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在唐代称吐蕃,原居今西藏之后藏。唐太宗时征服吐蕃,下降文成公主,自是输入中国经济技艺与文学,力赞中国。唐末之乱,迄于宋、元,不通中国。明称“乌斯藏”(清转为“卫藏”),朝贡于中国,至清代乃并入中国版图。康熙间,对藏用兵一次;雍正四年,设驻藏大臣;乾隆十五年,西藏叛乱,未几讨平之,中国经济文化影响益深入西藏。西藏之内政、外交、军事,悉听命于驻藏大臣,其一切文书通用汉字(民间亦杂藏文与蒙古文)。
又,西藏原包括今之青海与西康,清廷乃将青海二部划为独立行政区,故现之西藏仅指今之前藏、后藏与阿里,全面积约三百六十万方里,其部族主要者为吐蕃、缠头、卡契白布、西洋达子、蒙古等。乾隆二年,统计共有城六十八处,百姓一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八户,寺庙三千一百五十座,喇嘛二十万二千五百六十人(《丛书集成·西藏记》)。其南称“巴彦”等处,尚有番民七十九族,人口三万余人。共有人口三百一十万,其居前藏者二百余万人,其俗妇女从事工商,男子从事缝纫,是其分工特异之处。其经营牧畜、农业者多藏人,工商业者多汉人。西藏地势高寒,雪山环抱,百川激流,海拔一万三千英尺,雨量稀少,气候冱寒,拉萨群山屏叠,气候和暖有农产。拉萨以北地势崇高而多丘陵,纯属牧场。前藏沿藏布江支流,地属平原,宜于农耕,引江水灌溉,旱潦无虞,号称富庶。后藏江孜、迦则等处亦有农庄。其西北则为牧地。西藏之南,哲孟雄与卜丹溪谷交错,惟山阜气候温润,颇植谷物,卜丹更产水稻。西藏农产有麦类青稞。牧畜有封牛、酥酪、奶渣、羊牛皮毛,狩猎有猞猁、狐獭之珍贵毛皮。药物有麝香、鹿茸、大黄、红花、知母、贝母、黄连、虫草之名品。矿产则有黄金(后藏萨迦寺以西,青海与廓罗交界处之玛勒邦日山,均产金)、食盐(拏墟以北有盐湖,岷江有盐井)、硫磺、金刚石、水晶。手工品则有缙鲁、栽绒、毯子、木子、退玛、藏香等。此时自中国传入西藏之农作物,则有胡豆、四季豆、茼蒿、萝卜、苋菜、菠菜、白菜、莴苣、韭菜等,工商业亦多自中国传入。清廷对西藏亦沿封锁主义,此固由清室之隔离政策,但同时亦因西藏所需之茶,全部由喇嘛专卖,喇嘛深恐商业自由将失大利,故不欲与内地通商,且亦禁止与印度自由通商,因此之故,西藏经济较内地为逊。清中叶以还,外力渐侵入西藏,西藏形势乃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