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织。本期丝绸,因国内外市场扩大,而所产益增。丝产区以江、浙、川、粤、鲁、皖等省为主。江苏省环太湖诸县并江北共四十四县,浙江湖州等三十县,安徽青、贵、泾、宣一带,四川锦江、嘉陵江、岷江流域,均属宜蚕。广东三角洲、东西两江及南路,每年饲蚕自五造至十造。上述各地,并为缫丝要区。自法国机器缫丝之法传入中国,丝量与质渐获改进。先是同治四年,广东南海县简村设立新式缫丝厂,为国内采用法国式缫丝之始。同治九年,上海始设新式缫丝工厂,长江流域各省先后仿行。光绪六年,意商运意式缫丝织机来华,翌年怡和、公平两洋行各建一厂,八年开工。光绪十九年,武昌更设立官缫丝局,为内地新式缫丝业之始。尔后,丝产渐与国际市场标准接近,对外输出年有增加。计宣统三年,白丝二〇.八七六担,黄丝一九.四一四担,经丝二二.四三〇担,纺丝五九.一五七担,野蚕丝三六.一六一担,总计一五八.〇三八担,总值六七.六一九.一五七两。
丝织技术,自唐发明提花机以来,经宋、元迄明,而用途益广。宋应星详记花机、腰机结花诸法(《天工开物·卷上》),其制略与今同。盖谓绫绢以浮轻而见花,纱罗以纠罗而见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斯制传至欧洲、日本,复多所改进。光绪二十二年后,江浙两省始由日本运入新式提花机,及手拉铁木合制机。苏州、杭州、上海、湖州、盛泽等处,均先后创新式丝织厂,初则用木制茄克特提花机,及手拉铁木合制机,继则用日本重田式之铁木合制电力机。丝织最盛之区,推沪、杭、苏、湖、宁等地。苏州在光绪间有织机一万三千架。杭州、绍兴、湖州、嘉兴丝织业亦盛。广东则顺德、南海、番禺、新会,四川则嘉定、顺庆、保宁、潼川、重庆,与江浙齐名。茧绸则多来自山东昌邑、栖霞、牟平等县,而新疆之和阗所织之夏夷绸,亦有佳誉。丝织品分绸缎、绉纱、绫纱、罗绒(漳绒、建绒、金银丝绒等)、锦(五色丝织品),依其组织大别为平织、绫织、二重织、添毛织、纹织等。其缎绒之佳者曰贡缎(亦称库缎)、锦缎、漳缎、建绒等。锦缎创于宋代,故称宋锦。清康熙时复创妆花织法,法用小竹,长约三寸,绕缠各色丝绒或金银线,由提花者将经丝提起,匠人配以各色丝绒,按图织成花卉、翎毛、生物,无不毕肖生动,其产品供桌围、垫榻、张盖、仰墙等用。漳缎原为漳州生产之缎地绒花织物,织造颇为复杂,挑制花样尤具巧思。建绒创于福建,织时每投四梭,嵌以竹丝,使成二重织物,乃割断成绒。上述织造,其技术分工各以十数,所产之物供应宫廷,馈赐邻国,中外名都亦遍市焉。据海关统计,宣统三年,本国丝织品输出一万六千余担,值一千一百余万两。
官府织造方面,明时工部所属有针工局及染织厂,丝工有文思院、王恭厂(《明史·百官志》)。京师之外,织染局分设于杭州、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台州、温州、宁波、嘉兴、镇江、苏州、松江、徽州、宁国、广德、福州、泉州、成都、济南等处。初,苏、松、杭、嘉、湖五府织造有常额,天顺四年,遣中官往五府于常额外增造彩缎七千匹。弘治时,给宫中盐引鬻于淮,供织造用。正德元年,令应天、苏、杭诸府,依各式织造共一万七千余匹。神宗时,添织渐多,苏、松、杭、嘉、湖五府,岁造之外,又令浙江、福建诸府州,为分造增万余匹。陕西制造羊绒七万四千有奇,自万历中,有至十五万匹者(《大明会典》)。清沿明制,于各地设织造局,以江宁织造最负盛名。该地有官设三局,织机六百张,工匠二千五百名,年支百万两。苏州织造局,有织机六百张,工人一千九百三十名。杭州织造局,有织机六百张,工人二千三百名(《大清会典事例》)。
其在西南,苗人亦擅麻棉织物,其佳者曰绒锦及诸葛锦。绒锦以麻丝为经纬,挑五色绒,其花样不一,出贵州、古州司等处。棉锦以白纱为经,蓝纱为纬,随机挑织,自成花样,称诸葛锦,产贵州青特洞等处(《贵州黎平府志·卷三·下》)。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藏有蒙古、青海、西藏、海南及台湾各族所织毛呢、麻葛等精美织品。
二、棉纺织。三百年来,棉之为用渐凌丝绸而上之。盖棉产之广,漫延黄河、长江流域,亘北纬二十八度至四十度之广大地区(北方陕、晋、豫、鲁、冀,南方江、浙、皖、赣、湘、鄂,远及辽河、天山,均产棉)。由是,手工纺织遍布国内,迄光宣间,而新式纺织厂发生。当光绪十六年,李鸿章首创设机器织布局于上海;十七年,张之洞设武昌织布局;二十年,增设纺纱局;是年,上海裕源纺厂成立;二十一年,上海大纯纱厂、无锡业勤纱厂、通州大生纺织工厂先后成立,同时上海日商设东华纱厂,英商设怡和纱厂。计自光绪十七年,有纱厂二,纺锭一一三.四〇〇枚;二十二年,有纱厂十二,纺锭四八五.一七九枚;三十年,有纱厂十八,纺锭六五五.二五二枚。时本国产棉不足所需,遂输入外棉(宣统三年,外棉进口二十余万担)。然布之供给,亦同感缺乏(宣统三年,外国布匹进口值八千万海关两)。故纱业发达,遂凌其他各业之上,盖冠带衣履遍于国中,其势然耳。(www.daowen.com)
三、毛纺织。东北、蒙古、宁青、新疆诸地,牧群漫野,素盛产驼毛与山羊毛,故手工纺绒制毡之业,久已遍及北方,而地毯之作尤佳。地毯制作,中古以来即盛于波斯、蒙古、新疆、西藏各地,乾隆二十四年,西藏喇嘛传其艺于北京。初为皇室工艺之一部,嗣即广播民间,经营渐盛,天津地毯远贸泰西诸国,为中国向世界输出名品之一。光绪二年,左宗棠于甘肃兰州创办织呢总局,采用新法织呢;同年,设上海日晖呢厂。三十三年,设清河陆军呢厂;三十四年,设湖北毡呢厂,毛织业遂有改进。
四、染炼。因丝棉毛织推广,而染炼之业亦日新。染料之属于植物者,蓝色植物有五,蓼蓝、木蓝、菘蓝、吴蓝、马蓝是。红色植物有三,红花、苏木、茜草是。紫色染料以紫草为主。黄色植物有姜黄、槐树、栀子等。绿色染料为鼠李科植物之皮制成,名曰绿膏。黑色染料有五倍子、橡实、胡桃皮、赤杨、蜡树叶、松烟、菱角、鸡头壳、石榴皮等。褐色染料有薯莨。动物染料有胭脂红虫,供制红色染料。矿物染料有赭石、赭黄,供制黄色染料。此诸染料一部产自本国,如红花产于山东、河南,蓝靛产于应天、镇江、扬州、淮安、太平诸府,槐花产于衢州、金华、严州、徽州、宁国、广德诸府,乌梅产于衢州、金华、严州、徽州、宁国、广德诸府,栀子亦同。此外,苏木、黄丹、明矾南北俱产(《大明会典》)。但自南洋、日本输入者亦夥。其中蓝靛产量最多,光绪五年至二十年,中国每年输出蓝靛平均一万五千担,光绪二十四年达九万余担。尔后则人造靛粉、靛油、靛浆代兴,而中国之新式染业崛起。
五、刺绣。明清以来,绣之为用甚广,大而施之庙堂,小而饰之鞶帨,莫不瞻黼黻之光,得动植之趣,与文人笔墨、名手丹青,同臻其妙(清丁佩《绣谱·自序》)。明代绣艺之佳者,号称顾绣,顾寿潜妻韩希孟为其翘楚。说者谓,顾绣劈丝、配色,别出心裁,点染成文,无不精妙(董其昌有《题韩希孟绣宋元名迹方册》)。露香园绣品技艺绝神,驰誉京国。由是,百里之间无寒女,佐益生计,蔚为盛业。洎于清季,湖湘刺绣后来居上,绘形调色,画图弗及。万流景仰,实为艺术界放一异彩,故湘绣之名,驰誉东西各邦,为国瑰宝。湘绣以杨继棠为著(叶瀚《中国美术织绣史》)。明清二代,刺绣名品,翎毛花卉、山水人物、释道图像之遗留于今日者尚多。其中如俞韫珠所绣罗汉、马湘兰所绣仕女、夏明远所绣折枝果,今犹有存者。张謇撰《雪宦绣谱》,记名绣吴雪宦之技艺,凡八章。朱启钤著《女红传》,征略于历代名绣,记述颇备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