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有着很大的相关性,而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张。新型城镇化规模经济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发挥。国际影响和经济危机等影响使出口受到冲击,中国越来越意识到新型城镇化是释放内需的重要方式,提高内需才是寻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因此,在可看得见的将来,新型城镇化是拉动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人均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各种矛盾压力的重要引擎。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是举世瞩目的。2017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8.1亿人,城镇化率为 58.52%。中国用了4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年才能实现的进程,这无论从三亿多人口城乡转移的数量来看,还是年均超过1%的城镇化增长速度来看都是可以证明的。综合欧美及日本当前的城镇化率水平,我国新型城镇化未来还有 10~20 个百分点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最重要的特征是政府为主导作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决策制定对新型城镇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为了积极的拉动城镇化建设进程而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在一个政府主导经济活动的经济体中,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和扩大地方建设规模来改善,营造一个要素禀赋协同发挥积极作用的优良城市环境,并通过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开发运作,形成了地方财政收入、投资和产业结构演变等环环相扣的城镇化作用路径,政府通过自主决策下的财政行为和行政引导,将大量资源配置到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拓展的公共建设和市政支出上,促进了城市的经济集聚和市场培育,力争带来城市产出增长下的GDP和税收增长,同时提升对资本和人口的吸引力,并希望以此有效带动城市整体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及产生的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中重要的财政基础,甚至很多学者将地方政府行为的形象归纳为“城市经营”和“土地经营”。
土地财政是在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的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掌握着主要人事任免权,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高度集权,而且将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衡量指标,这也使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具备了充分的政治激励动机。 (www.daowen.com)
地方政府实现对于本辖区的土地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基础条件是中国的城市土地制度,而地方政府主导城市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是中国的财政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了以上的基础保障地方政府通过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获得以出让金为主的土地出让收益,不仅给地方财政平添了庞大可支配财力,缓解了不对称财权事权结构对地方发展的约束程度,也给地方官员群体增加了获取更好政治前程的砝码。
伴随城镇化进程兴起的土地财政也带来了各种社会责难,如指责土地财政兴旺的同时也引发了耕地大面积流失、非法圈占地、引发房价疯涨、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增加等。但总的来说,土地财政是衔接起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城镇公共品繁荣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分析测算土地财政的未来走势,如何为困境中的中国土地财政寻求出路,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面对新型城镇化需求、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等需求种类,长期大量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也是长期且大量的,对城镇房地产市场起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期来看,只要城镇化的进程没有停止,土地财政兴旺将会是长期现象。即使城镇化程度稳定下来,土地财政也会因为大量居民对住房的改善性需求的提出,而使得土地财政因此持续性繁荣。基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财政依然是常态化,而土地财政的制度化应尽早提上日程,土地财政未来走势分析正是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书以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为研究背景,通过最优城市规模理论得到最优土地财政规模,分析测度土地财政的未来走势,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