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建都于汴,汴京绾毂运河兼制河淮,故地位远胜于关中。其地平坦,无险可守,故集重兵于京师以制四方。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建立以汴京为中心之漕运系统,由汴河、黄河、惠民河与广济河组织之。汴河所运为来自淮南、江南、浙江东西、荆湖南北等处之粟菽,其水道自江入淮,自淮入汴;黄河所运为来自陕西、河东、怀孟诸州之粟菽,其水道自三门、白坡经河入汴;惠民河所运为来自京东陈、蔡之粟菽,其水道自闵河、蔡河入汴;广济河所运为来自山东曹、濮等州之粟,其水道自十五丈河经陈济及郓。上述四河,以汴河为最重要,太平兴国间运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广济于太平兴国间运粟十二万石,治平二年为七十四万石,总东南六路,岁输京师米平均六百二十万石(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二》)。
汴河既居重要,故航运效率颇为讲求。其船舶组织称为“汴纲”,由使臣、将吏、军士任操舟之役,仁宗时乃改用募役,又因多季河涸且冰,最先采分段转运法,崇宁以后则改用直达纲之法。分段转运法即于真(今江苏仪征)、扬(今江都)、楚(今淮安)、泗等地设转般仓,以储东南六路之漕,或由当地转运司就地籴储,于春夏水盛时发运。真州仓储有通、泰、楚三州官盐,凡江南、荆湖及两浙等州回程之漕船,则悉令载盐南返。崇宁以后则盐法改变,籴储不讲,改用直达纲之法。北宋前期时,有漕船约六千艘,每艘载量约四百石,船十艘编为一纲,由军吏率领押运。漕米之外,兼运各州贡赋、矿产、布帛、钱物等。汴京漕运系统,于北宋一代与国防有极大关系,故张方平论宋都开封之理由云:国依兵而立,兵依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续资治通鉴·长编》)。降及元、明,则海运代兴,而北京形势转胜。元初由南方北运之漕粮沿江入淮,溯泗水、吕梁、彭城,经由黄河上行至中滦,陆运至淇门百八十里入御河,以达大都。未几江淮水运不通,乃遣李处巽引汶、泗自济州西北达于项城安氏山,可五十里曰济州河,使山东诸河如泗、沂(出曲阜县)、洸、汶等,悉汇流于济宁之天井闸,而分流于南北。北至安氏山入新河,地降九十尺,为闸十有七而达于漳御,南至沽头,降百十有六尺,为闸二十一,而达于河淮。迤南接济之水,有自武陟来之沁,自琅琊来之沂,迤北接济之水,有自金龙口之河及自滹沱分流之水(邱浚《大学衍义补》)。由是,岁漕自淮入泗,历东阿利津入海。其后海口沙壅,又从东阿陆运至临清,以入御河。至元十九年,乃用伯颜言,定海运法,造海船,自平江刘家港入海,以达于直沽。凡运粮四万六千余石,俱达京师(时由天津至通州,溯旧运河由京师至通州高丽庄,另辟通惠河长一百六十四里)。海运既通,至元二十四年乃设都漕运万户府,以司其事。后逐年增加,武宗末年,年运漕米约二百万石,天历时为三百五十余万石。顺帝时,方国珍与张士诚分据吴越,漕运时阻,幸由福建接济,然不常到达,大都粮食恐慌日甚,以迄于亡。
漕运既繁,所建仓库遂多。时京师有仓二十,可储粮三百万石;通州有仓十三,河西务有仓十四,各可储粮三百万石,直沽仓储量称是(详见《大元仓库记》)。所运之粮大部出于江南、湖广、江浙三省,至正二年,江湖二省粮就地折价,漕运之粮全给于浙江,而以浙西太湖流域诸县为尤多。(www.daowen.com)
元代海运采雇佣包运制,经由官船召雇水手起运。至元二十一年,依验千斤百里给脚价,中统钞八两五钱九分,又改作八两五钱。至元二十九年,减脚价钞为每石(中统钞)七两五钱;元贞元年改作六两五钱;大德七年每石(以二十万石计)作五两;至大元年,每石六两五钱;至大三年,每石添作至元钞(约五倍于中统钞)一两六钱(当中统钞约八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