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与问题区域识别

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与问题区域识别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整个京津冀地区来看,人口分布不均、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人口是区域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入研究京津冀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发展质量,探讨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针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水平以及问题导向性的区域差异研究仍较薄弱。

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与问题区域识别

王婧 刘奔腾 李裕瑞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历史背景、区位优势、行政管理等诸多原因,京津冀地区要素过多集聚于北京,北京的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资源皆体量庞大,且外来人口众多。相较而言,天津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广大外围及郊区县发展缓慢;河北城市发展、人口、公共服务资源等更与京、津两地差异悬殊,且人口规模普遍偏小、一产与二产人口比重偏高。从整个京津冀地区来看,人口分布不均、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人口是区域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入研究京津冀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发展质量,探讨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口发展格局包括不同类型人口分布格局和人口发展水平格局。京津冀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学界开展了京津冀人口时空特征相关研究,包括人口数量变化、人口集聚与扩散、人口增长影响因素、区域城市规模体系变化、人口重心、人口流动等方面;一些学者还深入分析了京津冀人口分布、流动、转移、调控等问题并提出对策。但是,针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水平以及问题导向性的区域差异研究仍较薄弱。鉴于此,本文拟基于县域尺度,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等方面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水平,探索和构建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问题区域的识别方法,从分类人口分布格局特征与问题、到人口综合发展水平与问题诊断、区域划分,递进式分析京津冀人口发展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京津冀地区破解人口发展问题、提高人口发展质量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充分利用2000、2010年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县域数据进行有关探讨;计算人口密度所需的土地面积来源于2000和2010年三省市的统计年鉴;可视化分析所需行政区划矢量边界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100万分县行政区划数据库。基于研究需要,对部分底图与统计数据进行前期处理:比较分析1∶100万分县行政区划图与2000和2010年普查数据对应的行政区划。为便于进行人口普查10年间的变化分析,以2010年分区县行政区划底图为参照,在此基础上对应校正2000年分区县行政区划底图,并对应校正2000年相应的统计数据,以确保纵向比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指标体系

一个发育成熟的区域应具备以人口为度量的合理结构体系、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紧凑的空间组织结构,地区社会经济发达且产业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高度同城化、一体化。因此,探讨区域人口发展格局与问题的指标选择区别于常规研究人口发展水平所选指标,应兼顾以上区域特征择选代表性指标,具体可从人口密度分布、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年龄 结构和人口综合素质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鉴于本文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尺度,考虑到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典型性与数据可获得性等,最终选择6项4 类指标:第一,采用人口密度指标反映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第二,采用城镇化率反映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第三,选择老年人口比重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尤其反映社会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第四,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率指标、15岁以上文盲人口比率指标反映人口综 合素质。其中,城镇化率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老年人口比重是以65岁作为老年人的划分标准,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率是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6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基于ArcGIS10.0 软件平台,利用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方法,可视化呈现2000—2010年各指标的格局状态及变化。

二、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分布格局特征

1.人口空间分布疏密差异大

京津冀地区京津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征一直较为突出,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很大。尤其是北京作为世界大城市,人口分布基本遵循国际大都市的同心圆式的人口疏密分布规律,即从内部中心城区到外围区域人口密度层级式降低,人口密度也排在世界前十,但是人口密度的圈层差异很大;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国家的中心城市也是如此,且人口密度的圈层差异更大,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河北相对于京津而言,人口密度不论在全域层面、地市层面还是市辖区层面均普遍较低,河北的高密度人口地区与京津相比相差甚远,从全域来看京津冀次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偏小。

2.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快,县域城镇化水平偏低

河北仍有约1/3 县(市)城镇化水平低于30%。2000年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普遍不高,京津冀地区也不例外,区域整体的城镇化水平仅39.04%(全国为36.90%),35.27%的县(市)城镇化水平低于30%。经过十年发展,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达到56.41%(全国的为49.68%),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在区县层面,以市辖区尤其是老城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且也基本上以此类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增长缓慢,有些老城区甚至负增长;县域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但大部分县(市)属起点低、增长快。

3.区域老年人口比重年均增长0.06个百分点,尤以河北省增长较快

京津冀地区,2000年老年人比重已经达到7.76%,到2010年增长到8.36%,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总的来看,北京老年人比重相对较高而河北较低,但河北老年人比重增加速度最快,10年增加1.19个百分点,京津分别仅增加0.28和0.11个百分点。由于青壮年外来人口较多,天津大部分市辖区、北京的昌平、大兴,以及河北的南部地区老年人比重相对较低。

4.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www.daowen.com)

河北的县域人口受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北京汇集了全国最多的教育资源、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直位于国内前列。2010年,京津冀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1.71年、10.21年和8.82年,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1.72年、1.22年和1.08年,其中,河北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水平(8.90年);从区域格局来看,北京、天津中心城区以及河北市辖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较高,河北县(市)人均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个别县(市)低于8年,天津郊区、郊县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相对较低。

从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率(以下简称高教比率)来看,2010年京津冀地区有14.08%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53%);京津冀三地的高教比率分别为32.84%、18.26%和7.93%,其中河北的高教比率最低,而河北县(市)的高教比率普遍偏低,一半多的县(市)高教比率低于全国的县域水平(4.74%),京津冀整个区域的县域高教水平也仅有4.55%。

(二)人口发展综合指数

人口发展综合指数<0.2 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境内的西北山区以及西部的阜平县、东部的卢龙县;近一半数量的区县人口发展指数在 0.2-0.3 之间,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以及平原农村地区;1/4的区县人口发展指数在0.3-0.4之间,主要分布在除上述区域外的农村地区;12个区县人口发展指数在0.4-0.5之间,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远郊区、张家口新建市辖区、廊坊的安次区与三河市、邯郸的矿区与邯郸县、承德与秦皇岛的部分市辖区;13个市辖区人口发展指数在0.5~0.6之间,主要分布在京津部分远郊区、河北部分地市的部分市辖区;22个市辖区人口发展指数在0.6~0.7之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或近郊区;8个中心城区人口发展指数>0.7。将人口发展综合指数与人均GDP做相关分析,通过显著性检验(R=0.47,P<0.01),即人口发展综合指数越高的地方,通常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

(三)人口发展的问题诊断与区域识别

按照研究制定的标准进行问题区域识别与空间表达,总体来看:第一,人口密度过低问题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山区;第二,城镇化率过低问题区,以西、北部山区分布较多,北京没有城镇化率过低的问题,天津北部的宝坻区与武清区两个远郊区城镇化率偏低,河北除廊坊市外,其他地市均存在城镇化率偏低的区县;第三,老年人口过多问题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与天津的近远郊区县、河北的东北部与南部县(市);第四,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问题区,河北非市辖区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普遍偏低,天津远郊区县也存在此类问题,北京无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问题;5.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偏低问题区,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县(市),北京与天津不存在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率偏低问题;6.15岁以上文盲人口比率偏高问题区,零星分布在区域北部、西部山区及东南部。

三、结论

本文选择典型指标直观呈现京津冀人口发展格局与问题区域,但目前仅选取了能够反映4类问题的6项指标,未来可尝试添加人口性别、职业、迁移等相关指标,并结合调研深入分析人口流动、疏密、质量相关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着力建立人口发展水平、问题特征与区域发展水平及发展质量的关联模型,揭示其耦合特征。未来一段时期,京津冀地区应以产业布局与发展为引导构建合理的人口格局,完善区域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有序有效疏解,构建以人口规模为标准的合理的区域结构体系,重视并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次级中心全面发展。另外,基于问题区域类型特征提出分类发展策略:

第一,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搭建京津冀主要城市间的快速通道,升级改造国道、省道、县道、乡道,逐渐完善路网结构,构建层级式、无障碍、无缺口、快速直达的立体交通系统,加快京津冀要素流动,提高要素生产率

第二,对于综合发展滞后区,一是做好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发挥其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林业、旅游业等,推行特色养老、休闲娱乐服务;二是做好贫困人口、留守老人的帮扶与养老工作;三是加大城乡教育与培训投入力度,使农村地区适龄儿童有学上,城市地区有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对于人口密度偏低区,一是有序推进新建市辖区发展,提高人口承载力与人口吸引力;二是跟进远郊区县的公共服务配备,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提高人口吸引力。

第四,城镇化水平偏低区主要为近京津的河北境内零星区县以及刚起步的天津远郊区,对于这些地区重点加强城市发展建设,包括基础设施、优质公共服务配置、产业转移落地,提高当地人口吸引力,减小京津中心城区的虹吸力。

第五,人口老龄化突出区主要分布在多个地市的老城区,对于这些区域应做足养老服务,以居家养老为主,以异地养老为辅。积极培育养老领域社会组织、志愿组织,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单位的养老管理、帮扶体制机制。针对老龄化问题,要及时响应,提高应对能力。

第六,受教育水平偏低区主要分布在河北东南平原区,对于这些区域一是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二是要增加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三是应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壮大教师队伍;四是重视职业培训与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者、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

第七,人口密度偏低复合问题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东南平原区有零星分布;城镇化水平偏低复合问题区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区,少数分布在山区,这两个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都较低,前者发展受自然条件限制,后者主要是在一产比重大的农区。由此,一是要重点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二是要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三是做好居家养老、帮扶养老工作;四是有序推进城镇综合建设与发展。

(作者:王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奔腾,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李裕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