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稀缺和耕地红线制度双重制约,用地供应对于需求趋于紧张。棕地再开发利用走向舞台,紧密契合城市规划,有效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缓解土地财政可持续问题。
“棕地”一词最早在美国1980年颁布的《环境应对赔偿与责任综合法》中被界定,即受到现实或潜在污染的用地。伴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需求,越来越多的城中厂或迁入产业园区,或异地安家,置换出不少棕色地域,棕地的再开发空间很大。城镇化进程让原本处于偏远地带工业厂区渐渐处于城市中心地带,搬迁后的区域从地势、交通、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政府对其再开发有助于改善区域环境,促进绿色经济,提高公众服务,焕发老城活力等诸多益处,利用价值高。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注重前期调查监测,全面掌握土地现状。开展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调查监测是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是制定修复方案、实施修复工程及验收的重要前提。不能因为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经济、时间、技术层面影响而使调查监测工作不充分,盲目进行后续修复开发环节,非但不能治理和消除污染,还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进而带来经济损失和信用危机。调查监测工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具有专业资质和项目经验的调查评估单位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诊断,摸清污染场地污染程度与范围,然后开出良方,效果定会立竿见影。
第二,合理规划用途,精准修复,实现生态、经济共赢。基于土地风险管理和用途规划的修复目标值的确定,有利于精准修复,可以大幅降低土壤污染修复成本。从污染场地所在区域分析,注重与周边用地联系与和谐,以求联动发展,增加社会价值;通过对上位规划精准解读,依据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地块的功能定位及主导功能,赋予土地更多附加功能,增加经济效益;从文化教育,传统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场地内具有保留价值的工业厂房建筑、生产设备等对延续棕地历史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的,可以改造为博物馆、展览馆和工作室等,增加文化活力。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开发先后时序关系,并根据场地污染现状的不同污染物和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修复策略。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块,可以采取风险管控方式,确定为公共绿地,打造优质景观;对于污染较轻地块,可以采取修复治理,产业置换为居住和商业用地,实现生态、经济共赢。 (www.daowen.com)
第三,借鉴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探索适宜开发模式。武汉金口垃圾填埋场位于汉口西北郊金口张公堤外侧,用地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由于当初建设标准较低,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其已于2005年关闭,退役时的垃圾堆体达500多万立方米。武汉市政府把修复好后的金口垃圾填埋场原址作为园博会会址构想,成功获得2015第10届中国园博会的举办权。历经3年多的垃圾处理、生态修复和园林景观建设后,金口垃圾填埋场摇身一变成为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园博园,后续将作为城市公园永久保留,主体建筑将变成城市婚礼中心、室内主题乐园、五星级酒店、园林会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获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
第四,完善商业模式,PPP有望大放异彩。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行的PPP模式,有望在棕地开发土壤修复行业兴起。这种商业模式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同时政府资金参与其中,监管到位,避免了土地的后续开发风险,预计会成为未来土壤修复主流发展模式。岳塘模式是国内棕地修复开发PPP模式的先锋。2014年湖南湘潭岳塘区政府与土壤修复企业合资组建湘潭竹埠港生态治理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双方合作协议,技术与资金完美融合。开展以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将这片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区将整体开发为生态新城,包括滨江公园景观带,环保时尚创意中心,滨江商业金融区,长株潭国际会展中心等,参与各方将从治理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得回报。这种以土壤修复+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岳塘模式,正是大型棕地开发典范,调动技术型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积极性,解决土壤污染治理投入大却几乎没有产出的问题。
未来一段时间,土地财政依旧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供需矛盾,棕地开发悄然兴起,有效缓解此难题。棕地成功开发再利用涉及诸多关键因素,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及相关方应该注重前期调查评估,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借鉴成功项目实践,完善未来商业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棕地开发定将会为新形势下土地财政发挥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