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的观念创新是西部开发的关键成功因素

西部地区的观念创新是西部开发的关键成功因素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换脑”即观念更新,是观念创新的前提。在观念创新中,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观念创新尤为重要,它是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实际上,损坏地区形象的事情,在西部地区并不鲜见。

西部地区的观念创新是西部开发的关键成功因素

历史的、地理的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造成了西部地区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落后,正是这种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反过来又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科技创新教育要创新,制度也要创新,所有这些都必须依赖于观念创新,这是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如果仍以僵化的、按部就班的传统思维方式去设计和进行西部开发,那么,如前所述的各种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西部开发更就没有希望。

观念创新必须轻装上阵,必先更新观念,满脑子装的都是陈旧的东西,就不可能不落窠臼。观念更新的第一步是“换脑”,换言之,就是要将大脑的某些部分进行“格式化”,这种比喻尽管有些欠妥,但却能说明问题,就是先要将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彻底剔除,然后再用一些新的“东西”——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去填充大脑的空间。毫无疑问,“换脑”即观念更新,是观念创新的前提。

在观念创新中,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观念创新尤为重要,它是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这是因为,各级地方政府在西部开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而它们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保守和官僚主义等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地方发展甚至整个西部开发的最大的不利因素。众所周知,各级地方政府要发挥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作用,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说,保守观念和官僚主义都与“小生产者的分散性和散漫性,他们的贫困、不开化,交通的闭塞,文盲现象的存在,工农间的缺乏流转,缺乏联系和协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的“分散性”“散漫性”“贫困”“不开化”以及“交通闭塞”“文盲存在”“缺乏联系和协作”等等,是官僚主义产生的一个根源[2]

保守观念的主要表现有:第一,对市场经济缺乏正确的和足够的认识。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只承认一定范围内的商品交换,而不承认商品经济。改革开放之后,直到1984年10月,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不断深入,我国才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断。正如承认商品交换不等于承认商品经济一样,承认商品经济也不等于承认市场经济。此时,市场经济“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仍然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行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时,才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作出了一个清楚的回答。1994年10月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迄今为止,我国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都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广袤的西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尚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例分布。

第二,官本位,轻工商。中国从西汉开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重本抑末”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封建势力的挤压下,中国社会的工商业和商品经济一直未能获得充分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前,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十分低下。目前,在整个西部,这种情况仍很严重。百姓有了问题宁愿找“市长”不会找“市场”;政府的许多公务员,更是以高官自居,发号施令往往比提供服务来得更加容易、更加直接、更加习惯,而将纳税人视为衣食父母更无异于天方夜谭。地方政府对于所辖的各类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国独资等企业,“管理”的欲望浓厚,“公仆”的服务意识淡薄,面对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很少主动到“市场”上寻找答案。在西部,封建的和落后的观念仍有深厚的社会土壤。(www.daowen.com)

第三,墨守成规、但求无过仍是西部地方政府诸多公务员的处世哲学,在许多情况下,也是政府部门衡量干部的一个标准。儒家文化是形成墨守成规、四平八稳、切勿出头、但求无过这一处世哲学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这种处世哲学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面对问题找文件,只知道机械地理解(有时甚至是曲解)或执行文件,如果文件上没有或规定不详,那就只有等待,决不会越过雷池半步。有人或说,东部和西部人最大的差距在于:前者认为,只要文件里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事情都能做;后者则认为,只有文件里规定能做的事情才敢做、才能做。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就整体而言,东部人思想解放,属于开放式思维,“负面清单”意识浓厚;西部人观念保守,是封闭式思维,“正面清单”意识根深蒂固。西部开发与改革开放一样,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绝大多数事情是人们从未遇到的,凡事都要等“文件”去规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如果西部人没有一个解放的思想和开放的思维方式,没有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西部开发就难以想象。

第四,缺乏品牌意识,无视形象包装。品牌和包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拥有的无形资产,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人,对品牌和包装的功能缺乏应有的认识。仅就科技力量或工业基础而言,西部有些省区并不落后。然而,西部虽然拥有众多的大中企业和军工企业(虽已转民用,但实力犹在),但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能叫得响的品牌却如凤毛麟角。东部有些企业和产品,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无法与西部的大企业相比,但品牌的知名度很高,“娃哈哈”就是实例之一。更耐人寻味的是,西部诸如“长风”电器这些经营多年、产品质量优秀、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竟也改用他人商标,这与地方政府及企业领导品牌意识的缺乏或不强不无关系。一个地区名牌商标的多寡,既能反映其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更能说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高低。包装与形象紧密相关。小到一个人、一件商品,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既然要引起他人的注意、激发起他人的兴趣,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包装和形象。应该说,西部开发的过程,就是西部地区对外宣传、对外营销、对外开放的过程。如果忽略形象和包装,吸引外资或外商就会大打折扣。实际上,损坏地区形象的事情,在西部地区并不鲜见。如果仅仅是自然环境欠佳、缺乏吸引力倒不可怕,如果是社会软环境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令人生畏,问题就严重了。

第五,知识廉价,信息无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因素,不管是有形的因素还是无形的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满足还是间接的满足,都是商品。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的范畴十分狭窄,许多东西都被划在商品之外。既然知识、信息不是商品,廉价或无价也就在情理之中。西部地区商品意识淡薄,对知识和信息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对知识的尊重和信息的重视一般只停留在口头上。可以说,旧的观念一天不改变,这种现象一天就不会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