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有效防范土地财政收入风险

有效防范土地财政收入风险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财政收入风险形成的主要诱因在于可供应的城市建设用地的稀缺性和土地市场旺盛需求的不可持续性。鉴于此,在目前土地财政模式下,提出以下化解风险建议。抑制“央企地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监督以及惩处机制,更重要的是还要配合信贷制裁。

有效防范土地财政收入风险

土地财政收入风险形成的主要诱因在于可供应的城市建设用地的稀缺性和土地市场旺盛需求的不可持续性。鉴于此,在目前土地财政模式下,提出以下化解风险建议。

1.加强土地行政管理监督,控制建设用地供应节奏

从短期来看,控制建设用地供应节奏是当前降低土地财政收入风险最为紧迫和现实的政策路径选择。通过减缓城市建设用地供应速度,从而降低土地财政模式中公共资源的不确定性。第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过程,加强用地指标的控制性。一方面加强对一定时期内和年度内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数量的指标控制,引导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优化,另一方面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用地存量潜力的挖掘,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指标数量,以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二,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监管制度化建设,加大对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以保障土地规划和年度计划指标的落实和控制。第三,注重土地监管手段的更新,积极促进信息管理系统等新技术新手段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实现对区域土地资源变化的快速动态监测,提高监督效率。

2.建立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性宏观调控,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

“亡羊补牢”型的宏观调控容易引发土地市场短期波动,反而会加大土地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但具有前瞻性的持续的宏观调控则是控制土地市场价格波动、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的最终有效途径。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最直接的手段是对商品房的价格实施调控,为此要区别价格上涨的动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调控。

(1)持续控制一线城市房价,防止过快上涨(www.daowen.com)

确定地讲,全国范围内商品房价格总体上是不断上涨的,而一线城市房价更是出现了快速的上涨。房价出现过快上涨,即房价上涨的幅度显著超出工资水平、一般物价水平,泡沫开始形成。因此,对这部分城市的房价,地方政府应当以各种手段进行调节,把过快上涨的势头抑制住,维护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首先,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准确预测未来房地产市场上商品房的销售状况,以土地供给结构的调节为主,同时平稳有序地展开新增土地的出让交易活动,并明确规定开发商的建筑工程进度与质量标准,防止开发商变相囤积土地。其次,要用好信贷手段。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适当提高借贷门槛,限制信誉差、偿付能力不足的开发商取得贷款;也可以缩短贷款的偿付时限,促使开发商尽快销售竣工楼盘,消除其捂盘惜售、待价而沽的动机。第三,地方政府应当自觉承担起房地产市场信息采集与披露的责任,客观、公正报道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2)用好信贷手段,抑制投机性需求

房价的过快上涨,与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投机性需求密不可分。而信贷控制仍然是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最主要方式。2010年4月17日,中央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坚决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打击房地产市场中的各种投机行为。《通知》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通过家庭拥有住房的数量和面积,区分消费型需求、混合型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并针对性地规定首付比例与贷款利率,从而对投机性需求可以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3)限制其他行业国有资本涉足房地产领域

2009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与央企、国企涉足房地产业并成为“圈地运动”主角密切关联。当时,有逾七成央企涉足房地产业,“央企地王”现象愈演愈烈[76]。央企、国企以其身份的优越性易于获得大量信贷资金,然后通过各种曲线手段,把资金转移到下属子公司,再通过子公司来购置土地。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央企、国企所获得的土地无疑具备更为强烈的投机性质和天生的不稳定性。而“央企地王”现象强化了购房者的追涨心理[77]。为此,早在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就要求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央企外,其余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央企,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工程后要退出房地产市场。然而,时至今日,不仅央企继续在疯狂发起“地王大战”,而且那些属于清退行列的央企也并没有完全退出地产市场[78]。由此可见,要从房地产市场清退央企和国企,远非一纸“要求”所能完成。抑制“央企地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监督以及惩处机制,更重要的是还要配合信贷制裁。此外,也需要限制其变相向房地产市场注资,以及控制为数众多的非国资委管理的部属企业和各地方的国企在房地产领域的投机炒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