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城市最优规模之前,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本章将建立的最优城市规模模型主要涉及生产结构、空间结构和劳动力流动3个方面,他们构成了影响城市最优规模的三大要素。
(1)生产结构
传统城市规模在涉及生产结构时,一般使用完全竞争的假设,因而对生产者而言,规模报酬递增是完全外生的,这与显示相差甚远。城市经济的本质是空间集聚经济。没有规模收益递增或集聚经济,各经济要素就没有必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城市也就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所以反应各种生产要素与最大产出之间关系的城市总生产函数的特性,不再是标准生产函数所谓的边际报酬递减,而是边际报酬递增。很多机制可以用来解释城市边际报酬递增的形成。为此,学者们构建了各种各样的集聚经济模型,主要集中在知识外溢、中间投入品、劳动力市场、消费过程中不完全信息等领域。这些模型对集聚经济理论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总体而言,集聚经济模型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章采用被广泛引用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和规范收益递增理论来解释生产者行为,以此为基础探讨城市集聚经济效应。
(2)空间结构 (www.daowen.com)
克鲁格曼(Krugman,1991)将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运用于空间经济学领域,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虽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但该模型仅关注地区间的运输成本,而忽视了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实际上,城市内部的通勤成本、土地市场、城市住宅等对集聚程度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被视为集聚不经济因素。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完全忽视此类因素显然不尽合理。单一中心城市经济理论模型是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诸多理论中利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理论模型,它利用效用函数,结合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住宅、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城市区位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章将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引入单一中心城市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框架之中,前者以生产者对中间投入产品的偏好反映城市经济的积聚力量,后者以通勤成本(或拥挤成本)反映城市经济的分散力量,从而城市规模表现为集聚经济与城市通勤成本(或拥挤成本)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结果。
(3)劳动力的流动
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的流动性假设对决定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假设应该包括商品、要素、服务、技术空间上的流动性程度,它们决定了城市生产函数的区域性差异。总体而言,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假设最为重要。在诸多生产要素之中,土地被认为是非流动性,资本是完全流动性的,因而各地的资本价格相等;而劳动力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因为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流动性的生产要素以某些形式的结合是导致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主要动力,所以劳动力的流动性成为城市最优规模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