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西南与琼崖的历史沿革

探寻西南与琼崖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殷夏以前,苗族居黄河流域,后继续南迁,渡长江,据有今湖北武昌、江西九江、湖南岳州一带。】后则沿湘西及湘南南下,止于贵州全境、广西北部、云南东部、四川东南部。湖南西部沅江流域之部族,汉时称为“武陵蛮”。可知西南农业开发,得力于汉与苗瑶僮夷合作之功居多。魏晋以还,中原人士南迁渐众,岭南人民亦有转赴琼崖者,故唐于其地置琼、崖二州,宋、元二代均为琼州。

探寻西南与琼崖的历史沿革

一、西南地域。僮、瑶夷、苗之所宅居。苗即古之三苗(或谓后世之“蛮”即“苗”之转音),《尚书》“舜典”“大禹谟”“益稷”“吕刑”各篇均记其事。殷夏以前,苗族黄河流域,后继续南迁,渡长江,据有今湖北武昌、江西九江、湖南岳州一带。【按:《战国策吴起有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史记·五帝本纪》云,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后则沿湘西及湘南南下,止于贵州全境、广西北部、云南东部、四川东南部。上述诸地可统名之为“苗疆”。苗疆经济开发,始于秦汉之际。秦昭王时,使白起伐楚,置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汉改为武陵),是为苗疆开发之始。汉时,西南夷中之夜郎、滇、邛都,均属苗地,武帝通西南夷,后置越巂(邛都)、沈黎(筰都)、汶山(冉彪)、武都(白马)、益州(滇)等郡。兹就汉、唐以还,今日之贵州、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之开发经过,择要论之。

贵州于明永乐时,于思州、思南设八府四州,置布政使,以中国之法治之。天启时,播州侵叛,平定后,置遵义与平越二州,惟东南古州一带苗族负固不服。清雍乾间,屡次用兵,夷平苗寨千余,始完全平定。

湖南西部沅江流域之部族,汉时称为“武陵蛮”。隋时于其地置辰州(即今之沅陵)。宋时,沅江诸族依山阻江,众十余万分南北二江。北江彭氏最大,有二十州,南江舒氏、田氏、向氏最大。资江流域有梅山洞蛮,叛,神宗遣兵讨平之,于其地置新化、安化二县,又平南江蛮,置沅州。徽宗时,平十峒蛮,置诚州。明时续开施州、永顺、保靖、凤凰、乾州、永绥、松桃等厅。清中叶以来,于湘西五溪(西溪、武溪、满溪、辰溪、雄溪)设卫屯田,收苗族土地为公有,举苗族壮丁编为八军(总额一万三千人),施行寸土归屯、计口授田之制,苗屯区内设苗防屯务处,尽括苗地,入官再由官租与苗民,取其屯租,苗民所租之田限于自耕,由是农业渐盛。

广西于秦时置桂林等郡,当时开发地域,在今广西东北之一部。唐以来,以邕管为中心,至宋代从诚州(湖南西部)筑路达融县,南抵浔江,由是郁江沿岸渐次开辟。宋徽宗崇宁间,绥抚左右江四百五十余峒,分置州县,旋因叛乱废去。明武宗至穆宗间,数次用兵,平定古田蛮(今广西永宁县)韦氏。神宗时,平定府江溪峒千余处之瑶僮(今平乐荔浦、迁江、来宾诸地)。武宗时,平定断藤峡(今浔州)。神宗时,平定岑溪蛮(今梧州),后又继续平定太平府(今崇善县)、龙州泗城(今凌霄县)诸蛮。入清代以后,广西全境均次第开发。

宋时,四川泸州乌蛮时入寇,熙宁六年,遣熊本讨平之,八年,又讨平渝州南川獠,置夔梓县。川西方面,明初设土司,以金川为著,地方千里。后析为大金川与小金川。清高宗时,二金川叛,有户口五万,用兵五年,费七千万,始告平定。于大金川设理番县,小金川置懋功县。(www.daowen.com)

云南方面,在唐时有南诏大蒙国,宋有大理国,不与中国通者,历三百五十年。元宪宗时,灭大理,于其地设都元帅府,至元十一年,改设云南行省。元末之乱,又叛而独立,明初始定其乱,得户七万四千户,于其地开郡县,设有乌蒙、乌撒、东川、镇雄四土府。清初,乃改为昭通、东川二府,隶属云南。由是澜沧江以东始接受开发。

苗疆之政制,依其经济演进之程度而逐渐改进。大抵唐宋以来,于平定地域设置郡县,即任土酋为官吏,许其世袭,此可称为原始的郡县制。明代建土司之制,于西南设宣慰使十一、招讨司一、宣抚司十、安抚司十九、长官司百七十三,北至铜仁(与湖南、四川界),南至镇宁(与广西、云南界),东至黎平(与湖南、广西界),西至普安(与云南、四川界)。弘治四年,编户四万三千余户,口二十五万八千六百余人。万历六年,户四万三千四百余,口二十九万余。清康熙间,对西南经济开发益盛,续设土司一百余司。此等土司之官,原任土酋为之,略征其贡。自元以后,则责其赋役,土官袭替,必奉朝命,法律制度渐习内地。数世之后,更有“改土归流”之议,即将原任土司之土酋革除,改置流官(即直接隶属政府之任命官吏)。初期,流官之外另设土官为佐贰,后则全废土官。康熙以还,改土归流者三十七司,其中包含贵州苗族种姓共八十二种(据《黔苗图说》及《安顺府志》)。此种改土归流运动,前后历时约五百年,渐推渐广,由沅江、资江流域扩至黔江流域,更推及澜沧江流域。自归流之后,由是开屯田、立学校,耕地日就垦辟,犁牛之用颇广,纺织、蚕丝、刺绣、酿酒、铸铜、冶铁之业繁然并兴。考西南边区在五代以前,原始森林横亘山谷,瘴疠蒸腾,致离城较远之农业开发颇受限制。入宋以后,因中原人户资本与经济技艺之南移,西南山地农事渐启,当地汉人经营川原盆地,其苗瑶僮夷等,多耕垦于青山茅坡之间,刀耕火种,宽免赋役。其所植产为藤豆、旱禾、糯粟、麦、芋头、薯、羌瓜菜、茶、木、竹、松油等。其农事年历云:三月清明下种,夏月芸苗除草,秋月禾胎入米,冬月收藏。据徐松石著《粤江流域人民史》所引,岭南板瑶祖传谱牒,明代瑶人追叙唐宋瑶人榜文有云:瑶人分耕,青山田源,各处山场以上三锹之地,戽水不上,属于瑶人。三锹以下之地,平田平地属于汉人耕作。可知西南农业开发,得力于汉与苗瑶僮夷合作之功居多。教化既兴,由是苗人相率习汉文,应考试,历仕宦,与内地同风焉(分参《明史·土司传》《明史·地理志》《云南备征志》《滇云历年传》《贵州通志》《蛮司志·圣武记》《天下郡国利病书》)。

二、琼崖岛原为黎族所居。汉武帝元封元年,置珠崖、儋耳二郡,因其地气恶劣,土人性暴,治理困难,经六十四年后,于汉元帝初元三年罢之。晋复收,隶合浦郡。魏晋以还,中原人士南迁渐众,岭南人民亦有转赴琼崖者,故唐于其地置琼、崖二州,宋、元二代均为琼州。唐代政府续遣谪犯往琼崖(据《琼山县志》称,唐代宰相先后谪遣崖州者有李德裕、韦执谊等十余人)。宋室南渡,中国人民移殖益多,惟最初范围仅开发沿海之狭隘地区,其中央之黎母山则为黎族所据。山上土质颇沃,宜于牧畜耕稼,其经济生活渐获改进。汉人与黎人之经济接触日繁,双方屡起兵争,元世祖至元间,曾发兵攻下黎族巢穴,勒石五指山。明弘治(十四年)、嘉靖(二十九年)及万历间,数发兵平其叛乱,置土官县州以治之。清光绪十六年复乱,清廷命冯子材引兵戡乱。乱平,开筑道路,深入五指山。自是交通大便,乃置琼崖道,隶十三县,设抚黎局,行保甲制,琼崖经济遂与内地同畴发展。

琼崖经济,汉以前尚极幼稚,武帝建两郡以后,当地始见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蚕桑织绩(《汉书·地理志》)。经时千年之后,农业、手工业矿产均渐盛。据史籍所记,宋神宗时于万州置铁监采铁(《玉海》),以广器用。清初,于海口设厂造船(《广东通志》),以固海疆。琼崖手工制品之著者,南宋以来即以吉贝织布有名(《琼山县志》与《广东通志》),茧绸、葛布、麻布及所称为广幅布、鹅毛布(丝棉交织之布),均驰名国内(见《岭南丛述》《琼州府志》《儋县志》等)。明人赋称“田腴三熟,桑培八蚕”,珠麦凤凰,桄榔之面,波萝、椰子之品酒,树龙乳之异味,沉香、翠羽之奇珍,鹦鹉之杯,人面之竹,佛手之果,舟山之鱼,龙山之鸡,琼珠海粉、玳瑁、砗磲、花梨、鸡翅、乌木、藤腊之类(明王赞襄《琼南人物风俗志》),无不有之。此外则有琼州蜡烛(《广东府志》),万州之藤器(《广东通志》),各种席(藤席、椰叶席、槟榔席等,见《广东新语》)。其见于清代图书集成所列举之特产,凡八十余种(《图书集成·职方典·琼州物产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