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水平低下。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38.44亿元,甘肃省超过这个水平的县域只有1个、20~38亿元的有3个、10~20亿元的有24个、5~10亿元的有19个、5亿元以下的有22个,县域经济的总体规模还非常小[7]。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省69个县域经济单位的GDP总量仅为788.47亿元,与江苏省一个县级市江阴市的GDP(787.97亿元)相当,但江阴市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8.38亿元,是甘肃全省69个县域经济单位的2.4倍。
2.人均生产总值低。2005年全国县域人均GDP达到8150元,但甘肃省县域经济人均GDP仅达到492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5%。但由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本身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使相当数量(29个县人均GDP在全省平均线以下)的县根本达不到60.5%这一平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上述的平均水平,还不能正确反映甘肃各个县的实际水平。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甘肃各县(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逐年拉大,并且,这种趋势没有丝毫缩小的迹象。所以,如何全面地、均衡地发展甘肃县域经济,是目前甘肃面临的严峻课题。
3.甘肃县域经济竞争力低下。衡量一个县的经济竞争能力高低,除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制定并已实施的评价指标外,迄今尚无被广泛认可的指标。从2001年开始的每年一度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结果,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来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指标。甘肃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的位置呈如下变化:第一到第五届甘肃在全国排名第29位(倒数第三位,排青海和西藏前);第六届排名下降到第30位(倒数第二位);第七届未再排名。笔者认为,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或用另一个标准(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来衡量,竞争力强的省市可能是以牺牲环境等为代价的,但在更加科学系统的标准未出台之前,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以前的评价结果。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甘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低是毫无疑问的事实。(www.daowen.com)
甘肃在西部的竞争地位从历届西部百强县入选县(市)数量即可见一斑。在西部12个省市区的897个县域经济单位中[8],第一届甘肃有4个、第二届甘肃下降到3个、第三届开始到第七届,甘肃都只有玉门市1个入选。数据显示,甘肃不仅入选的县域经济单位数量少,而且档次也低,除第一届中的武威排名比较靠前外,其余都在57位以后。这说明,甘肃县域经济单位竞争力在西部也倒数第一(西藏除外)。
选择另外的角度来分析,也能得出同样结论。从甘肃县域经济单位的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乡村从业人员有611.89万人,占全部乡村从业人员的73.18%,县域人口中绝大多数还是以农业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甘肃省的县域经济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从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来考察,“2004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工业化率为28.36%,城镇化率为11.38%,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16.98个百分点”;另外,甘肃县域经济单位的“特色经济不明显,没有形成区域增长极”,既没有形成区域强县,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应有的辐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