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移民问题的现状与应对措施

生态移民问题的现状与应对措施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表现在生态移民后遗症问题突出。该州生态移民始于2002年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工程。该州的生态移民后遗症突出。外迁到河西地区的移民,依然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问题。酒泉市瓜州县广至藏族自治乡作为整建制的移民乡,其面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共接收安置九甸峡库区3县7乡23个行政村外迁移民1936户、9193人,其中藏族

生态移民问题的现状与应对措施

主要表现在生态移民后遗症问题突出。

该州生态移民始于2002年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影响区主要涉及临潭、卓尼两县的5个乡16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的2062户9338人。其中涉及卓尼县洮砚乡的杜家川、纳儿、结拉、古路坪4个村,藏巴哇乡的新堡、包舍口2个村;涉及临潭县陈旗乡的陈旗、韩旗、唐旗、中寨、磨沟、王旗6个村,石门乡的石门口、原尼2个村,羊沙乡的秋峪和舍科2个村。水库淹没影响总面积24.6km2,其中陆域面积20.9 km2,水域面积3.7 km2,耕地11823亩(含浸没面积),其中水浇地10116亩,旱地1707亩;园地122.45亩,林地7387.8亩,牧草地2733.1亩,其他用地3136.7亩。

九甸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人口中,有1280户5901人已统一搬迁到省内的酒泉市瓜州县集中安置(其中:卓尼县479户2214人,临潭县801户3687人),占移民总数的63%;有152户594人根据家庭条件已做了投亲靠友安置(其中:卓尼县61户237人,临潭县91户357人),有211户956人作了自谋职业安置(其中:卓尼县172户810人,临潭县39户146人),有419户1887人作了后靠安置(其中:卓尼县323户1463人,临潭县96户424人)。投亲靠友、自谋职业和后靠安置共有782户3437人,非外迁移民占移民总数的37%。以投亲靠友和自谋职业安置的移民绝大部分迁往周边县市进行了自主分散安置;以就地后靠方式安置的移民90%以上较为集中地安置在库区周边。该州的生态移民后遗症突出。

1.库区非外迁移民问题众多。第一,人地矛盾突出,依靠发展农业实现增加收入的条件不足,发展前景渺茫。库区蓄水后绝大部分水浇地被淹没,只留下有限的山旱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也大幅减少。库区共淹没耕地11823亩,按照移民搬迁总人数计算,人均减少耕地1.27亩,其中有86%为水浇地。据调查统计,卓尼县后靠安置移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0.25亩,其中山旱地面积占到90%以上;临潭县后靠安置移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0.6亩,其中山旱地面积占到95%以上。另外受山坡地土质差、无灌溉条件影响,加之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造成种植业收入非常微薄,非正常年景甚至收不回投入的生产成本。受以上条件制约,种植业发展前景十分渺茫;库区有部分移民群众也开展一些牛羊养殖,但受库区周边草场(草山)面积小、植被覆盖差等因素制约,形不成规模,效益十分低下;也有部分群众近年来在水库内投资开展网箱养鱼,但由于该项目资金投入较大、技术要求高,且无稳定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十分缓慢,增收空间有限。第二,库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容量有限。库区川台地淹没后,后靠移民大多安置在半山区,受地理环境制约,村落凋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学校、医院距离较远,移民群众衣食住行、看病、上学存在很大的困难和不便;受环境容量限制,房屋逐平地而建,村落布局凌乱,庭院狭小,村道弯曲不平,大部分村落因过量安置而难以承载,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不但与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今后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库区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第三,库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九甸峡库区蓄水后,库区周边塌岸、滑坡、裂缝较为严重,加之库区周边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暴洪灾害时有发生,对库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和设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2010年卓尼县洮砚乡发生的“5.29”洪涝灾害,由于防洪设施建设落后,灾害造成多处民房受损,乡村道路多处损毁;又如2009年,由于库岸滑坡,造成临潭县石门至陈旗复建道路完全损毁中断,由于库岸还在不断滑坡和坍塌,维修难度较大,至今尚未恢复。第四,移民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就业渠道难以拓展。移民搬迁前,九甸峡库区周边群众主要依靠洮河两岸较大面积的水浇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另外还依托传统的洮砚石开采和加工产业来增加收入。九甸峡库区蓄水后,洮河两岸大面积水浇地不但被淹没,盛产优质洮砚石料的喇嘛崖等矿山也绝大部分被淹没,库区群众赖以生存的两大优势产业不复存在,由于库区没有其他优势产业可依靠,目前仅靠微薄的农业收入和打零工收入维持生活。据调查统计,九甸峡库区移民群众2012年人均纯收入中,政策性收入(后期扶持资金)占35%,务工(服务业)收入占30%,农业收入占16%,其他收入占19%。其中除了政策性收入较稳定外,其他收入受劳动力和农业收成等因素影响,时有时无,不能成为增收的主要依靠。第五,移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增收渠道的拓展。除客观条件局限外,库区移民就业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过分依赖传统农耕产业,“家中无粮心里慌”的陈旧观念严重,宁可守着一亩薄田过苦日子,也不愿外出务工去挣钱。加之移民群众技术素质较低,又不愿主动学习一技之长,因此外出人员适合的就业岗位领域十分有限,只有依靠苦力活换回微薄的报酬。据统计,九甸峡库区移民中青壮年劳动力人数约占非外迁移民安置总人数的30%,其中参加过劳动力技能培训或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数比例不到4%。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移民安于现状,不求发展,等靠要的思想依然严重,搬迁安置后没有新的打算,只有依赖搬迁安置过程中发到手的补偿补助资金维持生活;还有一部分群众虽然有创业的想法和项目,但缺乏创业信心和胆识,即使政府有扶持的贴息贷款资金,也不敢申请、不敢投资。

2.外迁移民问题突出。外迁到河西地区的移民,依然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问题。酒泉市瓜州县广至藏族自治乡作为整建制的移民乡,其面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酒泉市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是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于2007年10月经省民政厅批复成立,辖卓园村、卓尼村、洮砚村、岷县村、新堡村、临潭村6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共接收安置九甸峡库区3县(卓尼县、临潭县、岷县)7乡23个行政村外迁移民1936户、9193人,其中藏族3218人、蒙古族2人、回族苗族各1人,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35.04%,共有党员312名,其中女党员48名、藏族党员81名。共有特困户825户,3620人。耕地面积2.76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59元。迄今为止,该乡发展维稳的压力依然很大。

土地仍是制约全乡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广至乡分配到户的耕地2.76万亩,95%以上为新垦土地,板结和盐碱化严重,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自2010年开始已适应性改良13000亩,效果十分明显,有效激发了群众种植积极性。但仍有6000亩耕地未列入改良计划。特别是岷县村一、五组113户群众分配耕地近2000亩,板结程度严重,离居住地5公里以外,移民安置4年来颗粒无收。去年群众聚众上访要求重新开地予以置换,乡上按照县上指示就近选择适宜地块新开垦耕地15亩,引导农户实验性种植,出苗率达到80%以上,具备开发可行性,但目前无项目支撑,是当前群众上访的焦点问题。

渠系不配套成为农业发展的现实风险。广至乡建成干渠1条、支渠4条26公里,斗渠7条64公里。由于在2007年安置区建设过程中建设条件差,施工任务紧,设计标准过低,几年行水后支斗渠冻裂破损严重,农业保灌十分困难。从2010年开始,在省市县各级部门的高度关注下,三年累计下拨资金1000万元,进行了近20公里的支渠改扩建。但斗渠改建一直未列入项目计划,随着土地改良项目持续推进,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灌溉矛盾凸显,急需对现有斗渠进行改扩建,否则来年春季将无法行水。(www.daowen.com)

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广至乡移民区位于瓜州绿洲边缘,地处风蚀地貌和戈壁荒漠区,缺少植被、树木,地表裸露,加之开发广至垦荒原因,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原有生态脆弱,致使目前项目区环境十分恶劣,植树造林任务艰巨而资金紧缺。

群众综合素质提升亟待加强。广至乡新迁入移民对灌溉农业不熟悉,没有完全掌握最基本的耕作技术,同时,移民中文盲和残疾人多,比例大,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到总人口的46%,残疾人占到总人口的2%,移民培训内容多、面广、量大,接受能力差,且缺少培训资金,移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培训存在较大难度。

3.生态移民安置地面临两难选择。甘南州的舟曲县,土地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14.0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5.01万人,占总人口的35.6%,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海拔高度多在1173~4504米,多半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全县沟壑纵横,高低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全国罕见的滑坡、泥石流、塌方三大自然灾害高发区,属于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域。但该县的人口密度达47人/平方公里,人口超载严重。

移民搬迁是《舟曲县“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提出的九项任务之一,但这种搬迁属于本县、本乡内的搬迁。如《舟曲县2012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将舟曲县插岗乡恰瓦村159户778人整体搬迁到插岗乡插岗坝集中安置”。从整体上看,这种搬迁属于权宜之计,没有减轻该县的人口生态压力。

2010年8月8日甘南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兰州新区成为舟曲灾民一个重要的转移安置地。兰州新区舟曲移民项目工程从2011年4月27日在兰州新区正式开建。该项目规划面积1500亩,可安置灾民8000人,总建筑面积15.0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总建筑面积9.15万平方米的灾民转移安置住宅区(安置1150户灾民,4500人);总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的寄宿制高中(安置教师和学生3500人);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安置区内中低压供配电网、配套基础设施、主要道路及给排水工程等。2012年8月,所有建筑和工程基本竣工。但调查发现,截至2013年6月,只有11户移民已经入住,入住率不到1%,移民的户籍迁移率为零;寄宿制高中学生,2012年秋报到学生1723名,但在籍生只有238名。造成极大资源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表面原因是移民缺乏迁移意愿,但深层原因是移民对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适应。

因此,舟曲县的生态移民面临两难选择:本区域(县、乡)搬迁的最大益处是基本不改变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容易被移民接受,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体上的生态和人口压力;跨区域搬迁需要改变移民(特别是藏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易被移民接受,从而影响移民效果(如兰州新区移民点案例),但这种方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和人口压力乃至贫困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