寻、救助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军用和民用船只组建紧急救援队伍,合理布局搜救网点,完善海上救助通信网络。

【海事鉴定服务】建立健全省内海事鉴定系统,为本省及周边区域的海洋污染、船舶碰撞事故等引起的海事纠纷成因进行鉴定服务。

【海洋环境监测及预警预报服务】完善海洋站、雷达站、海洋观测浮标、遥感的多种观测手段构成的海洋立体实时观测网络。

6.建设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2017年,辽宁省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攻克一批海洋药物、生物制品、海洋牧场等关键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保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和发展势头,初步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2016 -2017年大连海洋大学联合省内相关高校,组织辽宁省海洋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系列活动。科技成果达400余项,涉及海洋生物苗种繁育、养殖增殖、生物制品、海洋食品、海洋药物、渔业装备、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覆盖海水养殖、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制品、海洋食品等领域,签约金额总计约1.6亿元。

7.海洋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海洋生态整治修复】2017年。辽宁省大力实施海洋生态整治修复,科学有序实施国家下达的“蓝色海湾”等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强化资金管理,严格工程质量验收,确保建设资金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利用近海海洋资源调查成果,最大限度保护海洋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主要包括开展海岸整治修复,建设生态廊道、生态岛礁,种植滨海湿地植物,清理近岸构筑物与清淤。开展兴城河口湿地及红海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沈阳卧龙湖和盘锦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

【开展省辖海域海洋监测与评价工作】2017年,辽宁省组织沿海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省辖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陆源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主要开发海域、海洋垃圾和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等监测与评价工作,共布设监测站位67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约6万个。2017年,辽宁省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基本稳定,符合第一类、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33067平方公里,占省辖海域面积的80.1%。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保持总体良好态势。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62%,比上年上升8个百分点。海水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总体趋好,优良比例达100%。旅游休闲娱乐区及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良好,总体符合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

(四)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2017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4万亿元,同比增长8%,约占全省GDP的19.9%;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24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远洋渔业产量、产值分别达到43.9万吨、53亿元,实力从第四位跃居全国首位;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表5 山东省(2016-2017年)海洋经济情况

表中看出,2017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比前一年多出约100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也突破2万元。

1.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健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2017年,港航建设完成投资118.3亿元,青岛港前湾港区迪拜环球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工程、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沿海港口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新增通过能力6693万吨。山东省海河运力总规模达到1809万载重吨。且山东海运现有经营船队规模也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山东省公路、水路累计完成客运量5.11亿人次、货运量30.4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0.6%和15.1%。沿海港口生产实现重大突破,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青岛港突破5亿吨,日照港、烟台港突破4亿吨,山东省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三个超4亿吨大港省份。东营港取得跨越式发展,吞吐量由2011年的612万吨,增长至2017年的5418万吨,连续6年年均增长超过25%,增速位列全省港口第一位。

【积极推进港航现代化建设】2017年,亚洲首个无人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前湾港区迪拜环球码头2个集装箱泊位自动化改造工程、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项目建成投产,沿海港口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新增通过能力6693万吨。京杭运河复线船闸改建、湖西航道开发、支线航道建设积极推进。深入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推动山东海洋经济壮大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海洋牧场工程建设】加大海洋牧场、现代渔业园区、水产种业、“放鱼养水”等重大工程推进力度;2017年,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到55处,其中国家级21处,占全国1/3;全省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2100亿元,居全国首位,海洋牧场拉动了海洋食品、海洋旅游、海工装备、海洋信息化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山东海洋经济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2.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

【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海洋经济新高地】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全区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青岛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海洋经济新高地,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稳健。2013年至2017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491亿元增长到1019亿元,年均增长20%,海洋经济总量四年实现翻倍增长,海洋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1.8%增长到31.7%,年均提升2.5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综合考核指标连续四年全市第一。2017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全省和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1.2%、7%和35%。

【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旅游业快速增长】海洋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极,滨海旅游向高端发展,游艇旅游产业成立了产业联盟,初步形成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滨海旅游业释放新活力。2017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旅游业快速增长,实现总收入219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213万人次,分别增长14.7%和20.6%,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海洋设备制造成为重要基础和支撑】201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3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6%,居第二位,占比较2016年提升0.6个百分点,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4个百分点。

【海洋交通运输业运行平稳】2017年,青岛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增长15.1%,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4.1%,对全市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7%。全年各港口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5.1亿吨,同比基本持平;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31万TEU,同比增长1.4%,位居全球第八。完成水上货运周转量80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1%。青岛港逐步成为码头综合能力全国领先、黄岛董家口两大港区联动发展的油品集散基地,进口油接卸量连续多年在全国码头公司中保持首位。

3.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017年,山东省继续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和海洋工程材料、海水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利用等领域深度开发和成果转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加强对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盐卤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速”,形成了青岛、烟台、威海、东营四大产业技术集聚区,海洋油气、海洋监测和仪器仪表、海水淡化三大海工装备形成优势。以“蓝色经济”为主导的青岛市“一谷两区”(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正在加快形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增长动力,对青岛海洋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蓝色硅谷成为可持续发展新引擎】在东部湾区,蓝谷以海洋教育科技为特色、以海洋高端产业为支撑,成为引领青岛海洋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蓝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年完成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4.2%,同比增长17.6%。全年签约重点项目41个,总投资额约750亿元。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近四成,总量稳居各区市首位。

【西海岸新区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西海岸新区共储备蓝色经济项目170个,77个项目列入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1400亿元,分别占全市55%和69%。国家海洋基因库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工程实验室投入运行,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中心获批全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累计达到149家。

【红岛经济区发展势头迅猛】红岛经济区蓝色经济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2017年累计引进建设“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正式启用,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创新园、青岛大学全科医学院培训基地等高校合作项目落户建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青岛分院、青岛钱学森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还形成集国家百强药企、创新企业的医疗医药聚集区,下一步将建设国家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

4.发展休闲渔业

为推进山东省休闲渔业发展,提升海洋牧场、海钓基地、海钓场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山东省紧抓“创新驱动发展”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大力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五类海洋牧场建设齐头并进,结合海洋牧场提升工程,使全省海洋牧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积极培育“新六产”,全省休闲海钓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发展态势。山东省评定的省级休闲海钓钓场已达33处,评定省级休闲海钓基地15处。2017年,海钓基地共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3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9%和28%。全省海钓游客45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消费达90亿元,休闲海钓产业成为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5.创建全国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牧场成为山东海洋经济增长新亮点,山东坚持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凭借丰富的创新实践和成效,山东已经成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风向标。截至2017年底,山东省已扶持建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138处;建设投礁型海洋牧场1.9万余公顷,累计投放礁体1500万空方;2017年山东省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达到2100亿元。7月,山东省召开海洋牧场建设现场会议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加快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大举措,打造集生态旅游、互联网等先进生产要素于一体的全价值链“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建设全国海洋牧场示范区。

6.科技和人才支撑

山东省不断加强海洋人才教育培养,组建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实用型海洋专业人才。国家海洋局支持山东省开展海洋职业教育,支持山东省引进、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为山东省参与海洋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山东科研力量比较雄厚,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10个,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重量级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海洋领域院士22位,海洋高科技人员占全国40%左右。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首个海洋科技实验室,它依托青岛市现有科考船、水下机器人、蛟龙号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并具备从近海至远海完整调查能力。而国家深海基地是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也是“蛟龙”号探测器的母港。作为海洋科技名城,青岛聚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拥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海洋专业高校8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高端研发平台和高端人才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海洋高端创新载体和人才集聚,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才智支撑。

7.积极拓展滨海旅游业

【进一步完善海滨城市旅游规划】2017年,山东省旅游消费总额9200亿元,同比增长14.5%;接待国内外游客7.8亿人次,同比增长10%;入境旅游游客消费31亿美元,同比增长2%。山东省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以“走近孔子,扬帆青岛”,打造“中国黄金海岸”和“中国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海滨城市旅游规划,加大沿海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重点发展青岛海洋极地世界、崂山旅游度假区、蓬莱水城、烟台海滨、威海荣成天鹅湖度假区、日照太阳城主题度假区等,实现旅游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单一观光产品向多元产品转化,提升旅游产业水平。

【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项目获批】2017年,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青岛市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科考船)等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或项目陆续获批。

【滨海旅游业释放新活力】青岛市全域旅游迈出新步伐,滨海旅游业释放新活力。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拥有海滨风景区、海底世界等5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还有青岛海军博物馆、青岛海尔科技馆等13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并且还拥有石老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田横岛、凤凰岛、琅琊台三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017年全市围绕“一带一路”加快旅游国际化建设,全年各类旅游营销宣传活动成效明显,旅游业发展持续增长。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预计高达8808万人次,同比增长9%;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653亿元,同比增长15%。传统的海洋旅游业也为青岛“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据统计,2017年青岛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18.8%,位居各行业之首,对整个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7.6%。海洋旅游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增长极。

【日照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日照“旅游富市”积蓄的动能正在发力,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的基础上,正在加快向“商、养、学、闲、情、奇”新业态迈进。积极探索“旅游+海洋”模式,以“阳光海岸、活力日照”品牌为引领,以万平口海洋公园为载体,突出滨海休闲、水上运动等主题,日照的海洋旅游正在破茧成蝶。2017年日照旅游业走过了由“蓄势”到“突破”的一年。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60.4亿元,接待游客4497.6万人次,同比增长14.8%、10.2%。旅游消费总额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相当于GDP比重的18%,2017年,共签约旅游项目28个,签约金额370.1亿元,新招引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27个,到位资金34.27亿元。以文化为媒,日照旅游项目建设正由“初绽”变“怒放”,引领旅游业转型发展。

【烟台加快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2017年,烟台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加快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着力发展“一岛一带两街区”(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岛、“仙境海岸”带、朝阳街和所城里),施行向海战略。烟台市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完整的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培育出一批核心度假产品。“一岛一带两街区”是烟台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规划建设,力争从海岸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海岸旅游和文化旅游之城。2017年烟台市滨海西路幸福岸线综合整治修复工程正式拉开序幕,作为滨海西路工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沙滩岸线清理、受损人工护岸加固以及清除道路存在安全隐患。工程实施后,将有效拓展居民亲海空间,显著提升沿海居民生活环境,对打造高端海湾岸线、提升滨海旅游品位、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8.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2017年,山东省着力推进海洋预报减灾体系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日益健全。成立山东省海洋预报减灾中心,“省、市、县”三级体制机制框架基本形成,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秩序进一步规范,海洋预警预报能力稳步提升,海洋预报减灾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9.搞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017年,山东省在海域开发建设同时,全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山东省海域的海洋生态保护区、敏感生态区、自然岸线、星罗棋布的海岛等,是海洋生态安全核心区域。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海洋环境突出问题解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山东省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将海洋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及预留区、重点海湾、重点河口、重要滨海湿地、重要砂质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特殊保护海岛、重要渔业海域等重要、敏感和脆弱生态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全面禁止围填海等建设活动。到2017年底,198个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91.9%;需封堵的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2120个已全部完成,分布于长岛4处岛屿的80台陆域风机也全被拆除。山东共建有省级及以上海洋保护区38处,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5个、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10个。

(本文作者:王殿华,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佼,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1]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于2017年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7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河北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7年辽宁省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辽宁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2017年山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