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发展援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迅速发展,总的来看,主要经历以下四个不同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
在国际发展援助的初始阶段,美国于1947年7月开始启动“马歇尔计划”,以此来援助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该计划共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另外,苏联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实施了各种援助计划。
(二)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批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发展中国家,接受援助的国家不再局限于初始阶段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变。国际发展援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阶段国际援助的目的主要是争夺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与此同时,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的多边国际机构也开始参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主要提供资金和技术。(www.daowen.com)
(三)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受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暂停了对外援助。根据联合国的国际发展战略,1971年至1980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应占其GDP的0.7%,但其实际执行的结果都低于这个指标。同时期,随着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入中东地区及其他石油国家,石油输出国逐渐成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力量,开拓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援助的新态势。
(四)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增长进入较为缓慢的阶段,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调整中遇到困难,石油生产国受油价下跌的冲击很大,因而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减了对外援助,出现了“援助疲软”。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发展援助朝多极化的新格局演变,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地位有所下降,而日本、加拿大、丹麦、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影响力上升。2000年后,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标志,国际社会不断加大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