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性化调整 带动产业升级

个性化调整 带动产业升级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所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西部不能脱离自己的特点。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忽视农业的作用,学界所指的“哑铃状”产业结构可能更加符合西部现实,更能体现西部区域分工特点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之方向。目前学界提出的“生态功能区”理论,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指导作用。

个性化调整 带动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劣或高低没有绝对统一标准,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看其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若脱离当地实际空谈产业结构高低或优劣,对当地经济发展将贻害无穷。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所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西部不能脱离自己的特点。以甘肃为例,2002年至2006年这五年间,2005年是其粮食总产量最高的一年,该年度甘肃全省粮食总产量是836.89万吨,按照当年全省人口2594.36万人计算,人均粮食只有322.58公斤;2006年甘肃粮食总产量只有808.05万吨,下降3.45%,按照当年全省常住人口2606.25万人计算,人均粮食只有310.04公斤,比全国平均数量(370.84公斤)低60.8公斤。若去除加工业对粮食的消耗,粮食尚未实现自给——粮食自给率低是西部普遍现象。

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忽视农业的作用,学界所指的“哑铃状”产业结构可能更加符合西部现实,更能体现西部区域分工特点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之方向。目前学界提出的“生态功能区”理论,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指导作用。从保护西部生态观念出发,西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粮食产量,其次才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因此,在种植结构上,应以高产、高质品种为主。西部农村经济结构只有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才能够向二、三产业倾斜。这种倾斜主要体现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既是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切入点,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临近城镇比较发达的少数农村来说,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就要把扶持龙头企业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扶持农字号龙头企业,打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但对偏远、零散、落后的农村或牧区来说,只要不实现人口有效集中,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总之,在西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或人为加大第二产业比重绝非上策,国家应该借助“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将东部受惠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补偿资金(这种资金绝非东部对西部的恩惠,而是资源和环境受益者的必要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划拨到西部,作为西部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长期资金支撑,这既是西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可行之路,也是全国区域分工与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