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中新两国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推动下,中新天津生态城(简称“生态城”)按照年初计划,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区域开发建设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经济发展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2017年,生态城完成生产总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5.47亿元,同比增长2%;第三产业增加值149.84亿元,同比增长14%。文化创意、互联网、智能科技等主导产业继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目前第三产业占比已达90.6%,成为推动生态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2017年,生态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5亿元。全年在建项目875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281万平方米,竣工70万平方米;全年销售住宅6285套,累计完成销售93.26%。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中新友好花园、1B地块高中、中加示范区等179个项目全面开工;十二年制学校、东堤公园、印象海堤公园等124个项目竣工投用;中福智慧养老服务示范区、滨旅第二启动器、信息园智慧中心和杰科生物医药项目一期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三)财政收入继续增长
2017年,生态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36.8%,高出滨海新区平均增速35.1个百分点,完成新区下达全年任务56.5亿元的106.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4亿元,同比增长37%,占比89.5%;非税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34.4%。
(四)招商引资加速推进
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281家,新增注册资金366亿元;实现内联引资133亿元,同比增长15%;实际使用外资3.5亿美元,增长12%;加快承接首都优质产业资源,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北京企业占比达到70%。文化产业方面,与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动漫园、影视园的产业承接能力。智能产业方面,参与筹备首届世界智能大会,腾讯、京东、滴滴等领军企业落户发展。科技创新方面,引入北航星空众创空间、黑马等创新载体,各类孵化器在孵面积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9家。旅游产业方面,全年接待游客人数450万人次,同比增长28%,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同比增长45%。中心渔港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
二、民生服务情况
(一)社会事业持续升级
教育方面,不断完善品牌化、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南开小学、北师大附校和天津海嘉国际学校顺利开学,新开办4所幼儿园,全区在校学生和幼儿近万人。医疗卫生方面,制定健康生态城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生态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展开。社区方面,研究开发“民情系统”和“居民诚信系统”,努力完善电子市民中心系统,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持续开展“政社互动”活动,“26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切实增强了居民获得感。
(二)政府服务不断提升(www.daowen.com)
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累计完成支撑项目300余项,18项绿色发展指标提前达到2020年目标值。经国务院批准,各相关部委赋予生态城互联网保险公司、文化保险试点业务、大数据交易试点、能源互联网创新示范、弹性规划试点、绿色建筑标准对标等6项支持政策。完善“96600网上审批大厅”,将生态城管委会负责的62个日常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大厅,为企业和居民提供“7×24h”热线服务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信二维码等多渠道查询服务。
(三)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
坚持价值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完成区域总体规划修编。引入特色小镇和主题街区概念,着力做好中部片区、生态岛片区、旅游片区城市设计,并积极开展弹性规划试点,充分预留经济发展空间和公共配套空间。强化重点项目建设,信息大厦、图书馆、遗鸥公园、东堤公园、甘露溪公园、杰科生物等重点项目年内建成投用。新增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绿道10公里,区内水体达到四类标准。建设贯穿全城的绿道系统,精心打造沿海、沿堤、沿湖、沿路景观带,推进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角公园建设,点线结合、条块相连,打造“大绿大美生态城”。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从严落实创建标准,打造一个守规矩的城市。
三、党建保障情况
(一)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党的领导,为生态城开发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落实到行动中去,落实到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去。
(二)改革创新取得突破
围绕示范和引领,坚持边总结、边提升、边推广,系统梳理八年来的典型经验,实施“创新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区域示范引领能力。围绕企业和居民服务,建立“一站式”服务企业平台,继续开展年度投资环境调查,定期举办“政企互动”大会,着力解决企业现实问题。完善“政社互动”机制,形成居委会、社区中心、社区理事会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全面推行“电子市民中心”,形成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社区服务模式。
(三)不断深化中新合作
推进“中新合作三年计划”,12个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成效。建设中新联合高端智库,打造参谋服务平台;建设“新加坡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打造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国际研修中心,积极引入“全国市长培训班”“国家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等项目,打造交流培训平台。
(四)狠抓安全稳定
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的理念,紧紧围绕建筑、交通、旅游、餐饮等重点领域,切实织密安全这张大网,逐一落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属地责任,逐一明确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处理清单,按照“铁面、铁规、铁腕、铁心”“四铁”要求,用最严谨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安全生产不出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