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渤海海峡通道与环渤海国家新区互动响应优化

渤海海峡通道与环渤海国家新区互动响应优化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级新区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羊,通道建设将环渤海地区三个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联动起来,使青岛西海岸、大连金普两个国家级新区实现对接,从而与天津滨海新区由原来相对孤立的“品”字形结构组成环形圈层上紧致的“金三角”格局。通道建设则进一步整合了环渤海地区的港群组合关系,深化了区域港口间的竞争与协作,必然对国家级新区的发展产生潜在影响。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具有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这与“一带一路”战略有

渤海海峡通道与环渤海国家新区互动响应优化

孙海燕 孙峰华 王泽东 冯媛媛

2009年12月,国家全面启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工作(以下简称通道建设),由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牵头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以下简称通道)最终方案于2013年底定稿,国家发改委同意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把通道予以统筹考虑并予以支持。通道建设是一项名副其实的“世纪工程”,其特殊性在于作为山东、辽东两大半岛交通连接的重要纽带,通道构成环渤海地区的有机联系部分,将突破目前区域交通状况明显滞后的瓶颈,对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使原来绕渤海有缺口的“C”形交通真正实现闭合环状交通路线,大大缩小环渤海地区的时空距离,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将融为一体,对环渤海经济区实现更大范围的一体化产生显著影响。国家级新区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羊,通道建设将环渤海地区三个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联动起来,使青岛西海岸、大连金普两个国家级新区实现对接,从而与天津滨海新区由原来相对孤立的“品”字形结构组成环形圈层上紧致的“金三角”格局。

一、环渤海地区国家级新区概况

从定义上看,国家级新区是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功能完备的战略新区,能够在一定区域内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逐渐成为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增长极”,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其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国家级新区的内涵重在突出四个方面的“新”:定位新,国家级新区是顶层设计的成果,作为我国区域发展重心的地位存在,具备“全球定位,高标引领;区域聚力,极核发展”的特征。产业新,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新兴产业集群,深入世界先进技术前沿,组建高精尖的人才基地,瞄准集约、创新、高端、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向。模式新,国家级新区探索创新型、多样化、可复制的发展模式,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平台,能够寻求不同资源禀赋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起着“率先建模,引领示范”的作用。政策新,国家级新区的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其核心在于特殊政策能够与地方实践紧密结合。

二、环渤海地区国家级新区在通道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一)西海岸新区提供海洋信息技术指导

西海岸新区作为我国海洋开发的先导区,所依托的青岛市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7个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和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考船等一批国家级海洋基础科研平台和项目,具备突出的海洋科研实力。其次,西海岸新区是我国海军北海舰队的重要基地,不仅是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母港,而且拥有出色完成秦山核电站取水口、三峡工程、福建马尾电厂、青岛前湾新港区集装箱码头等35项水下炸礁任务的海军北海舰队工程指挥部炸礁部队等一系列突出的军工技术尖兵,在海军信息技术领域实力雄厚。除此之外,连接青岛东部市区与西海岸新区的胶州湾海底隧道已于2011年6月建成通车,成为目前我国最长的海底隧道项目。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施工经验也可为日后通道建设作参照。

(二)金普新区给予重工设备保障

金普新区坐拥辽中重工业基地的核心区位,继承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雄厚工业基础,在重工设备制造方面依然占据强大优势。2014年8月国务院公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称,下一步要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通道建设将打通我国东部沿海南北向交通大动脉,有效串联起东北、山东半岛、华东等地区,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的对外交通贸易格局,而金普新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驱动”的领头羊、桥头堡角色。在桥隧建设过程中,必须依靠先进的海洋船舶、钻探掘进等重工设备,金普新区及其所依托的辽中南基地可发挥重工业制造优势,为通道建设提供相应的设备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借力通道建设为新区寻找产业复苏的契机,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重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

(三)滨海新区发挥专业人才优势

滨海新区既是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引擎,又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的增长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区域资源共享已然成为现实。滨海新区背靠京津丰厚的高校、两院科研资源,具备全方位的专业人才优势,是尖端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基地。其中,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工程类、建筑类、材料类、隧道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是我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

三、通道建成后对环渤海地区国家级新区的影响

(一)整合港群组团结构,深化港口竞合关系

由于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具备多重身份,既是路桥东桥头堡沿岸经济辐射带的重要支点,又是“一带一路”内通外联的双向门户,同时还是所在城市乃至省区依托发展的强力引擎,因此,新港建设对国家级新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通道建设则进一步整合了环渤海地区的港群组合关系,深化了区域港口间的竞争与协作,必然对国家级新区的发展产生潜在影响。

通道建设直接拉近了董家口港和大窑湾港的空间联系,强化了青岛港和大连港的整体实力,促进了港口与城市、港口与新区的高度融合。两大港口时空压缩的结果是对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以烟台港为首的鲁东北港口群由原本青岛港北翼支点提升至青岛港、大连港双翼支点,其港口地位被重新定义。未来,当通道建成并逐步发挥作用,通道还将会对天津港的出海航道产生一定的拦截,并且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港口群由原本松散结构一跃成为南北方向上一道完整的屏障,从两个方向给天津港施加压力。其一,在环渤海乃至我国整个北方地区港口尺度上,作为天津港南北两翼的青岛港、大连港因通道建设联系强化,城市及半岛之间的交通往来获得前所未有的时空优势,致使天津港可能存在中部塌陷的风险。其二,港口腹地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虽然短时间内环渤海地区港口群竞合重心偏向竞争,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港群走向一体化将成为必然选择,港口业务分工、组团转向国际竞争将是最终结果。

(二)带动产业内通外联,引领区际协同并进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下,国家级新区对内具有创新引领的根基作用,对外具备竞争合作的延伸作用。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具有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这与“一带一路”战略有着极为吻合的契合点。然而国家级新区要实现对内引领对外竞争的前提则是必须具备通达的辐射路径,通道建设将使得国家级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www.daowen.com)

1.区内合作

正如上文所述,滨海新区因其依托京津科研高地,在产品研发、先进制造等方面特别突出。青岛是闻名全国的海洋科技城,西海岸新区正是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海洋经济发展的主题,不断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蓝海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大连金普新区地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新区建设不能摆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因此,金普新区的发展核心很大程度是要激活重工业经济,找寻重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路径。正是这三大国家级新区间具备各异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心,使其经济互补性很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各种要素的互补流动成为可能。通道建设直接打通了西海岸新区与金普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为新区间产业合作提供通畅的交通环境,以海洋产业为特色的西海岸新区和以引导重工业转型为特色的金普新区具备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前景。长远来看,还有助于金普新区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经验和促进西海岸新区海洋科研成果落地产出。随着西海岸新区与金普新区实力不断提升,京津丰富的科研人员,尤其是海洋类、高新技术类人才可能会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不断从天津滨海新区周围分散到其他两区,盘活三大国家级新区的人才流。新区间交通条件的改善打破了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生产资料的地域隔离,原本“独享”的资源禀赋可以便捷地在新区间流动,原本产业间的同质竞争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被逐渐打破。也正是通道建设加速了新区各取所需,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又适时地为地区产业提供“腾笼换鸟”的契机,二者相互作用,从而使得新区发展能够摒弃固有的竞争思维,顺势打造“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2.区际合作

外向型经济发展角度看,国家级新区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承担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重任。“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强调,要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如此大规模的国内外园区合作必然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一方面,国家级新区借助发达国家和地区注入的产业核心技术提升自身生产水平,产业合作所需的大量优质初级生产资料、半成品,可以借助通道从不同新区的不同园区向某一目的地富集;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园区的产品除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节点进行疏散以外,通道建设打通了路桥东部经济辐射区的南北交通,为国际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陆上大通道。

(三)立足国家级新区,加快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1.国家级新区与自贸区的关系

在外向型经济层面上,国家级新区具有优惠的特殊政策,起着深化开发开放的作用。而自贸区是在自由港基础上的延伸,也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吸引外资建厂。两者相比,自贸区主要侧重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比国家级新区更加开放的贸易自由,因而更具经济发展活力;国家级新区则偏重区内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探索,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区际人文交流、产业合作和招商引资。一方面,上述城市的实践证明,自贸区全部依托国家级新区,而且基本位于国家级新区内部(广东自贸区的南沙片区、福建自贸区的福州片区同样符合);另一方面,国家级新区与自贸区批复的时间间隔呈缩短趋势,并且国家级新区(除福州新区,但福州自贸片区先期建立不足一年福州新区即获批复,同样说明自贸区与新区齐头并进,缺一不可)的批复时间一般早于自贸区,即“新区先于自贸,自贸必依新区”的格局。

2.通道建设加速中日韩自贸区发展

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青岛、大连乃至尚未建立国家级新区的烟威地区成为申请中日韩自贸区试点的最核心组分。因为只有逾越渤海海峡这道自然天险,连通我国东北、华北、山东半岛、华东等地区的陆上经络,才能真正构建起国家级新区有效对接的整体骨架,进而描绘出中日韩自贸协作的宏伟蓝图。对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推动自贸区建设而言,通道建设打通了我国东部沿海大通道,助其向北扩展了经济腹地,将其推到南接华中华南、北上辽沈蒙俄的战略节点之上;对大连市(金普新区)而言,通道建设则直接拉近了与日韩的陆上距离,对外交流的可达性条件显著改善,有利于日韩资本的注入以及经贸旅游、人员往来之间的一体化发展;烟威地区虽未建立国家级新区,但地缘优势使其获得足够的资本与青岛、大连抗衡,打破自贸区必依托国家级新区的既有模式并非没有可能。对三者综合而言,通道建设串联起了俄远东、我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形成了国家级新区“三点布局,一线贯通”的局面,使国家级新区以及自贸区由相对孤立的“品”字形结构连成紧致的“金三角”。如此一来,新区间全方位交流合作成为现实,自贸区所能惠及的空间地域大幅提升,整个东北亚经济圈无论在经贸、物流、产业合作还是旅游往来等方面的一体化都将成为可能。

四、结论

通道建设将突破环渤海地区目前区域交通的瓶颈,使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融为一体,也将环渤海地区三个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联动起来,组成环形圈层上紧致的“金三角”格局。本文将环渤海地区在交通建设领域和经济发展领域的这两个大事件相结合,通过对通道建设与国家级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国家级新区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隐含着“新区主导,全域联动”的内涵,将其置于通道建设的环境下分析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目前环渤海地区建立的天津滨海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大连金普新区有能力为通道建设提供一定的产业、技术、人才、信息支撑。各个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效力各异主要受制于新区不同的战略定位及基础条件。

第二,通道建设将打通多条区域经济带的关键经络,大大节省时空成本,对港群组合结构重新整合、港口竞合关系持续深化以及新区产业内通外联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在外向型经济层面,国家级新区作为自贸区的先导形式存在。通道建设打通了关键缺失路段,不仅使环渤海地区形成了国家级新区“三点布局,一线贯通”的金三角格局,也为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工程条件。

第四,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拉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通道建设是远景规划,在当前时间节点上分析通道建设对国家级新区的反哺作用可以放大到全域尺度,立足国家级新区,通道建设必定加快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作者:孙海燕,山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孙峰华,山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泽东,山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冯媛媛,山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