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情况及协作概况

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情况及协作概况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环渤海地区工业总体发展及协作概况2017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实施,工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情况及协作概况

一、环渤海地区工业总体发展及协作概况

2017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实施,工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工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实现利润总额大幅增长,达到17969.80亿元,“三降一去一补”取得成效,环渤海区域工业协作扎实推进。

(一)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2017年,环渤海地区工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其中,山西省工业增加值增长最快,为7%;山东省增长6.9%;北京市增长5.6%;辽宁省增长4.4%;河北省增长3.4%;内蒙古自治区增长3.1%;天津市增长2.3%。与2016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相比较,环渤海区域各省区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涨跌互现。其中,天津工业增速较去年大幅下降6.1个百分点;内蒙古下降4.1个百分点;河北下降1.4个百分点;山东较去年提升0.1个百分点;北京较去年提升0.5个百分点;辽宁工业成功实现逆转,增速由去年的下降15.2%逆转为上升4.4%;山西较去年提升5.9个百分点。

(二)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正增长

2017年,环渤海地区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324224.90亿元,同比增长5.62%。从各省区市来看,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河北工业总资产增幅最快,增长8.3%;北京增长7.1%;山西增长6.4%;山东增长5.8%;内蒙古增长4.8%;天津增长2.9%;辽宁增长1.6%。全年环渤海区域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5778.90亿元,较上年增长9.1%。从各省区市来看,山西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最快,高达25.7%;内蒙古、河北次之,增速分别为13.7%和12.7%;辽宁、山东、天津、北京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8.9%、6.8%、5.3%和4.9%。

(三)利润总额大幅增长

2017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7969.80亿元,较去年增加4068.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9.3%。其中,山西工业利润增幅最快,同比增长高达350.3%;内蒙古、辽宁次之,利润总额同比增幅也分别高达115.7%和93.7%;山东利润总额最高,高达8327.6亿元,占环渤海区域利润总额的46.3%,增速为11.5%;河北的利润总额也较高,达到3118.7亿元,占环渤海区域利润总额的17.4%,增速为21%;北京、天津的利润总额增速也分别达到27.5%和22.4%。

(四)“三降一去一补”取得成效

2017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区市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降一去一补”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北京市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86万件,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651家,依法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194家,完成全年任务的2.4倍。天津市全年化解粗钢产能380万吨、生铁175万吨,排查取缔一批“地条钢”企业,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8%,比上年末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4.92元,比上年减少0.63元。河北省全年原煤、焦炭产量比上年分别下降6.4%和7.2%,生铁下降3.4%,水泥下降8.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7.33元,减少0.17元。山东省全年压减粗钢产能527万吨、生铁产能175万吨、煤炭产能351万吨,违法违规电解铝关停和“地条钢”清理整顿工作圆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55%,为企业减负860亿元。山西省全年关闭煤矿27座,退出产能2265万吨,压减钢铁产能325万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全年退出煤炭产能810万吨、钢铁产能55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4.38元。辽宁省全年关闭退出小煤矿185处,化解产能1020万吨,清理“地条钢”生产企业66户。

(五)环渤海区域工业协作扎实推进

2017年,环渤海区域各省区市工业积极贯彻落实《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工业协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扎实推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山东省出台《关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富余产能转移,加快淘汰煤炭、水泥、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推进上下游关联产业兼并重组,催生新的产业集群。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参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规划》,提出统筹提升工业发展,坚持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疏解,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产业链连接,建立产业共育、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产业关联度,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统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一批重大的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北京明日宇航东北航空基地、中化集团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北京数码大方科技公司工业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沈阳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包头航天(国防)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促进中心及应用产业平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包头高端装备制造等一大批工业合作项目开工建设。

二、京津冀工业协同及总体发展概况

2017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领域重点突破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一年来,京津冀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立足各自的功能定位,务实推动工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京津冀工业总体发展概况

2017年,京津冀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平稳。三省市工业总资产达到114315.6亿元,同比增长6.71%。其中,北京同比增长7.1%,河北同比增长8.3%,天津同比增长2.9%。全年三省市工业增加值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北京同比增速最高,为5.6%,较去年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河北次之,为3.4%,但较去年增速降低1.4个百分点,天津最低为2.3%,较去年增速大幅下滑6.1个百分点。三省市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9275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河北同比增长12.7%,北京同比增长4.9%,天津同比增长5.3%。三省市全年实现利润总额6207.20亿元,较去年大幅增长23.3%,占环渤海地区的34.54%,占比较去年降低1.68个百分点。从利润总额增速来看,三地同比增幅都在20%以上,其中,北京幅增最高,为27.5%,天津次之,同比增长22.4%,河北同比增速也高达21%。

(二)京津冀工业协同发展情况

2017年,京津冀在工业协同发展方面,积极进行产业对接,取得较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优势,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7月11日,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委和河北省科技厅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联合发布《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三地将立足京津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充分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支持搭建智慧环保平台、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创新绿色金融等手段,着力在大气污染防治、水处理、固废处置、高效节能、新能源及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和示范应用,推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三地还将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引导区域节能环保产业链合理布局,探索一系列产业促进的新机制,形成区域合作新模式,并将通过技术协同创新、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辐射引领,形成跨区域的节能环保产业链,并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联合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促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升级的机制。

【共同发布《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12月20日,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初步明确“2+4+46”个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和产业向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等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集中。自此,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疏解和承接,更加体现一体谋划、统筹考虑,三地产业协作迈向深度融合。

【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启动编制,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新增注册企业316家,河北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29个,北京·沧州渤海新区医药产业园签约北京项目79个,京津冀工业云建设初见成效,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北京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首钢京唐公司二期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通武廊”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石家庄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打造,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已有13项举措在京落地实施,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逐步形成。

三、环渤海地区各省区市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一)北京市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2017年,全市工业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疏功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增势稳定】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2017年,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9.3%;股份制企业增长7.8%;“三资”企业增长1.9%。分轻重工业看,2017年,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6%;重工业增长4.9%。分行业看,2017年,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4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8.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8%;汽车制造业下降2.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3%。总体看,工业生产增势稳定。

【工业效益提升】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5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实现利润总额199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8.2亿元,同比增长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83.3亿元,同比增长20.6%。分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9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分行业看,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1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736.6亿元,同比增长50 %;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00.6亿元,同比增长7.3%;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96.1亿元,同比增长29.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67.8亿元,同比增长90.7%。

新兴产业引领发展】2017年,工业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发挥了引领作用。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6.7%。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8%;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占比最大且增速最高,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工业“高精尖”产业[1]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5.7%。

【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产业政策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明显提高,北京市出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发布实施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财政支持政策。实体经济加快向高端迈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智造100”工程,小米互联网电子产业园、奔驰发动机二工厂等项目加快推进,京东集团全球总部二期等项目签约落户。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5家企业入选人工智能创新公司50强,百度、京东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前10强,10个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网络约车、共享自行车、互联网医疗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等分享经济蓬勃兴起。

【主要工业品产量涨跌互现】2017年,在全市重点统计的15种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中,7种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8种产品产量出现负增长(详见表1)。智能电视增长64.3%,金属切削机床增长20.1%,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增长19.9%,乙烯增长14%,集成电路增长11.2%。

表1 2017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二)天津市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2017年,全市工业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发展取得成效。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1%;民营企业增加值下降4.1%;外商及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6%。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9%。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9.3%。从主要行业来看,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2%,医药制造业增长15.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1%。

表2 2017年天津市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

【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2017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9%,快于全市1.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快于全市8.1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和市场要求的新产品,生产形势较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和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分别增长29.3%、27.9%、26.6%、14.2%、3.5%和2.3%。首架A330飞机交付,“彩虹—5”无人机试飞,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天津城域网建设进展顺利,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2017年,天津市“三去一降一补”持续深化,去产能扎实推进,全年化解粗钢产能380万吨、生铁175万吨,排查取缔一批“地条钢”企业,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77.1%,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为2014年二季度以来的最好水平。去杠杆稳步实施,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8%,比上年末下降2.1个百分点。采取措施降低企业成本,全年新出台两批52项降成本政策措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4.92元,比上年减少0.63元。补短板逐步加力,全年科研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居民服务投资分别增长76.1%、52.4%和16.9%。

【工业结构优化加快】一方面,先进制造引领工业发展。201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5.6%,增长3.6%,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9.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更加产销适路,助推出口形势持续好转,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9.3%,比上年加快19.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贡献突出,分别拉动工业出口增长6.4个和2.7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9%,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增长10.4%,快于全市8.1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和市场要求的新产品生产形势较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和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分别增长29.3%、27.9%、26.6%、14.2%、3.5%和2.3%。

【主要产品产量涨跌互现】2017年,天津市在所统计的16种主要工业品种中,8种产品实现正增长(详见表1)。其中,铝材增长1.7倍,太阳能电池增长27.9%,集成电路增长14.2%,光缆汽油增长10%。

表3 2017年天津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三)河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2017年,全省工业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工业运行呈现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工业生产平稳运行】2017年,河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5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0.7%,集体企业下降14.8%,股份制企业增长3.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2.7%。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2.5%,制造业增长3.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装备制造业可比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7.0%,比钢铁工业高2.2个百分点;钢铁工业增加值下降0.1%;石化工业增加值下降3.6%;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7.9%;建材工业增加值下降1.3%;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6.5%;纺织服装业增加值增长1.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下降2.1%。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8.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8.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3.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www.daowen.com)

【工业效益大幅提升】2017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34亿元,比上年增长50.8%;集体企业42.9亿元,下降7.2%;股份制企业2411.4亿元,增长2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17.3亿元,增长19%;私营企业1995.5亿元,增长18.3%。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利润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制造业2747.7亿元,增长24.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34.3亿元,下降3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7.33元,比上年减少0.17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进展】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装备制造业主导作用更加巩固,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接近90%,稳居七个主要行业之首,是支撑工业增长的首要力量,而六大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在持续下降。二是“三去一降一补”全力推进。超额完成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原煤、焦炭产量比上年分别下降6.4%和7.2%,生铁下降3.4%,水泥下降8.5%。企业去杠杆和降成本力度加大。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7.33元,减少0.17元。

【新动能加快成长】实施创新驱动、质量强省战略,新动能加快壮大。从新产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在高新技术产业七大领域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最大,增加值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元件制造增长71.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增长47.3%,风力发电增长20.5%,太阳能发电增长57.5%,生物质能发电等其他电力生产增长38%。从新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倍、26.7倍、34.6%和75.7%。

【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加快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全省军民融合型企业达到661家,省级及以上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达到27个,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达45个。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化重点项目60个,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0亿元。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启动工业云与工业大数据试点示范工程,建设钢材深加工等6个行业云。组织实施110个省级“制造业+互联网”重点项目,累计认定130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7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8个项目入选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33家企业列为国家贯标试点,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较上一年上升2个位次、居全国14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17年,河北省在所统计的32种主要工业品种中,绝大多数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有14种产品产量下降(详见表4)。在实现正增长的工业品中,新产品以及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增长2665.3%,锂电子电池增长75.7%,太阳能电池增长34.6%,新能源汽车增长141.3%。

表4 2017年河北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四)山西省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2017年,山西省工业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思路和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7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增长7%,较2016年加快5.9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2017年,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制造业增长8.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2%。分经济类型看,2017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集体企业下降2.2%,股份制企业增长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分主要行业看,全省五大工业行业“4增1降”,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材料与化学工业增长8.1%,装备制造业增长13.9%,消费品工业增长2%,其他工业下降2%。能源工业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煤层气采掘业增长11.7%,电力工业增长12.7%,热力与燃气工业增长26.4%,炼焦工业增长6.4%。材料与化学工业中,钢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有色金属工业增长17.1%,建材工业增长7.9%,化学工业增长12.3%。消费品工业中,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医药工业增长0.4%,纺织工业下降1.2%,其他消费品工业增长1.8%。装备制造业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汽车制造业增长95.7%,重型装备制造业增长18.5%,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下降22.3%,其他装备制造业增长10%。

【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结构优化】2017年,山西省工业投资(含第三产业中开采辅助活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112.2亿元,增长3.1%。其中,煤炭工业投资374.9亿元,下降8.6%,非煤工业投资1737.3亿元,增长6.0%;传统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投资合计1120.1亿元,下降9.8%,非传统产业投资合计992.1亿元,增长22.9%。从部分增长较快的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增长13%,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增长14.9%,新能源发电增长15.1%。在细分的装备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7%,汽车制造业增长45.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制造业增长275.1%。

【工业效益大幅提升】2017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24.5亿元,同比增加797.0亿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0.4亿元,同比增加361.5亿元;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增加7.2亿元;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59.8亿元,增加705.4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0.8 亿元,增加63.0亿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6.5亿元,增加225.5亿元。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636.5亿元,同比增加554.7亿元;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02.0亿元,增加323.3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13.9亿元。分五大行业看,能源工业实现利润696.2亿元,同比增加557.0亿元;材料与化学工业实现利润201.6亿元,增加196.8亿元;消费品工业实现利润59.6亿元,增加6.6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73.9亿元,增加38.4亿元;其他工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6.7亿元。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8%,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0.56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93.3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9.7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26.8天。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2017年,山西省坚定不移去产能,全年关闭煤矿27座,退出产能2265万吨,压减钢铁产能325万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多措并举降成本,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0.7元,较上年下降4.6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管理、经营、财务费用)为12.0元,下降0.9元。积极稳妥去杠杆,11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1.2个百分点。

【绝大多数主要工业品产量实现正增长】2017年,山西省15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2种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5倍,光伏电池增长30.6%,光缆增长21.4%,原铝增长13.4%,氧化铝增长13.2%,粗钢增长12.5%,发电量增长9.2%,煤层气增长8.7%,生铁增长8.7%,原煤增长3.5%,焦炭增长1.6%,钢材增长1.3%。3种产品产量下降。

表5 2017年山西省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五)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工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五个结合”要求,加快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全区工业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

【工业经济总体增长平稳】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实现5109.0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5.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8%。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下降9.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5.4%。按主要行业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3.4%,食品制造业增长1.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39.0%,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28.8%。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15.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4.7个百分点,工业税收1253.4亿元,同比增长40.5%,占全部税收比重的56.4%。

【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电力市场化改革政策及配套措施关键作用,提高存量产能利用率,增强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工业基地”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85.4%。煤炭、电力、铁合金电石甲醇、多(单)晶硅、奶制品等1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电石、铁合金、PVC、多晶硅单晶硅、铝材等优势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6%、21%、24%、29%、33%、25%。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等措施,构建电价“洼地”优势,全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80.4亿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工业转型升级】内蒙古自治区去产能任务落实有力有效,2017年退出煤炭产能810万吨,比目标任务超退产能690万吨,两年累计退出煤炭产能1140万吨,煤炭去产能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完成55万吨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两年累计化解钢铁过剩产能346万吨,243万吨“地条钢”全面出清。2017年全区煤炭、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增长90%以上。降本减负效果明显,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落实各类优惠政策,2017年全区为企业减税降费力度不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4.38元。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支持新技术产业化应用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大型化、新型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筹建启动了稀土石墨和应用化学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实现新突破。利用多边交易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产业基金、产业链等综合优势,吸引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向内蒙古转移集聚。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23%,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稀土化合物产能、云计算服务器承载能力均居全国第一,风力发电量增长18.7%,单晶硅产量同比增长110.9%,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电力、化工产业中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铝产业中煤电铝一体化比重达到70%以上。

【以重大项目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引领和带动工业结构优化提升、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大招商、大投入、大发展”的决策部署,及时跟进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动员大会、央企恳谈会等签约工业重点项目,制定鼓励非公经济投资等政策措施,开展了“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稳定增长”专项行动,配套出台了与加快工业技术改造、重点产业发展引导等相关的工业扶持政策措施,激发企业投资积极性。2017年内蒙古开复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80项(新开工项目585项),完成投资3245亿元。华云60万吨铝新材料、中天合创140万吨烯烃等211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主要新增产能有:风光发电装机244万千瓦、铝后加工150万吨、烯烃140万吨、化肥200万吨,达产后可新增产值1092.7亿元。低电价招商成效明显,引进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40多个,开工在建150多个,预计2020年左右投产后,可新增产值4000亿元左右,新增工业利税800亿元,直接带动8万人就业,新增用电负荷1600万千瓦以上。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所统计的17种主要工业品种中,绝大多数产品(12种)产量出现正增长,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全区原煤产量达90597.3万吨,比上年增长7.1%;焦炭产量3046.4万吨,增长8.2%;天然气产量299.5亿立方米,增长0.1%;发电量达到4435.9亿千瓦小时,增长12.3%,其中,风力发电量551.4亿千瓦小时,增长18.8%;钢材产量2002.7万吨,增长18.0%;铝材产量214.6万吨,下降9.1%。

表6 2017年内蒙古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速

(六)辽宁省工业经济运行概况2017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辽宁省工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工业经济呈现筑底企稳、稳中向好的态势。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17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5]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6.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7.4%。分门类看,全年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3%。分行业看,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0%。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占5.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6%,占4.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8%,占2.6%;石化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8%;冶金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2%;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0%。

【工业投资结构优化】2017年,辽宁省工业完成投资22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543.6亿元,增长83.3%;采矿业完成投资145.3亿元,增长16.9%。2017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276.1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为18.1%,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223.1亿元,增长64.2%;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34.9亿元,增长5.9%;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7亿元,增长1.4倍。

【工业效益稳步提高】2017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01.4亿元,同比增加484.5亿元。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9亿元,同比增加45.7亿元;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同比增加1.0亿元;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2.1亿元,同比增加294.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3.8亿元,同比增加139.2亿元;其他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亿元,同比减少2.8亿元。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持平。主要行业利润完成情况: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81.9亿元,同比增加87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60.5亿元,同比增加35.3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151.9亿元,同比增加152.8亿元;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0.4亿元,同比增加5.4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82.9亿元,同比增加24.6亿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2017年,辽宁省“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关闭退出小煤矿185处、化解产能1020万吨,清理“地条钢”生产企业66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股权融资395亿元,债券融资986亿元;取消调整收费政策38项,减轻社会负担42.7亿元。重大项目建设稳步实施,京沈客专辽宁段、红沿河核电二期、抚顺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大连英特尔存储器、华晨宝马X3、抚矿中机热电等一批拉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全线贯通。区域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出台“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一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较好。工业新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光缆产量比上年增长45.5%,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6.5%。网上消费等新商业模式增速较快,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298.7亿元,增长50.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5.8亿元,增长18.2%,其中电子技术产品出口154.3亿元,增长45.5%。二是高技术、转型升级类行业增长较快。工业高技术行业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6%。契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重点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增长40.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2.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4.2%,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5.9%,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定】2017年,辽宁省6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9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原煤3611.0万吨,比上年下降14.9%;生铁6121.9万吨,下降0.6%;粗钢6422.8万吨,增长6.3%;钢材6393.0万吨,增长7.6%;原油加工量7100.9万吨,增长1.3%;汽油1316.5万吨,增长8.6%;煤油504.6万吨,增长1.8%;铁矿石原矿12194.0万吨,增长5.0%;硫铁矿石(折含硫35%)62.5万吨,下降0.4%;十种有色金属98.9万吨,增长6.9%;发动机10039.7万千瓦,下降41.3%;工业机器人5146套,增长16.5%;光缆3326721.5芯千米,增长45.5%;民用钢质船舶264.0万载重吨,增长35.9%;初级形态塑料319.2万吨,下降9.4%;乙烯157.2万吨,下降3.4%;化学试剂93.4万吨,下降11.0%;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259.5万台,下降7.5%;数字激光音、视盘机188.4万台,下降23.2%;发电量1805.7亿千瓦小时,增长2.5%,其中核能发电量236.0亿千瓦小时,增长18.1%。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达到22.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七)山东省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2017年,山东省工业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7年,山东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8705.7亿元,比上年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其中,轻工业增长6.9%,重工业增长6.9%;装备制造业增长11.0%,高技术产业增长10.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3.6%。工业产销率为98.9%。

表7 2017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工业效益明显提升】2017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327.6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比2016年增速高10.3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52.1亿元;制造业实现利润7999.8亿元,同比增长10.6%,比2016年增速高6.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有29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0.7%,比2016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对利润的支撑较强,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8.1个百分点。从盈利能力来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4%,较同期提高0.25个百分点。从资金效率看,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22.5天,比2016年减少0.2天。从产出效率看,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38.1元,比2016年增加0.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7元。人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70.0万元,比2016年增加15.5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5万元。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高耗能行业继续低位运行,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45.0%,取代资源、能源类行业,成为全省工业增长的主引擎。规模以上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0个百分点,占比提升,成为引领工业动能转换的优势产业。六大高耗能行业持续低位运行,增加值增长3.6%,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

【供给侧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2017年,山东省“三去一降一补”强力推进。全年压减粗钢产能527万吨、生铁产能175万吨、煤炭产能351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妥善分流安置去产能企业职工4.12万人。违法违规电解铝关停和“地条钢”清理整顿工作圆满完成,山钢集团在济南的640万吨钢生产线、567万吨铁生产线实现全线安全停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55%。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860亿元。在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促进新兴动能和传统动能协调并进。坚持用工程的办法推进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库,围绕“四新四化”先期储备重大项目数百个,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新登记“四新”经济企业1.9万家,增长3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

【规模工业能耗扭升转降】2017年,山东省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强力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燃煤小锅炉淘汰、煤改气煤改电等重点工作;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省份中位列第一。根据统计结果,山东加快能源结构调整。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9.9%,降幅比上年扩大4.7个百分点。从能源生产看,新能源发电345.6亿千瓦时,增长29.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发电34.2个百分点。从能源消费看,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扭升转降,降幅为3.2%,已连续5个月呈现下降态势;煤炭消费量下降6.6%,创近十多年来年度最大降幅。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19.4%,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稳定增长】2017年,山东省重点统计的16种工业产品中,9种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家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化学药品原药、水泥、钢材、原铝、动车组、手机等8种产品出现负增长(详见表3)。

表8 2017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作者:孙德升,天津社会科学院产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