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振国 李雪敏
一、引言
健康城镇化的研究正成为城镇化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新方向。作为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文件,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2]。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类型,是当前我国城市“二元结构”矛盾集中凸显的地区,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已然成为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将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域,运用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测度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的健康城镇化水平以及各分系统的健康指数,以期找出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不足与差距,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转变理念、实现健康发展。
二、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内蒙古共有9个资源型城市(包括5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以及1个市辖区)。基于数据的可获性与可比性因素,本文选择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呼伦贝尔和赤峰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范围。依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划分,鄂尔多斯市和呼伦贝尔市属于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赤峰市属于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乌海市属于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包头市属于再生型资源型城市。
(二)健康城镇化内涵
健康城镇化是在反思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健康状态或不合理举措的背景下提出,开展健康城镇化的研究既是立足现实问题指导实践进程的现实需求,也是新型城镇化理论上实现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综合不同学者对健康城镇化的认识,健康城镇化的内涵实际上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方面协调发展,保证城镇化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和谐互动,或维持城市化速度、质量与效能处于均衡、规整与可持续的状态,建设与半城镇化、被城镇化的病态城镇化相对应,基本不存在城市病和农村病的城镇化,形成健康的人的发展、健康的城乡互动、健康的资源环境结合的有机整体。
(三)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健康城镇化内涵、新型城镇化要求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与可靠性,在参考城镇化蓝皮书中“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水平三个角度反映城镇化发展建设状况和从速度-经济协调性、速度-社会协调性、速度-生态协调性三个角度反映水平速度协同发展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含54个具体指标,其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与水平-速度协调性指数的指标有着较强的对应性水平-速度协调性指标采用2010-2015年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具体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与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差值反映。
(四)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评价指标体系所涵盖的具体指标均来自2011年、2016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或依据其经过计算处理的二次指标,为保证数据获得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在计算过程中对源指标的选择优先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市辖区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互联网用户数等个别未收录的数据采用全市的数据。
由于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彼此不同,而各指标在量纲不同的前提下难以进行综合汇总和统计分析,为避免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在计算综合指标前,本文采用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去除量纲。
(五)研究方法
1.熵值法确定权重
本评价体系涉及54个具体指标,指标数量繁多,而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所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有更高的可信度,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故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权值。
2.多指标综合测度(www.daowen.com)
多指标综合测度是广泛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综合比较研究方法,鉴于该指标体系的指标相互独立性较强,本文选择加权线性和法进行多指标评价,以便54个指标值可以线性补偿,获得内蒙古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五大资源型城市较为客观的健康城镇化指数,以及各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和城镇化速度-水平协调指数。
三、统计结果分析
经过综合测评,2015年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的健康城镇化指数为0.59,最高值为包头市0.73,最低值为呼伦贝尔市0.50,5个城市的速度-水平协调性指数均低于城镇化水平指数,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指数、速度-水平协调指数分别为0.72、0.46,与健康城镇化总指数均值相比,速度-水平指数低了0.13,城镇化水平指数的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比较接近,而速度-水平协调性指数的三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对应的城镇化水平指数,其中城镇化速度-社会协调性指标最大值为0.60,最小值为0.17,最大值/最小值为3.60,标准差达0.19,而且6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差均大于0.1,可见城市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建设水平方面差异较大,存在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现象,尤其是社会城镇化建设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极不平衡,城市间差距也较大。这也说明在城镇化进程中,速率、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发展非常不均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城镇化相脱节,一定程度互相拉抬、掣肘,没有得到同步推进,而且总体来说城市建设滞后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
于各个城市而言,鄂尔多斯市的指数差异性最大,城镇化水平指数以0.91居于首位,而城镇化速度-水平指数却以0.27排在末位,最大值/最小值为5.60,标准差达0.36,其速度-经济协调性、速度-社会协调性、速度-生态协调性均是5个城市中最差的,尤其是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和城镇化速度-社会协调性指标得分相差达5倍多,极不协调。这与鄂尔多斯城镇人口2010-2014年增长率呈-9.3%的负增长相关,同时也说明鄂尔多斯市的城镇化建设超前和人口流失双向导致的过度城镇化现象严峻。包头市城镇化水平较高,以0.82排第二位,城镇化速度-水平协调性最好,指数为0.64,标准差与最大值/最小值是五个城市中最小的,而且健康城镇化指数以及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速度-经济协调性、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速度-社会协调性、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速度-生态协调性四者均保持较高水平和同步性。可见其已经摆脱资源依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成功转型,城镇化发展健康度高,是典型的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乌海市和赤峰市的健康城镇化指数有一定差距,分别是0.60和0.53,但两市的标准差与最大值/最小值比较低且基本相同,健康城镇化水平基本处在同一阶段。乌海市作为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水平指数均处于中位,除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速度-生态协调性得分差距较大外,健康城镇化指数和其他两个系统发展较为同步,其对煤炭资源过度依赖和受水资源强烈制约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占较大比例的矿区人口有序城镇化是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赤峰市作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开发与保障能力均比较稳定,但其人口规模大和市辖区人口密度小以及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人均指标相对低下造成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除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速度-生态协调性得分差距较大外,健康城镇化指数和其他两个系统均处于低水平同步状态。呼伦贝尔市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水平指数均不高且同步性差,作为煤炭和木材资源重要的供应和后备基地有着很大发展潜力,但受限于未形成现代产业格局、城镇集聚能力弱以及国有林区和国有垦区城镇化基础历史欠账多的因素,健康城镇化指数最低,三个分系统中只有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速度-经济协调性指标较为同步。
四、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特征分布
目前,如何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主要存在资源型产业主导城镇化发展动力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受限于经济环境发展形势和资源安全保障等国家战略、中心区与棚户区发展悬殊且矛盾凸显等特点,而且产业体系和区位交通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健康城镇化的关键因素。这与本文通过构建健康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内蒙古的5个资源型城市健康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摆脱资源依赖、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且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包头市健康城镇化指数最高;受“天保工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旅游服务产业等接续产业开发滞后,呼伦贝尔市的健康城镇化指数最低;同样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和赤峰市,鄂尔多斯市过度依赖能源资源产业而短期难以培育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乌海市重二轻三的产业体系与就业结构以及城区棚户区矛盾日益凸显,赤峰市的区位交通和外部环境的带动辐射弱小而且中心城区与棚户区发展不协调,均是其健康城镇化指数不高的主要原因。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对5个样本城市的分析可以发现,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呈现出交通区位、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特征分布明显的基本特征。
(一)健康城镇化的交通区位特征
在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中,西部区城市3个,东部区城市2个。按健康城镇化指数高低排序,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3个西部城市位居前三位,西部地区三个城市健康城镇化指数均值为0.64,东部地区两个城市健康城镇化指数均值为0.52,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健康状况明显优于东部地区,从健康城镇化二级指标考察,同样呈现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的区位特征。西部区资源型城市的交通、区位、城市空间格局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在“呼包鄂”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发展下城镇化水平健康度高,这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一致。各城市尤其是东部资源型城市需要在薄弱环节加强投入和建设,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圈,充分分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红利,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资源型中心城市为内核培育发展竞争力强的区域性城市群,加快提升交通区位优势,增强其对集群产业和人口尤其是矿业剩余人口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二)健康城镇化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城市的产业结构来看,城镇化健康指数最高的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体系完善、经济结构较合理的包头市。我们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健康城镇化指数进行关联分析,基本呈正相关性,健康城镇化指数由高到低的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的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分别是0.23、-0.06、-0.09、-0.17、-0.25。可见,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健康状况呈现出显著的产业结构特征,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城镇化健康度越高。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资源型城市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并提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哪个群体都能得到同质服务的非歧视性、普惠性公共服务,有序吸纳农牧业人口和矿业人员市民化,正融入城市,体验现代城市文明,最终实质上提升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健康水平。
(三)健康城镇化的人口密度特征
将各个城市的健康指数和人口密度进行关联分析可以发现,我区的5个资源型城市的健康城镇化指数与人口密度基本呈现正相关性,人口密度最大的包头市(620人/平方公里)的健康城镇化指数最高,人口密度次之的乌海市(321人/平方公里)的健康城镇化指数位列第二。理论来说,具有适度人口密度的城市健康城镇化状况最好,而内蒙古城市人口密度普遍偏小,故表现出人口密度越大城镇化越健康的评价结果。所以,促进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转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依据各城市不同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与城市规模,根据人口规模与控制最宜人口密度的需求划定城市发展建设底线,形成密度适宜、空间紧凑、用地集约的健康城市形态与格局。
五、结论
综上,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健康城镇化状况整体水平不高,各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速率、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发展非常不均衡,一定程度互相拉抬、掣肘,影响整体的健康城镇化水平。评价结果呈现出西部区优于东部区的区位特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高即健康度高的产业结构特征、市辖区人口密度越大健康城镇化指数越高的人口密度特征等分布较为明显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与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基本吻合,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健康城镇化评价体系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然,由于不同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各异,应基于以上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扶持政策与对策,并一定程度上向东部区资源型城市倾斜,合理处理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化健康水平。
(作者:武振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组处副研究员;李雪敏,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