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矿工业之属于国营者,主要为军需、冶铸、造船等,同时纺织与陶瓷亦兼有之。宋代国营矿工之业颇广,而元之官营事业尤盛。据《经世大典·序》录《工典·总叙》“诸匠”条云,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乃鸠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以考其程度而给以食、复其户,使得专于其艺(《元文类·卷四十二》)。元之官营工业种类,《工典》所记凡列二十余目,即官苑、官府、仓库、城郭、桥梁、河渠、郊庙、僧寺、道宫、庐帐、兵器、卤簿、玉工、金工、木工、砖埴工、石工、丝缫工、皮工、毡罽工、画塑之工。诸国营工匠悉归工部管理,盖工部掌百工之政,凡营造之程式,材物之给受铨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诸色人匠总管府。其属梵像提举司掌给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出蜡局提举司掌出蜡铸造之工,铸泻等铜局掌铸泻之工,银局掌金银之工,镔铁局掌镂铁之工,玛瑙玉局掌漆磨之工,石局掌攻石之工,木局掌攻木之工,油漆局掌髹漆之工,诸司局人匠总管府掌两都金银器皿及符牌等十四局事。荼迭儿总管府掌造作出纳之物,大都人匠总管府掌绣造段匹纹锦(《新元史·百官志》)。元国营工业所用均为战阵俘虏之匠,人称“军匠”或“御匠”,或称“匠户”。并宋后,籍江南民为工匠凡三十万户,选其有艺业者十余万户为匠户(《元史·张惠传》)。又,至元十六年,籍人匠四十二万,立局院七十余所,每岁定造币、缟、弓矢、甲胄等物(王浑《秋涧集·卷五十八》,《浙西道宣慰使行工部尚书孙公神道碑铭》)。同年,为制造威力最大之“回回炮”,曾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宋人降附者)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京师以外重要城市俱有官府所设之工厂及御匠等。成宗元贞元年秋七月,更徙甘凉御匠五百余户于襄阳(《元史·成宗本纪》)。
据此可知,元代曾将国内技艺工人予以新编制,以分配于二十二种工场工作,其产品固大部为供应军需及政府人员之用,但同时亦用以垄断市场焉(关于蒙古俘人为匠户之事,据刘因、浑元、孙威《先茔碑铭》称,威前后所领平山、安平诸路工人,皆俘虏之余,见《静修文集·卷十六》。又《元史》亦云:孙威每从战伐,恐民有横被屠戮者,辄以搜简工匠为言,而全活之,见《元史·孙威传》。而刘因记《武遂杨翁遗事》云:保州屠城,惟匠者免。予冒入匠中,如予者亦甚众。又,元室于工匠技艺之巧者,予以显爵,如回回人阿喇卜丹善铸炮,封万户侯,汉人孙成工制甲,封神川郡公)。
一、矿冶。唐代铜铁矿冶,大部归政府经营。后唐明宗时,曾罢卖铁场,官止卖生铁(见长兴二年十二月敕),由是农器许百姓自由铸造,令民于夏秋苗税上纳农器钱,有时仍由官铸农器发卖。天福六年曾一度取缔之(见《五代会要·天福六年敕》)。宋之金属矿冶,绝大部分属官府经营,小部由人民承办,依所产按比例纳官。由政府直接开采者,总计产金有五军,产银有三监五十一场,产铜有三十五场一务,产铁有四十监十二冶二十务二十五场,产铅有十三场六务,产锡有九场,产水银有四场,朱砂三场,矾务三,矾场四。
据《宋史》所记,北宋元丰元年以前,全国岁所收矿课为银四二一.四二二两,铜一〇.七一一.一九九斤,铅八三三.五〇一斤,锡一.九六三.〇四〇斤。元丰元年,银二一〇.一一一两,铜一四.六一四.〇〇九斤,铅八.二七四.九六三斤,锡二.三二二.八九八斤(《宋会要·食货志》)。其中属于南方所产者,各占总额百分之六十以上,而铜与锡几全部产于南方。
元代矿产有由政府自行经营者,如至元十九年七月,以蒙古人孛罗领湖南辰沅等州淘金事,九月遣使括云南所产金,以孛罗为打金洞达鲁花赤(《元史·世祖本纪》)。但官办之外,亦特许民营。金属矿业之民营者,按所区产以定额纳官,大抵银矿以十分之三,如韶州路曲江县银场听民煽炼,岁输银三千两,铁矿亦然,所征之税称“岁课”,于矿域设置提举司,以司课税。各矿岁课之额,天历间金之岁课总计四八九锭十三两五钱,四川麸金七两二钱;银之岁课总计一五六一锭十一两;铜之岁课总计三三八〇斤;铁之岁课总计钞一八七九锭三八两,铁八八四.五四三斤;铅锡之岁课总计,江浙铅粉八八七锭九五两,铅丹九四二二两,黑锡二四锭一〇二两,江西锡一七锭七〇〇两,湖广铅一七九八斤。
非金属原料之矾,在唐时即为官营。唐于晋州置平阳院,以收其利,开成三年,度支奏罢之,乃以矾山归之州县。五代以来,复创务置官吏,宋因之。宋元丰时,矾收入三十余万缗,元仍宋制,当时产矾区域在潭州者,每十斤官抽其二,在河南者立矾课所,每矾一引重三十斤,价钞五两。天历元年,收入总额为二四四九锭。冶铁铸器,元代亦属政府特权。至元以来,鼓铸铁器官为局卖,且规定江南铁货及生熟铁器,不得于淮、汉以北贩卖,违者以私铁论;又,无引私贩铁者,杖六十以上(《元刑法》)。
二、兵器。宋初魏丕为作坊副使,开宝九年分作坊为南北,岁造甲铠、具装、枪剑、锯器械及床子弩等,凡三万三千(旧床子弩射至七百步,魏丕增至千步),后置弓弩院,岁造弓弩、箭镞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天禧四年四月,诏南作坊之西遍为弓弩造箭院,诸州有作院,领于三司,岁造弓弩、剑、箭、甲胄、箭镞等六百二十余万。诸州作院至英宗间已渐腐败,所作之器大抵敝恶。神宗时王雩建言,设置工官,募天下良工匠师改良军器制作,神宗从之。熙宁五年,乃设军器监,置判一人,同判一人,令天下凡知军器利害者,听诣监陈述,吏民献器械法式者甚众,由是内外军器之事悉总于监。熙宁间,曾颁新式弓矢(见韩琦《疏》)。(www.daowen.com)
南宋兵器制作规仿北宋。南宋初,京师一处雇用工人八千余(御前军器监、军器所万全军匠,以三千七百为额,东西作坊匠以五千为额,及东西作坊见役五千七百余人,岁支钱二十九万缗,约米四万斛)。更于诸州作院差,拨兵士入所者,又一千余人,岁支钱八万缗,米约九千余斛(《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二六六》)。元代兵器制作则以炮类为主要。
三、造船。宋代造船业遍布荆、江、淮、浙各地,官府尝于上述诸地设厂造船,雇用造船工人(见《容斋随笔·卷六》)。官府在汴京设有造船务及南造船务,打造战船,汾河岸亦有造船厂(《宋史》太祖、太宗本纪)。明州更造海船,官府出使之船,多令明州承造。
元代造船所建在虔州、吉州、明州、婺州、温州、台州、楚州、潭州、鼎州、嘉州等处,至道间,所用漕船即达三四千艘。
四、织造。在织造方面,宋之官府设纺织场院多处,其纤丽之品,则出自京师之绫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场,亳州织绉纱,大名府织绉缎,役工数千,督造织绣,品目繁丽,而以元缎为最佳(《宋史·食货志》)。绫锦院隶少府监,掌织纴锦绣(《宋史·职官志》)。益州锦院尤著,为元丰六年吕大防所建。吕大防募军匠五百人,设机百五十四,用挽综之工百六十四,用杼之工五十四,练染之工十一,纺绎之工百一十人。岁用丝一十二万一千两,染料二十一万一千斤,所织有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广西锦,年出六百九十匹。建炎三年起,织造锦绫、被褥,折支黎州等处马价,马政既重,则织造益多(费著《蜀锦谱》引吕大防《部府锦院记》)。
金有文绣署及织染署,亦隶少府监(《金史·百官志》)。元有大都染局,管人匠六千有三户。又,大都人匠总管府所属有绣局、文锦总院、涿州罗局。织染人匠提举司,则有晋宁路、冀宁路、南宫、中山、云州、宣德府六处。织染局则有深州、云内州、大同、恩州、保定、大宁路、顺德、彰德路、怀庆路、东圣州、阳门、天城十二处。又,真定路有纱罗兼杂造局、纳失失毛段二局,永平路有纹锦等局均隶工部(《元史·百官志》)。元代官府织造业丝绵之外,更设织毡局。如中统三年,设置局院使之织毡,岁产三千二百五十段,用毛至十四万一千七百斤,染料、油柴不计其数。其染织厂由染织局提举司管理。又,元代用丝织像,颇擅夔术。《元史》记尼波罗国人阿尼哥者,织锦为列圣御容,图画弗及(见《元史·工艺传》,成宗大德十一年,敕丞相脱脱、平章秃坚、帖木儿等,成宗皇帝、真慈静懿皇后御影,依大夫寿万宣寺内御客织之,南木罕太子及妃,晋王及妃,依帐殿内所画小像织之。见《元代画塑记》)。此外,官营瓷窑分布南北,亦属重要。
关于织作尺度与唐略异,周显德三年以前,绸、绢布、绫罗、锦绮、纱縠幅阔二尺,三年敕增为二尺五分,官绢每匹须重十二两,长四十二尺(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大抵缎匹布绢每匹各长二丈四尺四寸,阔一尺四寸(《元典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