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财政机构。明、清财政官制,后先相承,大抵类似。其中央财政机关为户部,下设清吏司十余,分司其事。户部组织置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司置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户部尚书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侍郎贰之。稽版籍岁会赋役实征之,数以下所司。十年攒黄册差其户上下畸零之等,以周知其登耗。凡田土之侵占、投献、诡寄、影射有禁,人户之隐瞒、逃亡,皆综核而纠正之。以垦荒业贫民,以占籍附流民,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图帐抑兼并之民,以树艺课农民,以刍地给马牧,以召佃尽地利,以销豁清赔累,以给除差优复,以权量和市籴,以时估平物价,以积贮之政恤民困,以山泽、陂池、关市、坑治之政佐邦国,赡军输,以支兑、改兑之规利漕运,以蠲减、振货均籴,捕蝗之令悯灾荒,以输转、屯种、籴买、召纳之法实边储(《明史·职官志》)。清之户部设满、汉尚书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其下设山东、山西等十四清吏司。财政以省区分,各辖所管,而又以事之分类,分寄各省。户部所属之十四清吏司:江南清吏司,掌核江南三布政司之钱粮,及江宁、苏州织造之奏销;浙江清吏司,掌核浙江布政司之钱粮;江西清吏司,掌核江西布政司之钱粮;福建清吏司,掌核直隶、福建两布政司之钱粮,与天津之海税,凡直隶之杂款札放与部署皆核焉;湖广清吏司,掌核湖北、湖南两布政司之钱粮与其厂课;山东清吏司,掌核山东布政司及东三省之钱粮;山西清吏司,掌核山西布政司之钱粮;河南清吏司,掌核河南布政司之钱粮;陕西清吏司,掌核陕、甘两布政司及粮储道之钱粮与新疆之经费;四川清吏司,掌四川布政司之钱粮与其关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清吏司,皆各掌核其布政司之钱粮及其厂税,或其储粮道之钱粮。此外,如江南司兼管平余,浙江司兼管民谷,湖广司兼管耗羡,山东司兼管盐课,陕西司兼管茶法,广东司兼管户差,广西司兼管矿政,云南司兼管漕政,贵州司兼管税等(《清会典》)。各司之外,更有北档房,为总摄诸司之机关,另有宝泉局、三库、仓场衙门等,直隶户部。
二、中央与地方财政。户部总理全国财政,各省则有藩司,总理一省财政。藩司之下,设有粮道,司贮漕粮、盐道,司盐课、关道,司关税等。惟中央与地方之关系,以皇帝一人为之枢纽,即户部不直接管理各地方财政机关,一切有关政令,俱由皇帝发布;而各省大吏,亦止对君主直接负责。在原则上,中央与地方财政不采划分主义,一切财权悉属中央,税额之规定与增加及其支配之权,俱属中央,但税收俱由地方经理。地方入款一部解交中央,另一部则经中央承认留省支用。但清初以来,各部院动用钱粮俱系各衙门自行奏销,往住无从稽考。雍正初年,设立会考府以司审核,盖各省奏销积弊甚大,户部需索贿规,谓之部费,视部费之有无为准驳之标准。会考府成立后,处理各部院奏销钱粮事共五百五十件,其中驳回者九十六件,成绩颇著,惟以权势未便,未几乃将会考府停止。洪杨事起,中央大权渐旁落,疆吏专政,户部与地方关系愈形疏远,外省积习皆有外销清项,自筹自用,向不报部(光绪三十四年一月二十八日朱批度支部折)。其尤甚者,各部经费各部自筹度支,部臣罔知其数。至于州县进款出款,本省督抚亦难详稽。无异数千小国,各自为计(《东华续录·卷二一六·赵炳麟疏》)。于此足见清末财权分歧之一斑。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为整饬财政计,改组财政官制,改户部为度支部,旧制以省分司者改为以事分司(如管榷司、通阜司、田赋司、粮饷司等)。同时,更颁布清理财政章程,调查各省岁出入总数。十一月二十八日,度支部奏陈清理财政办法六条:①外债之借入,宜归度支部经理;②在京各衙门所筹款项,宜统归度支部管理;③各省官银号,宜由度支部随为稽核;④各省关涉财政事宜,随时咨部,以便考核;⑤直省官制未改以前,各省藩司由部直接考核;⑥造报逾限,宜实行惩处。是年,设清理财政处于北京,各省设有分处,以资推行新政,进行颇有成绩。同时,更确立预算制度,令各省文武大小衙门局所,自宣统二年起,预算每年出入款项,编造清册,送清理财政局,汇编全省预算报告册,由督抚达部。在京各衙门同时亦按本衙门出入,各编订预算报告册送部。度支部将京外处送到预算报告册,核定奏请施行(《清理财政章程》第五章十四条),每年以一月至十二月底为预算年度。更就清代国库言,清初户部设三库,即银库、缎匹库与颜料库。地方国库采分立制,设库凡九,即将军副都统库、藩库、按察司库、粮道库、驿道河道库、监司盐法道库、关税库、道府直隶州库及苗疆分防库、州县卫所库。上述各库,各自独立,不相统摄。宣统二年,筹备宪政,资政院提议统一国库,议定办法十五条,并以户部银行司国库,但各省库分立如故。且未几,辛亥革命起,遂中止。(www.daowen.com)
三、内务府。清代管理皇室财政者为内务府。内务府设广储、会计两司,专掌皇室一部分之财政。广储司有六库,曰:银库、缎库、皮库、衣库、茶库与瓷库。会计司掌领皇庄田亩诸事。清初,内府经费不敷时,常支取户部库银,以为接济。乾隆时高宗亲为裁定,岁支止六十余万两,后内务储蓄颇多。故道光二十一年,曾以余款补助各省军需、河工、赈济等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