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法演变及其影响

茶法演变及其影响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之榷茶为一种专卖制度,但前后数易其法,可分期论之。四年,乃一废前制,改为自由贩卖,即所谓“通商法”。于此有可注意者,即基于茶、盐所置之“交引法”。元代茶法,亦沿官卖商运之制。每引收钞二两四钱五分,草茶每引收钞二两二钱四分,二十一年又增至每引三两五钱,二十三年增为五贯,二十六年增至十贯,延祐五年增至十二两五钱。五年,用江西茶副法忽鲁丁言,立减引添课之法,每引增税为一十二两五钱,通办钞二十五万锭。

茶法演变及其影响

宋之榷茶为一种专卖制度,但前后数易其法,可分期论之。

第一期:政府于采茶要区设榷货务六处(川峡、广南除外),收买茶户出品,归商人承运,禁止私人买卖。其制择要会之地于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为榷货务六,官自为场,置吏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课作税输租,余则官悉市之。其售于官者,皆先受钱而后入茶,谓之本钱;又民岁输税愿折茶者,谓之折税。茶总为岁税八百六十五万余斤,其出粜皆就场。民之欲茶者售于官,给其日用者,谓之食茶,出境则给券,商家贸易入钱若金帛,京师榷货物,以射六务、十三场茶,给券随所射与之,愿就东南入钱若金帛者听,计直于茶如京师。此时,天下茶皆禁,惟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宋史·食货志》)。

第二期:天圣二年起改变前法,罢官给本钱,令园户直接售茶与运商,由商输息,然必辇茶入官(《宋史·食货志》)。

第三期:嘉祐时旧法渐弊,收入锐减。四年,乃一废前制,改为自由贩卖,即所谓“通商法”。园户之种茶者,官收税钱,商贾之贩茶者,官收征算,而尽罢禁榷,令茶户岁入缗钱三十三万(《文献通考》)。(www.daowen.com)

第四期:崇宁元年,蔡京主政,乃再恢复专卖之制。四年,复议变革,遂罢官置场,商旅并即所在州县或京师给长短引,自买于园户,茶贮以笼篰,官为抽盘,循第叙输息讫,批引贩卖,茶事益加密(《宋史·食货志》)。

于此有可注意者,即基于茶、盐所置之“交引法”。考交引之法,始于北宋之初,太宗时西北驻兵切于馈饷,乃征商输刍粟于边地(时称之为入中刍粟)。其法令商人入刍粮塞下,度地之远近而为其值,取市价而厚增之,授以要券谓之“交引”,至京师给以缗钱,又移文江淮、荆湖,给以茶及颗、末盐(《宋史·食货志》)。【按:此法乃政府以其独占货物之茶与盐,征集民间谷物以输边助饷,此举并非纯粹之商业性质,在军事及财政方面俱有重大之意义,亦即明代开中法之所自仿。】是法行之约三十年。至仁宗时,其法既弊,虚估日益高,商茶日益贱,入实钱、金帛日益寡,券之积滞,虽二三年茶不足以偿,而入中者以利薄不趣,边备日蹙,茶法大损。当时交引停积,未能兑茶,交引价愈贱,遂由政府出资收回,毁之,改行实估法,一切以缗钱偿之,愿得金帛或茶、盐、番药之类者听。行之期年,其效大显。天禧时,边储有不足以给一岁者,至是多者四年,少者有二年之蓄,而东南之茶亦无滞积之虞。

元代茶法,亦沿官卖商运之制。至元五年,榷成都茶,十二年,榷江西茶,十三年,定“长短引之法”(长引茶一百二十五斤,收钞五钱四分二厘八毫;短引茶九十斤,收钞四钱二分八毫);十七年,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而遂除长引,专用短引。每引收钞二两四钱五分,草茶每引收钞二两二钱四分,二十一年又增至每引三两五钱,二十三年增为五贯,二十六年增至十贯,延祐五年增至十二两五钱。斯税在财政收入方面形成重要税源,据《元史·食货志》所记,历年茶课收入总额,其增加倾向极为明显。【至元十三年,定长引短引之法,是岁,征一千二百余锭,十八年,增额至二万四千锭。十九年,征四万四千锭,增二万锭。(武宗)至大元年,以龙兴、瑞州为皇太后汤沐邑,其课入徽政院。四年,增额至一十七万一千一百三十一锭。延祐元年,改设批验茶由局官。五年,用江西茶副法忽鲁丁言,立减引添课之法,每引增税为一十二两五钱,通办钞二十五万锭。七年,遂增至二十八万九千二百一十一锭。】天历间,乃罢榷司,改为州县兼管,收入之数不可稽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