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在诸多因素的合力推动下,信息化建设将进入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理论、模式及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筹划。因此,面对“新常态”,未来的信息化应用不能再沿用原有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突破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未来几年,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将发生以下六个方面的变化。
1.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从内部向外部转化
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更多的是关注内部,例如,在很多生产制造企业中,PDM+ERP+MES是信息化的核心,实现从设计到计划再到生产的集中管控是信息化的主要工作。在未来,企业的经营要向互联网扩展,要逐步将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外部的商务活动与互联网直接连接起来,要去除价值链中的中间环节,直接与消费者、与合作伙伴连接,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的生态圈,以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要支持这一战略的落地,信息化建设要从更多地关注内部向关注外部转化,通过外部需求倒逼内部系统的升级。首先在客户端要满足O2O、电子商务和C2B的需求,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营销、客服、设计和生产计划等系统的改造;其次在供应端要满足B2B的需求,构建功能强大的平台,支撑生态圈的高效运作。在这样的形势下,PDM+ERP+MES将不再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且它们也需要进行改造,从支撑大批量生产向个性化生产转换。
2.信息化建设重点从应用向数据逐步转化
信息化2.0阶段,大家往往更关心如何通过信息系统固化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的电子化处理,而对数据不甚了之。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价值,企业系统都是以流程为中心,大家关注的是产品功能;第二,工具和技术不足,缺乏有效处理多种类型、不同格式数据的能力;第三,需求不足,信息化主要还是满足业务操作和中层管理的需求,真正数据分析挖掘的需求和动力不足。
随着基本信息系统建设的完毕,未来信息化的重心必然会随之变化,将逐步从IT(信息技术)向DT(数据技术)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化,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是如何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向更高层面进化。
3.信息系统从追求大一统向平台+组件化转变(www.daowen.com)
企业要快速发展,业务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业务调整带来信息化大量地变更,而且响应不及时,势必会影响到企业业务的发展,设计出智能的、柔性的信息化技术架构,才能快速地适应业务变化,及时地为业务提供信息化的相关支撑。信息化2.0阶段的一大特点是以套装软件为主,企业去被动地适应软件的要求,而且非常困难、成本高昂。随着业务的快速变革,僵化的软件不但没有成为业务发展的支撑,反倒制约了业务的变化。SOA思想诞生后,意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但由于成本高昂,效果并不理想。未来的互联网转型要求信息系统必须随业务快速变革,这就要求系统从原来的大一统向平台+组件化转变,从业务入手,进行业务和技术的分层和解耦,以动态支持业务变革。
4.IT基础架构向云端转型
近几年,云计算基础资源加紧布局,核心技术逐步完善,服务租赁的意识日趋深入人心,这些都为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几年,随着PaaS层和SaaS层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会将系统部署到云端,混合云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IT基础设施的常态,如何处理好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关系,维护好“两朵云”之间的关系,是考验IT建设和运维的一道难题。
5.IT系统从PC端向移动端转化
对比“云大物移智”几大IT新技术,移动应用或许是最容易走进传统企业的,移动应用对传统的IT架构并没有带来巨大的冲击,其成本也相对较小,而对终端用户的价值却是最大的。因此,移动信息化在传统企业将会快速推进,甚至有专家预测,到2017年,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将移动化,这一预测是否能实现尚不得而知,但信息系统的移动化迁移确实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并成为未来几年信息化的一项核心工作。
业务向互联网转型后,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试错来降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这也要求信息系统开发从传统的瀑布式向敏捷化开发转化。瀑布模型式是最典型的预见性方法,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与测试的步骤顺序进行。步骤成果作为衡量进度的方法,例如需求规格、设计文档、测试计划和代码审阅等。瀑布式的主要问题是它的严格分级导致的自由度降低,项目早期即做出承诺导致对后期需求的变化难以调整,代价高昂。瀑布式方法在需求不明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行的。敏捷开发是针对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开发模式,目标是提高开发效率和响应能力。敏捷开发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相对较小的功能,强调的是能尽早将尽量小的可用功能交付使用,并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增强,以应对业务的快速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