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税课征于现在,公债责偿于将来。清代中叶以来,深受外力干扰,故其公债以外债为始,而内债继之。
一、外债。溯自同治四年与俄订立《伊犁条约》,须付赔款,因向英借款一百四十万镑,是为中国外债之开端。六年,为应付西征军费,左宗棠借英债三百万两。十三年,因日本侵台,借英款二百万两。光绪三年,为办理西北善后事宜,再借英债五百万两。四年,为创设海军,借德款二百五十万两。五年,以创办要政名义,借英债一千六百余万两。十二年,借英款七十余万两,补助广东财政。十三年,郑州河决,借款二百万两;又为加筹海军经费,借德款五百万马克。十四年,完成津沽铁路,举借英债一百万两。上述外债大概于光绪二十年先后偿清。二十年,中日战起,两次向汇丰银行借款一千零九十万两,以应军需。二十一年,中国对日赔款二万万两,年须支付二千余万两,遂广借外债以应之。自本年起,四年内借款达二万七千二百余两。二十四年,英国汇丰银行贷款二百三十万镑,取得京奉铁路管理权;比国贷款一千一百二十万法郎于卢汉路;中英公司贷款一百五十万镑于沪杭甬铁路。同年,政府向汇丰与德华银行借英、德款一千六百万镑,为供偿付对日赔款及政费用,至是日本赔款付清。二十七年,据《辛丑条约》,中国赔偿各国军费海关银四万万五千万两,以海关常关盐税为担保,分三十九年摊还,年息四厘,本息合计应付九万二千二百万两,平均每年须付二千余万两。自是以后,悉索敝赋,以应赔款,而国内经济建设则全恃实业借款以资起业之用。此项实业借款有二十余起。二十八年,与华俄道胜银行订正太铁路,借款四千万法郎。二十九年,与比商订汴洛铁路,借款二千五百万佛郎;二十九年,与英商订沪宁铁路,借款二百九十万镑。三十一年,与英商订道清铁路,借款八十万镑;与英香港政府订立赎回粤汉铁路,借款一百一十万镑。三十二年,与英续订沪宁铁路,借款六十五万镑。三十三年,英、德联合以德华银行名义贷英金五百万镑于津浦铁路,德占百分之六十三,承借津浦北段,英占百分之三十七,承借津浦南段;中英公司贷款一百五十万镑于广九铁路;与日本订结新奉、吉长二路借款条约。三十四年九月,邮传部向汇丰、汇理两银行借英金五百万镑,于是年十一月收回京汉铁路。吉长铁路借日款二百五十万元。宣统元年,平绥路向日商借款日金一千万元。二年,津浦铁路续借德华银行及中英公司,借款四百八十万镑。二年,向大东、大北公司订烟、沪、沽正水线,借款英金二十一万镑;副水线,借款英金四万八千镑。三年,以整顿电报、电话复向两公司借款五十万镑。上举实业借款中不乏为官吏私利而举债者,盖利其回扣耳(如沪杭甬原由商办,汪大燮借此举债,引起争路风潮)。此外,尚有庚子赔款补充镑亏借款(原《辛丑条约》第六款赔款四百五十兆两,得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条约缔结翌年,银价即跌落,各国要求以银两折合金镑付款,镑亏凡一千零四十万两。因向汇丰银行借款一百万镑,以资弥补。此可谓明抢暗劫之尤者矣)。
二、中央内债。甲午战起,军需甚亟,乃向北京银钱商号筹募商款,总数一千一百零二万两。嗣续募一千二百万两。光绪二十四年,户部发行昭信股票,金额五百万两。宣统元年,农工商部奏办富签实业公债,债额一千万两。三年,革命军兴,国库空虚,乃发行爱国公债,定额三千万元。国用浩繁,此戋戋之数,诚所谓杯水车薪,无济时艰!(www.daowen.com)
三、地方外债与内债。在地方财政方面,各省亦有举债之事。首论外债,咸、同间,上海因洪杨战役,华洋合力设防,乃向外商订借防务借款。宣统元年,湖北省政府向英国汇丰银行订借五十万两;三年,续向德华、汇丰、汇理、花旗各银行订借二百万两。二年,上海商业凋敝,市场恐慌,乃向英、德、日、俄、美、法、荷、比八国银行借款三百五十万两,以维市面。同年,江苏省向英、法、德各银行借款三百万两,维持江南市面。次年,上海又续借二百万两。三年,广东、云南二省各向外商借日金六十万元与一百八十万两。在地方内债方面,光绪三十年十二月,袁世凯奏准,试办直隶公债票四百八十万两,是为国内公债事业之开端。宣统元年,湖北发行地方公债二百四十万两。二年,安徽、湖南各发行地方公债一百二十万两。合计金额不足一千万两。总之,本期公债大部耗于赔款,小部用于生产,而运用外债亦多未协机宜,此其失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