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税及其漫长历史

商税及其漫长历史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万历十七年至四十三年,所订船税及货税全属财政收入税之性质。上述正常规定之外,苛征之事,复不一而足。而隆庆以来,凡桥梁、道路、关津,私擅抽税,图利病民,不能禁止。于诸关税中,税率特异者为竹木通过税。但成化七年又复之,改折银两,且重加其税率。户关之款均解户部,工关税款则供工部修造粮船与战船之用。尔后,各国沿利益均沾之例,均享有协定税则之权。由是,中国对外商征收内地通过税之权亦告取消。

商税及其漫长历史

一、明关税。关市之征,明初务简约。其后增置渐多【按:设关凡七,为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淮安、扬州杭州】,行赍居鬻,所过所止各有税。其名物件悉榜于官署,按而征之,惟农具、书籍及其他不鬻于市者勿算。应征而藏匿者,没其半(《明史·食货志》)。所收之税,有本色、折色二种。至于关税税率,大都为三十税一(《大明会典·洪武二十三年令》)。至神宗时,货物进京者,河西务给红单,赴崇文门并纳正、条、船三税。自万历十七年至四十三年,所订船税及货税全属财政收入税之性质。天启五年,户部请复榷水陆冲要,依万历二十七年例,量征什一,允行之。崇祯初,关税银每两增一钱,通八关增五万两。未几复增二钱,惟临清仅半,而崇文门、河西务俱如旧。户部尚书毕自严议增南京宣课司税额一万为三万。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以宣课所收落地税(市税)无几,请税芜湖以当增数。自严遂议税芜湖三万两,而宣课仍增一万两。十三年,以度支日绌,增关税二十万两,而商民益困矣(《大明史·食货志》)。

上述正常规定之外,苛征之事,复不一而足。如河西务大小货船,船户有船料矣,商人又有船银,进店有商税,出店有正税。张家湾发卖货物,河西务有四外正条船,到湾又有商税,百里之内,辖者三官,一货之来,榷者数税(萧彦《商税议》)。而隆庆以来,凡桥梁、道路、关津,私擅抽税,图利病民,不能禁止。后增设各省税使,都邑、关津中使棋布,水陆行数里即树旗建厂,所至纳奸民为爪牙,肆行攘夺。又立土商名目,穷乡僻坞,米盐鸡豚,皆令输税,由是民不聊生,变乱蜂起(《明会要》)。

于诸关税中,税率特异者为竹木通过税。竹木通过税用抽分法。洪武初,凡龙江大胜淹,俱设立抽分竹木局。客商兴贩芦柴、茅草等,三分取一,杉棕毛等,三十分取二,松木杉柴等,十分取二。又永乐十三年令,凡竹木、柴炭、砖瓦等,取一至取十五,各有差(《续通考》)。因扰民太甚,洪武十三年一度罢免。但成化七年又复之,改折银两,且重加其税率。建昌连杉板每副银五两,清江连二杉板,每副抽银三两(《大明会典》)。《春明梦余录》云:工部抽分,其初每岁千两,后增至累万,朘削不已。即指此也。

二、清关税。清自道光以来,关税收入日形重要,渐与地丁盐课争衡,年收入达四百余万两(《石渠余纪·卷三》)。关税分“常关”与“海关”二种,前者设立最早,故又称“旧关”;后者为对外通商所设置,故又称“新关”。中叶以后,复有厘金。

1.常关。清沿明制,凡水陆衢会、舟车辐辏之所,商旅聚集之处,皆设关置吏,以课商税(《大清会典》)。常关分二类:一为工部所设,专征竹木税者曰工关;二为户部所设,征收一般商税者,曰钞关或称户关。其设置于沿边区域,如张家口、杀虎口等处者,曰沿边常关;设置内地如武昌、凤阳等处者,曰内地常关;设于海关附近者,曰海关。

常关,户部或工部直接管理,关设监督一人,依部定比额负责征税。各关征税,俱有规定,如户关所征之货物税,约可分为衣物税、食物税、用物税、杂货税四种,各关均准此四项以定税则。惟左翼、右翼则兼征契税、牲畜税,崇文门、坐粮厅、天津关、杀虎口、武元城、临清、淮安、浒墅、江海、西新、凤阳、赣北、新夔、打箭炉、太平、梧州则兼征牲畜税,张家口、临清关兼征车驼税,西新关兼征船契税、牙税、地租税等,武元城兼征油酒铺房税,太平关兼征盐税、木税,天津、山海、淮安、扬州、江海、浙海、北新、闽海、武昌、粤海关兼征船料税,浒墅关兼征盐税、船料税。惟九江关则专征船料及茶木税。工关专征竹木税,或兼征船税。

康熙五年,刊刻《关税条例》,竖立木榜于直省关口并商贾往来孔道。当时税率较轻,尔后则代有增加,至乾隆时税率增加甚多,且恒有私增口岸、滥设税房之事(如乾隆时,江苏浒墅关历年添设口岸达五十二处之多),而浮收过取,自乾隆时已然。

先是雍正六年,监督关务随赫德修定则例,将火耗并入正项,奏准遵行,但所定则例内各税款,比之顺治十四年钦定则例,每正银一两屡次增加,至轻者二钱,至重者二两有零(乾隆四年,晏斯盛《清厘关务积弊疏》)。时因政府催征严厉之故,致使地方官吏尽力诛求,往往浮收过取,而赢余之数以出。但商增一分之税,即物长一分之价,而民受一分之害,是所谓赢余者,非富商之资本,实穷民之脂膏也(乾隆三年,甘汝来《请除烦苛之榷税疏》)。于此足见乾隆以后关税苛征之一斑。

户关之款均解户部,工关税款则供工部修造粮船与战船之用。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订立,依该约常关被指定为赔款担保品,由是设于海关附近五十里内之各常关,改属海关税务司,而是项税款亦与海关收入同作偿付赔款之用。其五十里外常关仍归关道管理。清宣统三年度,预算所列常关三十有一,收入总计一千零三十七万二千九百七十五两(《大清会典》详记乾隆时各关税收额)。通计户、工各关,正税盈余银四百三十五万二千二百八两有奇。而道光二十一年,实征银四百二十万七千六百十五两。二十五年,实征银五百五十一万一千四百四十五两,而二十九年则为四百七十万四千八百七十四两云(《大清会典》《石渠余纪》)。

2.海关。清初于沿海对外通商区域之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四处设立海关。康熙二十三年,始定福建、广东沿海征税则例。三十八年,又议定江、浙、闽、广四省海关征税则例。乾隆二十三年,为策海防安全起见,采取一种新政策,即将对外贸易集中于粤海关,而将浙海关之进口税提高。粤海关既垄断对外贸易,其内部行政腐败特甚,外商数吁请改善,但积重难返,后遂肇鸦片之战【按:英牛津大学图书馆藏有乾隆二十四年,法商味的哩(Demontigun)、达冥(Damein)、莫其(Michel)《致两广总督要求改善海关禀》,内述粤海关施政腐败情形极详】。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根据《江宁条约》,国定税则改为协定税则,进出口货一律值百抽五。尔后,各国沿利益均沾之例,均享有协定税则之权。咸丰八年,英法联军之役,中国战败,结果订立《天津条约》及《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洋货入口、土货出口,俱征收值百抽二点五子口税后,得自由通行,免除内地厘金及一切杂税等。由是,中国对外商征收内地通过税之权亦告取消。海关税则既受列强严酷限制,所及于中国国民经济及财政方面之影响非常深刻。同样,关于该项税则之修改期限及修改手续,亦受种种无理之束缚。咸丰八年,中英订结《天津条约》,内称此次新定税则并通商各款,日后彼此两国欲再重修,以十年为限;期满须于六个月之前先行知照,酌量更改;若彼此未曾先期声明更改,则税课仍照前章程完纳,复俟十年再行更改,以后均照此式办理,永行勿替(《天津条约》第二十七款)。同治八年时,十年之期已届,中国遣使与英公使商议,议订条约十六款,善后章程十款,改正进出口税则若干项。中英使臣议定之后,讵英政府拒不批准,遂行作罢。自后更未举行修改,该约执行竟达四十余年。至庚子之变,巨额赔款无由筹措,各国乃允许以进口税增至切实,值百抽五,以为应付赔款之需。上述出入口税及子口税之外,尚有洋药厘金、复进口税、机制洋货出厂税及船钞等,均由海关征收。

子、洋药厘金。所谓洋药厘金即指鸦片烟税。鸦片战争失败后,英人强运鸦片入境推销。进口时,依咸丰八年《天津条约》,每百斤征税银三十两,运往内地时,得征洋药厘金,其税率原为二十四两至五十六两不等,每年入口洋药七万箱,税厘合计得三百余万两。光绪十二年四月一日,实行鸦片入口增征厘税,即每鸦片一箱重一百斤,完海关税三十两,并纳厘金八十两(共计一百一十两),每年收入为六百万两(《中国度支考》)。宣统三年,收入达三千六百余万两(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户部奏准设立六省土膏总局,每年征鸦片税达九百余万两)。此际鸦片税收入已占相当重要地位。政府以增加税收为目的,不复顾及病民之严重影响矣。

丑、复进口税。复进口税亦称沿海贸易税。咸丰十一年,《长江通商收税章程》规定,土产货物已经完纳出口正税,由此通商口岸转运至彼通商口岸,再纳复入口税一次,其税率为从价百分之二点五。

寅、机制洋货出厂税。机制洋货出厂税为光绪二十八年中英续定通商条约所规定。该约第八款第九节云:凡洋商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华商在中国各处用机器制成棉纱、棉布,须完出厂税,其数系倍于条约所载之进口正税。惟各该厂所用之棉花,若系外洋运来者,应将已完进口正税及进口加税发还所用者,若系土产棉花须将已征之各税及销场税,全数一并发还。各商自完此出厂税后,所有出口正税、出口加税、复进口半税以及销场税,概行豁免。此项出厂税,需由海关征收,凡别项货物与洋货相同者,若洋商往通商口岸,或华商在各处用机器造成者,皆须按照以上章程办理。按此项规定,实际所收税金甚少,且给予外商所制货品,压迫内地手工制品以合法保障。

卯、船钞。对于往来各通商口岸船舶所征之税,按吨位征收,故称吨税。凡百五十(道光二十一年以前,则以长阔计税)吨以上之船舶,每吨纳税银四钱;百五十吨以下者,每吨税银一钱。此税每纳一度四个月有效,此四个月中,在中国通商口岸均不纳税。惟入港船舶无货物起卸,而于四十八点钟之内出港者,均不征吨税。

综上述海关诸税,历年收入额发展颇速,自同治迄清末四十年间,增三倍强,若与乾隆时之收入相较,则增收达三十余倍。自其增加数字考察,同治十年一一.二一六.一四六两,十一年,一一.六七八.六三六两;光绪十二年,一五.一四四.六七八两,十三年,二〇.五四一.三九九两,十四年,二一.一六七.八九二两,十七年,二三.五一八.〇二一两,二十五年,二六.六六一.四六〇两,二十八年,三〇.〇〇七.〇四四两,二十九年,三〇.五三〇.六八八两,三十年,三一.四九三.一五六两,三十一年,三五.二二八.〇〇四两,三十二年,三六.〇六八.五八五两;宣统三年,三六.一七九.八二五两。

其次,在海关行政方面亦逐渐落于外人之手。《江宁条约》之后,最初中国尚有管理海关之权,后各通商口岸诸外国领事往往借口保护商人,将货物应纳关税由领事代征转交海关。嗣以中国政府之抗议,咸丰元年停止领事代征之制。咸丰四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取上海,清官吏遁走,英、美、法各国领事遂乘机占据上海海关,代征关税。时清廷屡与交涉,不得要领,乃与各国订立组织上海海关之协定,由三国各出一代表组织关税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行政权遂落于外人之手。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第十款更规云:通商各口收税,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其余各国均起效尤,于是中国全部海关沦为国际共管。此时海关税务司由各国领事推荐,总税务亦由外人充任,实际操纵中国海关行政者为英人,彼借口英国贸易超越他国,乃垄断总税务司之地位。如光绪二十四年,《中英新约》即规定云:在中国之英国贸易超过他国之时期内,海关总税务司一职须任英国人充之。是年,英德借款成立时,更规定三十六年间,海关组织不变更(《借款合同》第七款)。后辛丑赔款以关税与盐税作抵,总税务司之权愈益扩张,即五十里之常关亦为其所管辖。总税务司更伸张其势力于海关范围之外,如将沿海灯塔收归海关管理,从事上海黄浦江及天津白河浚浦工程及办理邮政等。辛亥革命时,更将海关税款分存于《辛丑条约》有关系之各国银行,予中国金融以甚大之影响。

东北、西北及西南之特殊关税:咸丰十年,《北京条约》规定满洲边境贸易及库伦、张家口、喀什噶尔三地通商均无税。同治八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改为边境百里以内贸易及蒙古贸易无税,其他地方贸易则依海关税率课税,惟输入天津及张家口货物减税三分之一。日俄战后,满洲各地设置税关,照课征税,惟允许满洲里绥芬河减税三分之一。至光绪二十二年,据《中俄密约》规定,由中东铁道输出及输入商品均减三分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日本援引最惠待遇条文,亦取得中韩贸易减税三分之一待遇。其在新疆方面,关税情形与内地不尽同。据清乾隆朝新定乌什、喀什华番互市抽税税则,凡本番商人在乌什、喀什贸易者,三十分抽一,其缎布、皮张则二十分抽一;本地商人往外番各部贸易者,二十分抽一,其缎布、皮张则为十分抽一。若畜牧货物不及抽分之数,马一匹抽收五十普尔,大牛一条抽收二十五普尔,小牛半之,大羊一牵抽收十二普尔,小羊半之,杂项物件视其物之贵贱,折收腾格、普尔,遇有应贡物品,即以充贡(《中国经营西域史》二八七页)。

自光绪七年与俄订立《伊犁条约》后,中国允许俄国在蒙古各处及各盟贸易,照旧不纳税,并准在伊犁、塔城、喀什噶尔、乌鲁木齐及关外天山南北两路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光绪十二年《中法商约》,许可云南、广西出入口货,按普通税率减五分之一。光绪二十年,中法续议《滇缅条约》,规定入口货税率减十分之三,出口货减十分之四(《法清通商追加条约》第三条),同年《英缅甸通商条约》亦规定由缅入口货减税十分之三,由云南输出货物减税十分之四——此均特惠之例。(www.daowen.com)

三、清之厘金。清中叶后形成财政方面重要收入者厥为厘金。当道光末年,洪杨事起,咸丰三年,太平军席卷江南数省,定都金陵,并进兵以窥江北。清廷发兵数十万,屯驻大江南北,军兴三年后,糜饷已达二千九百余万两。而失地数省,饷源匮竭,当时税收激减,被兵省份既已无可催征,而素称完善之区如江苏、山东、陕西、浙江皆办防堵,地丁所入既难足额,淮南全纲复不可收拾。且芜湖、九江、江宁、凤阳先后被扰,夔关、苏关商贩亦多裹足,关税收入仅存虚名(见咸丰三年六月上谕,咸丰朝《东华录·卷二十四》)。财政既陷于极度困难,乃责成诸疆就地筹饷,以济军需。时雷以讠咸帮办扬州军务,因于里下河设局劝捐。随又从幕客钱江之议创厘捐,于咸丰三年在扬州仙女庙、邵伯、宜陵等镇劝谕米行捐厘助饷。明年奏准,于苏省各府州县仿办,并约定军务告竣即行停止。由是全国普设厘局,数年之内,湖南、江西、湖北、四川、新疆、奉天、吉林、安徽、福建诸省,先后仿办,厘金制度于焉确立。其后关卡遍布,为数日多。如湖北厘局,咸丰末年局卡达四百八十余处,江苏里下河一带设大小卡一百余处。据估计,自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前后十年间,全国厘金平均每年收入约一千万两,总额约一万万两。清军克平大难,军饷所需,大部取给于此。同治四年至七年,每年增五六百万两,光绪二十六年以后又增至一千六百万两以上。可见厘金原属百分抽一厘之临时军事性捐款,后乃一变而为正式税。

厘金之分类,就货物流通状况言,可分厘金为二种,即“活厘”与“板厘”。活厘亦名“行厘”,板厘亦名“坐厘”。前者为通过税课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征之于坐贾。其所定之税率按原则言,以从价为标准,即值百抽一,但事实上因抽厘之货物多为日用品及必需品,其多数价值颇少变迁,为手续便利计,故有一大部分货物改为从量抽厘,仅小部分价值略高物品仍行按价抽厘之法。更从货物种类言,厘金可分四类,即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是。盐厘自成系统,其余三者俱曾混合征收。自光绪十三年起,洋药厘改归海关税,十六年,土药厘更与土药税并成一税,尔后所称厘金即指百货厘。又创办之初,并无产地厘金,自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成立,海关实行征收子口税后,为抵制外人用子口税单运土货出口计,始征出产地厘金。此制多行于产茶区域。自光绪二十九年起,通过税厘,复由多次征收并为一次征收,改称为统税或统捐。

初期厘金自财政目的言,颇著一时之效,但其弊害中于人民亦最酷。当厘局创立后之年余,即已百弊丛出。咸丰四年,王茂荫曾言:大江南北捐局过多,官私错杂,扬州以下沿江各府州县,设有十余局,苛敛行商,假公济私,包送违禁货物,普安、薛家港等局,竟至互图并吞,大肆争斗。咸丰五年,复发现私立局卡之事(见《御史宗稷辰奏疏》)。而咸丰六年,在湖北亦发现私设厘金小局四十七处,吞没公款甚多。咸丰十一年,御史陈廷经更言:各省水陆通衢,以及乡村小径,皆设立奉宪抽厘旗号,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之地抽之,以货易钱之时,计其钱数抽之,以钱换银之时,又计其银数抽之;甚至资本微末之店铺,肩挑步担之生涯,或行人携带盘川,或女眷随身包裹,无不留难搜刮,其弊不可胜言。至其所征税收,一局之中,支应去大半,侵渔去其大半,是不利于民,兼寡助于国也。总之,厘金征税机关设置,既无常规,又无合理之监察与会计制度,且其法定税率自百分之一二,逐渐高至百分之十以上。自是以后,法度愈坏,积弊愈深,终清之世,无由改正,实为一代秕政之尤!

四、契税。元有契本,明承其制,亦有契本之税,买卖田宅头匹者必投契本。至清改称契税,仅对田地房屋交易时征之。清顺治四年,令凡买田地房屋必用契尾,每价格一两输银三分。雍正四年,凡典当田土,必用布政使司契尾。雍正七年,加征一分,作为科场年费。乾隆十二年,更详细规定契尾格式,令布政使司多颁契尾,编列字号,于骑缝处钤盖印信,仍发给各州县,俟民间投税之时,填注业户姓名、契价、契银数目,一存州县备案,一同季册申送布政使司查核。如有不请黏契尾者,经人首报,照漏税之例治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四十五》)。

清代契税年有定额,如康熙十六年增江南、浙江、湖广等省契税,苏、松、常、镇四府,大县四百两,小县二百两;安徽十府州,分别州县大小,自五百两至百两不等;杭、嘉、湖、宁、绍、金、严七府,大县三百两,中县二百两,小县百两;湖北大县百五十两,中县百两,小县五十两,僻小县十两。此外,亦有不定额尽收尽解者。康熙十七年,又增山东等省田房税契。二十年,增浙江省台衢处四府契税。二十一年,增江西省龙、永、泸、工、定五县契税。嘉庆十一年,定直隶省房地税契银三万一千五百二十二两(《大清会典·事例》)。宣统三年,又规卖契收百之九,典契收百分之六。

五、杂税。明之杂税,包括门摊税、船料、市房、车辆、官店塌房等。

1.门摊税,即后代之营业税。凡两京及各处买卖之家,门摊课抄(《大明会典》),其税率裱禙铺月纳三十贯,车院店一千贯,油房、磨房每座逐月连纳门摊钞五百贯,堆卖木植,烧造砖瓦,逐月连纳门摊钞四百贯(《大明会典》)。仁宗洪熙元年,增市肆门摊课钞。宣德四年,以钞法滞塞,于京省商贾辏集地、市镇店肆门摊税课,增旧凡五倍(《明史·食货志》),后复代有增重。

2.船料。明宣德时设。宣德四年,户部尚书郭资请沿两京水道设关收钞。于是设置漷县、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浒墅关、九江、金州、临清、北新诸钞关,量舟大小修广,而差其额,谓之船料,不税其货。惟临清、北新则兼收货税。各差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自南京至通州,经淮安、济宁、徐州、临清,每船百料,纳钞百贯。又令受雇装载船自南京至淮安,淮安至徐州,徐州至济宁,济宁至临清,临清至通州,俱每百料纳钞一百贯。其北京直抵南京、南京直抵北京者,每百料纳钞五百贯(《明会要》)。正统初,钞价变动,罢济宁、徐州及南京上新河船料钞,移漷县钞关于河西务,船料当输六十贯者,减为二十贯。景泰元年于谦柄国,船料减至十五贯(《明史·食货志》)。后钞法大跌,复改征银。成化十六年,户部条奏扬州、苏杭、九江诸处所收船料,每钞二贯折银一分(《续通考》)。孝宗弘治元年,令河西务、临清等八处俱折收银,每钞一贯折收银三厘,每钱七文折收银一分(《大明会典》)。

3.市房、车辆税。两京都市房屋、园地、车辆之税,俱始于宣德年间。宣德四年,令榜输两京军民、官员人等,菜园果园及塌房车店,舍停塌客商货物者,不分给赐、自置,凡菜地月纳钞三贯,果树每十株纳钞百贯,房舍每间月纳钞五百贯。又令民间行使驴、骡车载货物者,每辆纳钞二百贯,牛车五十贯云(《大明会典》)。

4.官店塌房。官店塌房为一种官营货栈兼征牙税、市税之机关。洪武初,京城置塌房及六畜场,停积各商货物及猪羊等畜,听其两平交易,革罢官私牙行,但收免牙钱一分(《续通考》)。永乐初,准南京例,置北京官店塌房(《明史·食货志》)。至其课税办法,据洪武二十四年令,三山诸门外,塌房许停积各处客商货物,分定各坊厢长看守,其货物以三十分为率,内除一分官收市税钱,再出免牙钱一分、房钱一分与看守者收用,货物听客商自卖,其小民鬻贩者,不入塌房投税(《大明会典》)。

以上为市税一般建置情形,至其征收机关,有官司,有都税,有宣课,有司,有局,有分司,有抽分场局,有河泊所(《明史·食货志》)等。综观明初商税,税极纤细,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缘布,俱所不免(引《明史·食货志·洪武十三年谕》)。永乐间,重申下列诸物免税之令,即凡嫁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已货,鱼蔬杂果非市贩者,俱免税(《大明会典·永乐元年谕》)。可见永乐以前苛征之一斑。

清之杂税,有房捐、牙税、当税、落地税、烟酒税等。

1.清初房捐,省自为政。如:京兆之大兴、宛平有铺面行税,浙江之仁和、钱塘有间架房税,京师有琉璃亮瓦厂,计标输税,江陵有市厘输钞等是。清之季世,各省因征集庚子赔款,乃由户部令全国各省普征房捐,大抵店铺免税点为店租三元,三元以上税十分之一,民房自住者免征。

2.牙税。牙行地位居于买卖双方间,而为负责介绍交易之机关。清初,牙帖由地方政府藩司颁发,漫无限制,纷扰滋甚。雍正十一年,乃由户部统一发行之。经营牙行业者,须陈请地方官厅取得户部之许可证,该证称为牙帖。领受牙帖时,须缴纳帖费。牙帖有定额,定额以外禁发。牙帖每五年期满,发给新帖一次。

3.当税:为课于当铺之税。清顺治九年,规定直省各当铺年纳税银五两。康熙三年,规定京内外当铺税则,为二两五钱、三两、四两、五两,共为四等。雍正六年,制定典当行帖规则,开设典当者须陈报知县,转请户部领取部帖,始准营业。部帖之费,每年自五两渐增至十两,惟上海须纳十七两。每县之内,营业者有一定额数及一定地点。清中季以后,为筹办新政,经费乃于正税之外增收常捐,而地方官吏更频有附加,同光间,局增税率较初期达十倍之多云。

4.落地税。清初,沿明制度,于各省市集城镇征落地税,收入归地方政府,所征极苛细。雍正十三年,乃令限于府州县城征之,乡镇村落免除。其税则无定,据《清会典事例》及《户部则例》所载,凡斗税、木税、竹税、河税、海税等均属之。厘金创办后,大都归并城县征收。

5.烟酒税。清初,厉行禁酒之政。康熙二十八年,盛京禁造烧酒。乾隆二年,令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严禁烧锅制曲,违禁者枷杖,官吏失察降级,办理甚严。但雍正以后,其禁渐弭。自雍正五年迄乾隆七年间,已向通州酒店征收营业税(每月上户银一钱五分,中户一钱,下户八分)。乾隆以后,常关对于征收酒税,每一百斤征银二分,后又增至四钱。咸丰十年,于直隶各州县普征烧锅税,但至光绪间,附属厘金常关等征之,税则不一,省自为政。后山东因筹河工经费,另定专征酒税办法,每烧锅户年纳营业税二十两,是为酒税独立之始。直隶省继起仿办。庚子年,直隶为筹措赔款,乃设筹款总局于保定(下有各府州县分局十二处),专征烟酒、鸦片落地税。其酒税税率依据制酒及贩酒商店陈报最近三年平均酿酒额及卖价,以为征税标准,每年分四季,每斤征制钱十六文,年征酒税约六十万元。烟税就烟行及烟铺征之,每斤税十六文,年征烟税约二十万元。各省继之,办法相同,且常有附加捐之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