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立制度政策保障机制:确保长效发展

建立制度政策保障机制:确保长效发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回复“省管县”财政体制,才能减少市级财政的截流,有利于缓解县级财政面临的压力。另外,甘肃进一步加大对全省30个民族乡的财政支持力度,专门设立民族乡发展基金,每年每乡各给20万元。但问题在于此类措施能否制度化、长期化,因为对于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多数乡镇来说,确立起造血机制尚需时日,为乡镇财政“输血”短期内不能终止。

建立制度政策保障机制:确保长效发展

从2006年开始,全国已经废除持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农民税负的减轻,就是农民的增收。但农业税的废除,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民已经进入“无税时代”。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时的增值税等并没有扣除。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等生产过程中缴纳的增值税,每年估计在4000亿~5000亿元之间,相当于每个农业人口(共约9亿)平均缴纳税款400~500元,如果中国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返回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时所付的增值税,并给农民其他补贴,农民收入可以向上跨一个大台阶,在这方面中国还没有相应的政策保障支持。

取消农业税后,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解决的仅仅是“吃饭”问题。尽管包括公安工商税务、卫生、国土等驻乡、镇机构工作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发放已经转移给了县级财政,但要维持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若不增加转移支付额度,恐难以长久维系。因为,我国县级财政多半也因受到市级财政“盘剥”而出现赤字。2002年,我国的2030(含市辖区为2860个)个县域单位中,共有赤字县706个(不含隐性赤字县)、财政补贴县914个,两者合计1620个。除非找到解决县级财政赤字的途径,否则县级政府很可能再次把负担转回给乡级政府,使这几年的改革功亏一篑。1983年开始的大规模“地市合并、撤地设市”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省管县”财政体制。但目前除浙江外,都是市管县体制。只有回复“省管县”财政体制,才能减少市级财政的截流,有利于缓解县级财政面临的压力。(www.daowen.com)

甘肃为解决乡镇经费困难,从2005年起,省财政每年给每个乡镇10万元的定额补助,从2006年起,在此基础上每年再给每个乡镇补助接待经费3万元。每年13万元的补贴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乡镇财政捉襟见肘的问题,但它对预防乡镇政府以各种借口增加农民负担却有积极作用。另外,甘肃进一步加大对全省30个民族乡的财政支持力度,专门设立民族乡发展基金,每年每乡各给20万元。这些措施既是乡镇政府的福音,也是农民的福音。但问题在于此类措施能否制度化、长期化,因为对于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多数乡镇来说,确立起造血机制尚需时日,为乡镇财政“输血”短期内不能终止。否则,农民负担反弹、制约农民增收就在所难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