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演变

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素禀赋理论以多种生产要素代替了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采用的都是单个要素,即劳动要素分析法,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以及里昂惕夫之谜采用的是资本和劳动双要素分析法。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密集性特征的变换。生产要素分析在广度方面的新发展表现为新要素观点的提出。

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演变

(一)绝对成本理论中的要素分析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在商品生产的劳动成本上存在差异,导致各国在商品生产效率上存在优劣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和相互商品交换,各国皆可获得“绝对利益”。但是,绝对成本理论无法解释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家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但仍然可以参加国际贸易,无法说明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皆具有优势或劣势的国家是否仍有必要参与国际贸易与获得利益。

(二)比较成本理论中的要素分析

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皆具备优势或皆处于劣势,也可通过国际生产专业化以及商品交换而获取所谓“比较利益”。比较成本理论将决定商品优劣势的基本原因归结为各国在劳动成本方面存在的差异。

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采用的都是单个要素,亦即劳动要素分析法。古典经济学家坚持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劳动成本来说明贸易的流向和利益。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析劳动成本差异时,都把各国自然资源的差异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亦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赫—俄”理论),认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要素禀赋理论以多种生产要素代替了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该理论同样假定生产要素无法跨国流动,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对其生产的影响以及贸易对不同要素所有者利益的影响,指出自由贸易必然导致不同国家的同种要素价格趋于一致,即要素价格的均等化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要素禀赋理论也受到了里昂惕夫之谜的挑战。

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实证研究“赫—俄”理论时观察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理论的预测背道而驰。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带动了其他经济学者对国际贸易新现象的分析,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采用的都是单个要素,即劳动要素分析法,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以及里昂惕夫之谜采用的是资本和劳动双要素分析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要素分析在深度方面的新发展表现在:(1)生产要素的非同一性异质性)。(2)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动性。(3)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密集性特征的变换。(4)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密集特征的转移。(www.daowen.com)

生产要素分析在广度方面的新发展表现为新要素观点的提出。新要素观点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商品比较优势时,除了以往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以外,还有其他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理论赋予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先的局限,提出了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规模经济等可以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要素分析的特征表现在:(1)对生产要素的分析总是伴随着对贸易的分析。这说明我们在研究国际经济合作时不可能完全离开对国际贸易的研究。(2)生产要素的种类由少到多,非自然的、非物质的生产要素逐步增加。(3)生产要素分析趋向动态化,越来越反映现代化大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构成状况。

专栏1-7

新贸易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新新贸易理论是指关于异质企业模型(Heterogeneity of New Trade Theory)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的理论,它将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从传统贸易的理论研究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研究同一产业内部有差异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做的选择。

新贸易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针对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结果——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以及公司内贸易进行了解释。新贸易理论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分析框架,并指出产业内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相互作用。产品内贸易理论对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产品内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对产品内贸易形成的机制与利益分配进行了分析。

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层面研究了决定要素跨国流动的原因及其结果本身,即公司内贸易。新新贸易理论关注的是企业异质性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是新新贸易理论的两个分支。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解释了为何同一产业内并非所有企业都选择进入国际市场,该理论在分析中增加了对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假设,并认为生产率更高的企业将会进入国际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将只能服务于本土市场,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能够带来贸易利益。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入手,将国际贸易理论与企业理论结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下,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对企业边界、内包以及外包战略选择的影响。

(资料来源:孔欣,宋桂琴.国际贸易理论新进展——新新贸易理论述评.税务与经济,2011(5):16-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