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规划纲要发布

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规划纲要发布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4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出台《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规划纲要》。

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规划纲要发布

一、环渤海地区农业总体发展及协作概况

2017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市(自治区)以调优产业结构,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为目标,全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2017年,环渤海区域内农业增加值为13330.54亿元,同比增长13.48%。天津市农业增加值为218.28亿元,同比增长2.0%;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山东省和山西省农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在3%-4%区间,分别为3.9%,3.7%,3.6%,3.5%和3%。与2016年相比,仅北京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但降速由原来的-8.2%减缓为-6.2%。

(二)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2017年,环渤海区域内粮食主产区实现粮食丰收。山东省粮食生产总量达到历史第一高产年4723.2万吨;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历史性“十四连丰”,总产量上升到2768.4万吨;辽宁省粮食生产能力居全国第12位;山西省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2790万吨,成为21世纪夏粮产量最高年份;河北省粮食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1.4%。畜禽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北京市和天津市畜禽养殖规模全面下调,北京市和天津市肉类总产量同比降幅分别为13.16%和17.9%;河北省肉类总产量同比持平;内蒙古自治区肉类总产量同比涨幅3.4%;辽宁省和山东省猪牛羊禽肉产量420.3万吨和772.4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9%和2.7%。全年区域内牛奶产量1744.91万吨,同比下降2.79%。禽蛋的总产量1284.84万吨,同比降幅2.71%。

(三)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017年,环渤海区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3元,其中,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40元,位居第一位;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过2万元,达到21754元,位居第二位;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18元,位居第三位。从增长速度看,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位居第一位(8.65%);河北、山东、天津和内蒙古的增长速度在8.0%-8.5%区间;辽宁省和山西省的增长速度分别为6.72%和7.00%。

(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抓手

2017年,北京市休闲农业总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6.9%。内蒙古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从业人员达到6.8万人,营业收入达到64.7亿元,同比增长12%,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9个,示范点17个。山东省实现乡村旅游接待4.45亿人次,乡村旅游业收入2549亿元,占全省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以“互联网+”为契机,通过信息技术使农户与农业企业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拥有更加便捷的渠道。山东省建成了淘宝村、淘宝镇,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70多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截至2017年底,辽宁省全省供销社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26个,新建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4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53个,实现网上交易额3亿多元。

(五)农业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由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4省(市)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渤海粮仓项目一期结题,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小京表示,该项目2017年带动95个县市区3110.9万亩中低产田粮食增产增效,5年累计增粮209.5亿斤。通过实施两年三熟粮棉轮作高产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谷物类作物的绝对总产;项目实施前南宫市棉花年种植面积在60万亩,2017年有30万亩实现粮棉轮作,新增粮田15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8万亩。

二、京津冀协同及总体发展概况

2017年,京津冀三地农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合作的内容更加宽泛。

(一)京津冀三地科技合作持续深化

建成京津冀农业创新共同体推进农业协同创新。2017年4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出台《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京津冀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科技平台共建共享、研发优势互促互补、科技创新协作协同、人才资源对接对流,形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助力京津冀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地科研部门共同申报实施“环渤海科技增量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津承百万只优质肉羊项目”“皇旗黄小米生产基地”等一批京津冀农业产业合作项目陆续启动实施,2017年7月,“承德农林科学院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承德分院”挂牌成立。

(二)推进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发展

2017年4月,京津冀三地农业部门签署《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框架协议》。三方商定,京津冀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互认,建立检测信息共享机制。三地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参数、检测方法、判定依据;成立京津冀农安协同行动领导小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开展联合整治行动。此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协作。

2017年8月,京津冀三地农业主管部门联合主办首场京津冀重大动物疫情联合应急演练暨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应急演练。三地多次开展畜牧兽医事业协同发展会议,共商畜牧、兽医、畜禽产品安全三方面政策落地实施,使京津冀重大动物疫情防治、监测、检测做到同频共振,在畜牧业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实现“有病不成灾、有疫不流行”的总体目标。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协作

2017年4月2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河北省农业厅主办“京津冀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科技联合行动启动会”。按照《京津冀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科技联合行动方案》,京津冀三地将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能源利用和肥料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为重点,创建不同规模养殖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和持续运营机制。同时,成立联合行动领导小组,负责部署组织协调京津冀地区的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企业,建立交流共享机制。

2017年7月,京津冀三地农业主管部门批准,正式对社会公众发布了《京津冀土肥水协同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共同搭建技术协作推广展示平台。

(四)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合作

2017年3月15日,农业农村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农业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市明确“四区两平台”对接京冀。2017年6月,京津冀三地农业主管部门共同举办第五届北京农业嘉年华。2017年12月,京津冀三地农业主管部门共同主办第二届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

三、环渤海地区各省区市农业发展概况

(一)北京市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1.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上年减少

【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下降】2017年,北京市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积极推进农林牧渔业结构优化调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3亿元,同比下降8.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同比下降6.9%。其中,种植业产值188.7亿元,同比下降4.4%;养殖业产值111.0亿元,同比下降15.9%。

【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7年,北京市种植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2.1%,同比下降0.84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32.89%,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占总产值的19.07%,同比提高3.63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总产值的3.11%和2.82%,同比分别提高0.39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

2.种植业生产缩减

【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2017年,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2.6万公顷,同比减少2.5万公顷,降幅16.5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万公顷,同比下降22.99%。其中,玉米播种面积5.0万公顷,同比下降23.08%;小麦播种面积1.1万公顷,下降31.25%。油料、瓜类及草莓饲料播种面积分别为0.2万公顷、0.4万公顷、0.3万公顷和1.0万公顷,与上年保持一致。蔬菜食用菌播种面积4.2万公顷,同比下降10.64%。

【主要农作物产量减少】2017年,北京市粮食产量41.1万吨,同比减少12.6万吨,降幅23.46%;油料产量0.5万吨,同比减少0.1万吨,降幅16.67%;蔬菜及食用菌156.8万吨,同比减少26.8万吨,降幅14.6%;干鲜果品产量61.1万吨,同比减少5万吨,降幅7.56%。

【干鲜果品产量减少】2017年,北京市干鲜果总产量61.15万吨,同比下降8.08%。干果产量3.91万吨,其中核桃产量1.12万吨,板栗产量2.50万吨;鲜果产量57.23万吨,同比下降7.96%。鲜果中以桃子产量最多,达到30.07万吨,占鲜果总产量的比重52.5%。年末实有果园面积4.7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48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弱化】2017年,北京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3.5万千瓦,同比下降7.55%;农村用电量61.5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43%。化肥施用量进一步减少至8.5万吨,同比减少12.37%。

3.畜牧水产养殖加速缩减

【全市养殖规模持续缩减】2017年,北京市畜牧业产值101.4亿元,同比减少21.3亿元,降幅17.36%。畜禽养殖规模全面下调,生猪出栏242.1万头,同比下降12.1%;家禽出栏3115.2万只,同比下降19.8%。肉类产量26.4万吨,同比下降13.1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1.7万吨,同比下降11.07%。禽蛋产量15.7万吨,同比下降14.4%。牛奶产量37.4万吨,同比下降18.1%。水产品产量4.5万吨,同比下降16.67%。

【水产养殖水域面积增加,但水产品产量减少】2017年,北京市渔业水域面积26112公顷,同比增加10.13%。其中,淡水养殖面积2928公顷,同比减少15.28%;池塘养殖面积2869公顷,同比减少15.54%。水产品产量45099吨,同比下降16.93%。其中淡水鱼产量36098吨,同比下降11.47%。

4.设施农业效益提升

2017年,北京市设施农业实际利用占地面积14941公顷,同比减少3.01%。设施农业播种面积35740公顷,同比减少5.11%。设施农业效益稳步提升,实现总收入54.5亿元,同比持平。亩均收入2.4万元,同比增长3.4%。从品种看,食用菌和草莓表现突出,播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4%和3.3%;实现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6%和8%。

5.农业生态功能增强

2017年,北京市开展水源地保护、湿地恢复、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景观造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带动下,林业产值同比增长12.7%,农业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营造林面积14.23万公顷,同比增长43.74%。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92万公顷,同比下降7.31%;育苗面积1.56万公顷,同比增加4.66%。

6.休闲农业平稳发展

2017年,北京市1216个观光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总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6.9%。举办27项农业会展及农事节庆活动,接待人数450.5万人,实现总收入2.5亿元。民俗旅游总收入14.2亿元,同比下降1.1%,接待人数2232.1万人次,同比下降2.9%。

7.种业收入下降

2017年,北京市种业收入12.7亿元,同比下降9.29%。其中牧业收入11.1亿元,同比下降13.95%。

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

2017年,北京市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3.8%,与上年同期相比降幅扩大3.5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种植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1.5%,畜牧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6.4%,渔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2.4%。

【种植业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2017年,北京市种植业产品生产者价格同下降1.5%。由于受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2017年谷物价格同比下降11.9%,下降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8个百分点。谷物价格下跌也是导致种植业产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他种植业产品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幅度不大。

【畜牧业产品价格下降】2017年,北京市畜牧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6.4%。活牲畜价格同比下降10.3%。其中生猪价格同比下降15.2%,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生猪市场供应量较大,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此外,受北京禁养政策全面推进,一些生猪养殖企业急于低价出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生猪价格走低态势。由于市场供应量减少,肉鸡价格开始稳步回升,4季度同比上升14.3%,全年累计同比上升3.8%;畜禽产品价格同比下降5.2%。其中鸡蛋价格同比下降9.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导致饲料价格降低,加之一些养殖企业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使得市场呈现供大于求局面。

(二)天津市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

2017年,天津市全年农业总产值483.67亿元,增长0.5%。其中,种植业产值254.93亿元,增长5.7%;林业产值8.85亿元,增长6.0%;畜牧业产值122.43亿元,下降2.9%;渔业产值84.74亿元,下降8.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71亿元,增长6.1%。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212.02万吨,同比增长8.0%;蔬菜367.87万吨,同比下降18.9%;肉类产量37.30万吨,同比下降17.9%;水产品产量37.5万吨,同比下降4.9%;禽蛋产量19.94万吨,同比下降3.4%;牛奶产量56.51万吨,同比下降16.9%。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2017年,天津市种养业布局调整加快推进,全年调减粮食面积21.53万亩,增加经济作物16.4万亩,经济林、生态林、苗圃种植5.13万亩,新增和改造海淡水工厂化养殖车间18.29万平方米。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通过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改种高效益经济作物,每亩增加收入1500-2000元。

3.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

2017年,天津市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减少施肥量4936吨。配方肥、有机肥和低毒生物农药得到广泛应用,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0万亩。推动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完成600家规模养殖场和新型养殖小区粪污治理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3%。

4.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2017年,天津市建成放心菜基地234个,年产优质放心菜240万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53%;完成312家放心肉鸡养殖基地的提升改造,年产肉鸡6000万只以上,占全市肉鸡总产量75%;启动放心猪肉工程建设,建成180个放心猪肉基地,年出栏114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30%。

5.科技支撑生产能力增强

2017年,天津市推动科技引领农业设施发展,共建成6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20个现代农业园区、155个养殖园区。相继建立蔬菜、生猪、奶牛、水产四个产业技术体系,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现代种业和生物农业加快发展,培育了黄瓜、杂交粳稻、肉羊、生猪等优势种业,生物兽药产值和产业集中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每年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5%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6.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2017年,天津市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三网联动工程。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物联网技术实现涉农各区和主要农产品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覆盖全市放心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网农对接”系列活动,100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2000多种产品实现网上营销。启动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三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三农”大数据管理平台完成开发并试运行,与43个农口内外部系统及农业部系统等进行数据交换,共积累数据量1336G。

7.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2017年,天津市市、区两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3家,其中国家级1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3亿元,获得净利润10.27亿元,79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56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22家获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5个,市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达到134个。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产业化组织达到507个,全部成为活跃型产业化组织。全市在地农民通过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比例达到70%左右。

8.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017年,天津市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认定20个精品示范园区和230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村(点);创建蓟州区西井峪、武清区韩指挥营、宁河区齐心庄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蓟州东山村、武清灰锅口、宝坻小辛码头等一批产业和人文协调发展,生产生活同步改善特色村,建成88个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基地,培育2417个创业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园一景”的集群效应。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经营户达到3000户,带动农民就业29.5万人,休闲农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7年达到70亿元以上。

(三)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

1.农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

2017年,河北省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42.5亿元(现价),可比增长4.1%(下同),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507.9亿元,占GDP比重为9.8%,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比重首次降到10%以下,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分业看,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增长加快,渔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与上年持平,呈现“三快一平一慢”的特点。

【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1%、7.9%和3.9%,比上年分别加快0.5、2.0和0.9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下降1.8%,比上年回落5.5个百分点。涵盖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新产业内容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8.0%,与上年同期相比,比重提高0.49个百分点。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稳定发展,2017年共实现产值4277.0亿元,占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9.6%。

2.种植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7年,河北省各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思路,在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基础上,进一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行“粮改饲”、“粮改豆”、“粮改薯”,发展种植杂粮杂豆、薯类等优质农作物,扩大中草药材、油料、瓜果类等非粮作物面积,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

【粮食生产获丰收】2017年,河北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19.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2%;粮食总产量3508.0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产量1474.7万吨,增长1.8%;秋粮产量2033.3万吨,增长1.1%。分品种看,玉米播种面积3060.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4.1%;青饲料播种面积144.9千公顷,增长23.4%;豆类播种面积147.1千公顷,增长1.1%;薯类播种面积281.6千公顷,增长1.1%;中草药材播种面积77.2千公顷,增长11.9%。棉花播种面积27.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4%;棉花总产量30.1万吨,增长0.4%。

【蔬菜生产平稳发展】2017年,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1232.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总产量8259.8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9.8万公顷,下降2.0%;设施蔬菜产量2845.7万吨,下降1.7%。从蔬菜生产结构看,白菜类、茄果类、瓜菜类、叶菜类、葱蒜类产量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72.7%。其中,白菜类播种面积236.4千公顷,总产量1893.9万吨;茄果类播种面积210.2千公顷,总产量1299.0万吨;瓜菜类播种面积169.3千公顷,总产量1217.8万吨;叶菜类播种面积144.4千公顷,总产量833.6万吨;葱蒜类播种面积133.5千公顷,总产量758.4万吨。上述五类蔬菜产量分别占到总产量的22.9%、15.7%、14.7%、10.1%和9.2%。

香瓜生产快速发展】2017年,河北省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瓜果类生产结构香瓜(甜瓜)生产实现较快增长,播种面积24.6千公顷,总产量137.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7%和12.8%,成为瓜果类生产的一大亮点。从生产区域看,青县和乐亭县香瓜(甜瓜)总产量达到86.1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62.5%。其中,青县47.1万吨,占总产量的34.2%,居全省首位。

【中草药生产快速发展】2017年,河北省各地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中草药材种植,有力促进中草药生产快速发展。中草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8万公顷,增长11.9%;中草药总产量47.8万吨,比上年增加5.2万吨,增长24.5%。

【食用菌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17年,河北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86.3万吨,比上年增加8.1万吨,增长4.7%。其中,干品总产量10.6万吨,增长6.4%;鲜品总产量达到175.7万吨,增加7.5万吨,增长4.5%。

【园林水果稳定发展】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果树长势良好,自然灾害较少,加上高标准、现代化园区建设,太行山区绿化项目到了挂果期,2017年,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园林水果产量实现稳定增长,总产量达到1571.0万吨,比上年增长3.0%。食用坚果产量67.0万吨,增长14.6%。其中,苹果产量371.4万吨,增长1.6%;梨产量512.6万吨,增长2.7%;桃产量209.4万吨,增长3.6%;葡萄产量176.3万吨,增长3.3%。年末果园面积109.1万公顷,增长0.1%。

【油料作物种植成为农作物种植新增长点】受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影响,油菜籽、葵花籽等兼具观赏性和经济性的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长,油用牡丹文冠果等新型油料作物相继出现,油料作物种植已成为农作物种植新的增长点。2017年,河北省全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71.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9千公顷,增长0.6%。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22.9千公顷,增加4.2千公顷,增长22.3%;葵花籽播种面积70.6千公顷,增加3.6千公顷,增长5.4%;其他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7千公顷,增加0.1千公顷,增长5.9%。(www.daowen.com)

【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2017年,河北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药使用量7.8万吨,比上年减少0.4万吨,下降5.0%。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22.0万吨,比上年减少9.8万吨,下降3.0%;其中,氮、磷、钾肥使用量分别为140.3万吨、43.7万吨和26.8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3.2%、3.3%和3.3%;复合肥施用量111.2万吨,比上年减少2.4%。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2.8万吨,比上年减少1.0万吨,下降7.5%;其中,地膜使用量6.2万吨,减少0.4万吨,下降5.5%。

3.畜牧业和水产业健康发展

2017年,河北省肉类总产量463.7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猪肉产量275.0万吨,增长3.6%;牛肉产量55.9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31.1万吨,下降4.0%;禽肉产量88.7万吨,下降2.0%。年末生猪存栏1873.6万头,增长3.0%;生猪出栏3571.3万头,增长4.0%。禽蛋产量376.9万吨,下降3.0%;牛奶产量458.1万吨,增长4.0%。水产品产量127.5万吨,比上年下降3.6%。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95.4万吨,下降1.8%;捕捞水产品产量32.1万吨,下降8.4%。

4.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2017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水平稳定提高,经营总量达到7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表现突出。

【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保持稳定发展,总数达到2575个,比上年增加46个。其中,龙头企业(集团)2303个,增加9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固定资产净值达到1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1422.6亿元,增长16.5%。从业人员53.5万人,增长0.3%。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员42.1万人,增长1.2%。带动农户1821.9万户,增长10.1%。其中,订单带动农户740.3万户,增长1.8%。

【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17年,河北省实现销售收入4299.4亿元,增长7.0%。其中,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总额3858.0亿元,增长6.2%;专业市场(利税费合计)410.9亿元,增长15.1%;中介服务组织实现服务收入30.4亿元,增长5.1%。龙头经营组织共实现利润489.0亿元,比上年增长5.0%;上缴税金98.1亿元,增长8.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规模继续壮大】2017年,河北省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到14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从业人员42.1万人,增长1.2%;销售收入3858.0亿元,增长6.2%;带动农户1560.5万户,增长12.2%。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810个,比上年增加86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652个,增加19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63个,增加5个;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个,增加1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个,增加1个。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河北省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58.0亿元,比上年增长6.2%。从产业类型看,销售收入前三位的是粮食类、奶类和饲料类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分别为602.7亿元、323.9亿元和287.2亿元。中草药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较快,销售收入达到67.1亿元,增长53.7%。

【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基地不断拓展】2017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到742个,比上年增加18个。其中,种植业生产基地413个,增加16个;养殖业生产基地296个,增加2个;农产品加工基地33个,与去年持平。全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共实现销售产值35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种植业生产基地实现销售产值1772.7亿元,增长1.8%;养殖业生产基地实现销售产值1155.0亿元,增长2.4%;农产品加工基地实现销售产值688.8亿元,增长5.1%。

(四)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生产增速加快

2017年,山西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态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777.86亿元,同比增长3.0%,占GDP比重为5.2%,对GDP贡献率为2.6%,拉动GDP增长0.18个百分点。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82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分别高于上年和前三季度0.2个、0.4个百分点。

2.粮食生产获得丰收

【夏粮喜获丰收】2017年,山西省夏粮播种面积1020.8万亩,比上年减少0.6%;总产量27.9亿公斤,为21世纪夏粮产量最高年份,比上年增长1.4%;单产273公斤/亩,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长1.9%。单产增加是夏粮增产的决定性因素。

【秋粮结构性调减】2017年,山西省由于各地主动调减籽粒玉米播种面积、扩种小杂粮及经济作物,全省秋粮播种面积3785.9万亩,减少1.3%。玉米种植面积减少2.9%,产量减少3.9%;小杂粮播种面积增长2.4%,产量增长8.8%。秋粮生长期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有利于大秋作物产量形成,尽管部分地区遭受干旱、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但对全省秋粮生产总体影响不大。全省秋粮总产量1021.0万吨,减产2.2%。

【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0亿公斤左右】2017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06.7万亩,比上年减少55.5万亩,下降1.1%。粮食种植面积3204.4千公顷,减少37.0千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577.8千公顷,减少47.0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668.8千公顷,减少4.1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299.9万吨,减少18.6万吨,减产1.4%。粮食亩产为270.4公斤,历史上仅低于2016年。玉米产量853.9万吨,同比减少3.9%;小麦产量277.3万吨,同比增加1.4%;谷子产量47万吨,同比增加9.9%;豆类产量38.0万吨,同比增加3.0%;薯类(折粮)产量53.4万吨,同比增加9.7%。

3.其他农作物生产形势向好

【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017年,山西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721.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6千公顷。其中,油料种植面积113.5千公顷,减少1.2千公顷;中草药材种植面积69.4千公顷,增加28.3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66.6千公顷,增加9.6千公顷。果园面积362.2千公顷,增加6.4千公顷。

【其他农作物产量增长平稳】2017年,山西省油料作物产量14.8万吨,同比减少3.8%。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1339.8万吨,增长3.5%。水果产量891万吨,同比增长6.0%,其中瓜果类90.7万吨,同比增长4.4%,园林水果800.3万吨,同比增长6.2%。食用坚果23.8万吨,同比增长6.4%。坚果中以核桃为主,核桃产量为23.0万吨,同比增长5.8%。

【谷子生产增长态势明显】2017年,山西省有113个县(市、区)共计种植谷子311.8万亩,总产量58.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15.1%。同时,全省谷子种植的区域化规模化特征进一步显现。2017年,全省谷子种植面积超5万亩的县(市、区)达20个,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74.7万亩和32.8万吨,均占到全省113个县(市、区)合计数的56.0%。有5个县的种植面积超10万亩,依次为五寨、兴县、临县、神池、偏关,5县合计面积和产量分别为75.3万亩和17.1万吨,分别占到全省113个县(市、区)合计数的24.1%和29.2%。与2010年相比,全省谷子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数翻倍,1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数增加0.5倍。

4.生猪生产下滑,牛羊养殖平稳

【生猪养殖规模缩减,养殖效益有所回落】2017年,山西省年末生猪存栏544.1万头,生猪出栏702.8万头。猪肉产量54.7万吨,下降5.0%。生猪出栏价格处于震荡调整的态势,一季度生猪出栏价格为16.7元/公斤,同比下跌2.8%,出栏价格仍在相对高位运行,猪粮比为9.8∶1;二季度生猪出栏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单价13.5元/公斤,同比下跌30.2%,猪粮比为8.4∶1,养殖利润较上季度下滑;进入三季度后,受中秋、国庆两节的节日效应影响,生猪出栏价格有所回升,单价13.9元/公斤,环比上涨3.0%,但同比下跌22.3%,养殖效益呈稳中有降态势。

【禽蛋产量下降,价格波动较大】2017年,山西省家禽出栏10330.3万只,增长7.2%;禽蛋产量79.9万吨,下降10.3%。全省鸡蛋价格经历了快速下跌到强势反弹的过程。一季度,鸡蛋价格4元/公斤,远低于6元/公斤的养殖成本;4月~5月份,蛋价延续了一季度的低位走势,到6月中下旬快速回升至6元/公斤;进入三季度后,蛋价继续上涨并保持坚挺,达到7.4元/公斤。

【牛羊肉产量平稳增长】随着消费升级转化,近年来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牛羊肉生产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7年,山西省牛出栏40.1万头,减少0.4%;牛肉产量5.9万吨,下降0.1%。羊出栏525.5万只,增长1.5%;羊肉产量7.6万吨,增长1.7%。

5.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2017年,山西省全年全省机械耕地面积2733.2千公顷,增长0.7%;机械播种面积2617.0千公顷,增长0.4%;机械收获面积1854.6千公顷,增长1.4%。全年全省农机化经营总收入90.6亿元。

6.农村居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

2017年,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工资性收入5462元,增长5%;经营净收入2824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2337元,增长16.9%;财产净收入164元,增长10%。

(五)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发展概况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272亿斤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553.7亿斤,实现历史性的“十四连丰”。总产量全国排第10位。畜牧业发展突出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优质绿色畜产品品牌,推动畜牧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转变。2017年牧业年度,全区羊存栏稳定在1亿只以上,牛存栏达到1151万头,全年羊肉、牛肉、猪肉、牛奶产量分别达99万吨、55.6万吨、72.1万吨和734.1万吨,休闲农牧业发展正在成为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新亮点。

1.种植业发展情况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马铃薯五大作物和谷子、高粱、莜麦、糜黍、绿豆等杂粮杂豆为主。201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8万公顷,下降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2.5万公顷,增长4.1%。粮食总产量达2768.4万吨,比上年下降0.4%;油料产量222.7万吨,增长1.2%;甜菜产量363.0万吨,增长36.4%;蔬菜产量1364.6万吨,下降9.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340.8万吨,增长7.7%。

2.畜牧业发展情况

【畜牧业产值增长平稳】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12614.8万头(只),比上年下降7.2%;牲畜总增头数7148.6万头(只),总增率达52.6%。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1392.9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重90.3%。全年肉类总产量267.6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达到73.5万吨,增长2.0%;牛肉产量达到59.5万吨,增长7.0%;羊肉产量达到104.1万吨,增长5.2%。牛奶产量693.0万吨,下降5.6%;禽蛋产量53.2万吨,下降8.3%。

【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以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为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养殖增量实现牧区向农区转移的战略性调整,新增牲畜出栏60%以上来自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形成了一批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养殖大旗强县和绿色示范旗县。2017年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10万多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75%。

【成为国家重要牛羊良种生产输出基地】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获批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2家、肉羊核心育种场1家。种羊场发展到439个,具备了年提供种公羊20万只的生产能力,引进国外优质品种种羊经区内纯繁、本土驯化,供种能力突破5万只,已能够满足全区对引进品种的用种需求;种公牛站发展到5家,优质良种牛冻精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剂,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牛羊良种生产输出基地。牲畜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

3.农业机械动力情况

【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484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15.4万台,其中2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保有量达到79.7万台,同比增长2.5%;联合收获机械新增2217台,保有量达到3.5万台。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2.3%、88.8%、66.4%。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作物玉米、马铃薯的机收水平达到64.4%和79.5%,同比提高1.7个和7.7个百分点。全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068.7万亩,比上年新增55万亩;完成机械深松整地1422.5万亩;机械化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6615万亩、2774.5万亩和2505万亩。

【农田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2017年,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521个,较上年增加434个。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总数2.64万户。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主力的农田作业社会化服务比重达到46%,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效果良好。2017年,农业部安排自治区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228亿元;自治区财政安排购机累加补贴资金6441万元。全区共补贴机具7.36万台,受益农牧户6.26万户。

4.农牧民收入情况

2017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4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7%。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649元,增长8.2%;经营净收入6385元,增长2.7%;财产净收入515元,增长13.8%;转移净收入3036元,增长21.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184元,增长6.3%;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8%,分别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5.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2017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1802户,实现销售收入3053.1亿元,完成总产值3115.1亿元,完成增加值895.0亿元,实现利润269.8亿元,实际上交税金88.4亿元,出口创汇111693万美元,带动农牧户214万户,全区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实现纯收入5302元。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8家和583家,上市企业达到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有20家。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2%。全区中国驰名商标中,农畜产品品牌有72件,占比7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区继能源、冶金之后第三大工业支柱产业。

【形成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2017年,全区形成了以乳产业、粮油产业为龙头,以肉类、羊绒产业为支柱,马铃薯(果蔬)、饲草料及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乳产业形成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等重点生产基地和加工聚集区,伊利、蒙牛分别跻身全球乳业8强和10强;绒产业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现代羊绒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三大羊绒产业园区,拥有鄂尔多斯、鹿王、东荣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完成160万只草原肉羊可追溯电子耳标试点任务,培育了蒙羊牧业、科尔沁牛业、呼伦贝尔肉业等一批高水平肉牛、肉羊养殖加工企业,草原牛羊肉品牌进一步打响;粮食年产量实现“十四连丰”,形成了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杂粮杂豆和向日葵加工六大行业为支撑的粮油加工体系;马铃薯产量居全国前列,依托呼和浩特武川县、乌兰察布市、赤峰市等优势地区构建种薯繁育、规模化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一体化的马铃薯产业链。

6.休闲农牧业发展情况

截至2017年底,全区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达到3000个,从业人员达到6.8万人,其中农牧民就业5.7万人,带动农牧户10.5万户;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8%;营业收入达到64.7亿元,同比增长12%。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9个,示范点17个,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和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县、区)18个,示范点107个。推介并认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4个,中国美丽田园9个,挖掘6个极具保护价值的农牧业生产系统,认定3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休闲农牧业和乡村牧区旅游品牌体系初步形成。全区休闲渔业产值29578万元,较上年增长14.9%。

(六)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1.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2017年,辽宁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当调整种植结构,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其他粮食品种则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为4840.7万亩,比上年减少6.4万亩,下降0.1%。全年粮食总产量2136.7万吨,比上年增加36.1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居全国第12位。

粮食作物中,谷物播种面积为4421.7万亩,比上年减少40.8万亩,降幅0.9%。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了118.8万亩,下降3.5%;水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8.8万亩,增长3.4%,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上年的17.4%上升到18%。豆类、薯类播种面积均有所增长,分别增长8%和10.3%。调减玉米面积主要用于发展其他杂粮,杂粮面积增长较快。2017年谷子播种面积为141.8万亩,增长46.8%,小麦播种面积为10.7万亩,增长23.1%,高粱播种面积为93.6万亩,增长0.4%。其中,谷子和高粱的平均亩产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245.1公斤和451.1公斤。从产量上看,谷物产量2033.5万吨,同比上年增长0.1%。其中,玉米产量1449万吨,同比下降1.1%;水稻产量498.5万吨,同比增长2.8%;谷子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52.6%;高粱产量42万吨,同比增长16.7%。豆类产量40万吨,同比增长30.3%;其中大豆产量37万吨,同比增长30.4%;绿豆产量1万吨,同比增长30.4%;红小豆产量1.5万吨,同比增长54.5%。薯类产量63.5万吨,同比增长19.8%。其中,甘薯和马铃薯产量分别为11.5和52万吨,同比增长13%和21.3%。

2.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减少

2017年,辽宁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35.5万亩,比上年减少113.6万亩。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17.4万亩,比上年减少16.1万亩;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536.1万亩,比上年减少92.85万亩。果园面积549.2万亩,比上年减少21.3万亩。产量上看,油料产量81.2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048.0万吨。水果产量809.2万吨,比上年增加6.9万吨。

3.植树造林面积继续增加

2017年,辽宁省人工造林作业面积216.3万亩,同比增加86.3万亩,增幅66.4%。森林抚育面积141万亩,同比增加58万亩,增幅69.9%。育苗面积41.3万亩,同比增加0.6万亩,增幅1.5%。义务植树0.6亿株,与上年保持一致。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76.7万立方米,同比减少7.3万立方米。

4.水产业稳定发展

2017年,辽宁省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520.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淡水捕捞5.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淡水养殖99.6万吨,增长1.9%;海洋捕捞100.0万吨,下降7.5%;海水养殖315.9万吨,增长1.8%。

5.畜牧业平稳发展,养殖结构略有调整

【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向好发展态势】2017年,辽宁省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向好发展态势。肉类产量全面增加,市场供给较为充足。2017年猪牛羊禽肉产量合计达到420.3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猪肉220.9万吨,牛肉25.1万吨,羊肉9.5万吨,禽肉164.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8%、5.9%、8.9%和5.1%。

【畜牧业养殖结构不同程度调整】受价格波动、对养殖污染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养殖成本的增加、养殖模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畜牧业养殖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2017年,生猪、羊、家禽存栏数量均有所下降,牛存栏数量增加。2017年末辽宁省生猪存栏1308万头,同比下降7%;羊存栏792.6万只,同比下降10.9%;家禽存栏41490.7万只,同比下降9.8%;牛存栏227.8万头,同比增长12.7%。出栏情况看,生猪、牛、羊和家禽出栏量同比增长。2017年末,生猪出栏2627.2万头,同比增长0.7%;肉牛出栏159.9万头,同比增长3%;肉羊出栏837.6万只,同比增长8.8%;家禽出栏96295.5万只,同比增长5.1%。

6.农业生产条件持续向好

2017年,辽宁省机耕面积5758.7万亩,同比增长0.78%;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79.2万亩,同比减少0.3%。化肥施用量(折纯)145.5万吨,同比减少2.6万吨,降幅1.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渔船)2224.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6%。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52.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4万亩。

7.农资价格总水平呈现小幅上扬

2017年,受农机用油和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影响,辽宁省农资价格总水平比2016年上涨0.3%,但涨幅比2016年回落0.1个百分点。农资商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中,仔畜幼禽及畜产品价格涨幅大幅回落,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1.1%;受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市场影响,化学肥料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7%;受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持续低迷影响,饲料价格降幅收窄,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0%;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2%;农机用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1.2%。

8.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

2017年,辽宁省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已达到23个,其中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9个。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23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为845亿元,占比达到辽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0%以上。各县(市、区)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发挥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围绕粮油加工、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果蔬饮料加工、饲料加工、良种繁育、农产品物流以及冰葡萄、山参、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建设各具特色的集聚区,如辉山农产品精深加工、西丰县鹿产品加工、恒仁中医药保健、台安畜产品加工、喀左农产品加工出口等特色集聚区。

(七)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

2017年,山东省农业增加值2802.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6%。粮食总产量4723.2万吨,同比增长0.5%,是历史第一高产年。

1.主要农畜产品实现稳产增收

粮食总产量4723.2万吨,同比增长0.5%。夏粮产量为2350.1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小麦产量为234.93亿公斤,增加0.47亿公斤,同比增长0.2%。秋粮产量为2373.1万吨,同比增长0.8%,其中,玉米总产量210.32亿公斤,增加3.62亿公斤,同比增长1.9%。棉花总产量为34.5万吨,同比下降37%。油料总产量为327.7万吨,同比增长0.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为10618.3万吨,同比增长2.8%。水果总产量为3295.8万吨,同比增长1.2%,其中,园林水果总产量为1776.9万吨,同比增长2.8%,林业增加值116.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年末林地面积349.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304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51%。牧业增加值997.8亿元,增长3.7%;猪牛羊禽肉产量772.4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449.3万吨,增长1.9%;牛奶产量266.2万吨,下降0.8%。渔业增加值960.6亿元,下降0.5%;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881.4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31.9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49.5万吨。年末专业远洋渔船519艘。

2.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8元,同比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人均消费支出10342元,增长8.6%。

3.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2017年,山东省大力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在43个粮食生产大县全面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和运行质量实现“双提升”,“韭菜地图”、“双证制”管理和“农药监管图”等获得良好成效。“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的省级农产品整体形象成功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超过半数,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904个,“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到7999个,农产品出口连续19年领跑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企业3561家,比上年增加122家;产品7508个,增加106个;产地总面积375.1万公顷,增长30.7%。

4.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新进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不断延伸,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4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产业总产值比达到3.75∶1,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农产品市场产市场流通体系更加健全,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31家,交易额达到2767亿元。融合发展领域不断扩大,2017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接待4.45亿人次,超过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二分之一;乡村旅游业收入2549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截至2017年底,全省建成淘宝村243个、淘宝镇36个,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农村网商达到30万家,农产品电商交易额500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70多亿元,增长均在30%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9600多家,年销售额1.7万亿元;农民合作社19.2万家,居全国第一,家庭农场发展到4.8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0万个,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占农林牧渔增加值比重5.5%。

5.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

2017年,山东省认定休闲农业省级示范县10个、示范园区22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展翅行动扎实推进,出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审定主要作物新品种62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深入实施,化肥农药用量和强度继续实现“双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4%,新增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173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达到1452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6.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80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待遇得到落实,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0.58%,比2016年年末提高1.56个百分点。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省98.5%的建制村通达客车,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厕所改造440万户,启动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全年帮扶贫困户25.9万户、贫困人口43.0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扶贫任务。

(作者:信丽媛,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丽娟,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