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陆运输技术进步:船与车的演变

海陆运输技术进步:船与车的演变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指南针发明,而海上航业发达,因航业广远,而造船之技术更进,其运载量与速度、安全等,均有改良。其中分三处,前一舱不安船板,唯于底安炉与木柜,正当二樯之间,其下即兵甲宿棚。至于元代海舶可于意人《马可波罗行纪》见之。每船舶上至少有水手二百人,盖船甚广大,足载胡椒五六千担。《玉海·一四七》称:虞允文造车船御金兵于瓜州)。宋代车制踵事增华,古代指南车与计里鼓车,宋人亦仿其制。

海陆运输技术进步:船与车的演变

因指南针发明,而海上航业发达,因航业广远,而造船之技术更进,其运载量与速度、安全等,均有改良。时海商之舰,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南京吴自牧《梦粱录·江海船舰》)。当时泛海官私船之装置已比较完备,如闽海商船组织,船有纲首及副纲首、水手三十余人,装橹八至二十,并有弓弩以备海盗,船之内部划成数区,间以坚壁,以防灾变。每大船附有小船数艘,以资寄碇时交通之用,铅锤以测深度,钩取海泥以测定地位(日人桑原骘藏《蒲寿庚之事迹》)。官船之制,以宋时出使高丽使船为例,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其制皆以全木巨枋搀叠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其中分三处,前一舱不安船板,唯于底安炉与木柜,正当二樯之间,其下即兵甲宿棚。其次一舱谓之屋,高及丈余,四壁施窗户,如房屋之制,上施栏楯,彩绘华焕,而用弯幕为饰,使者官属,各以阶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时积叠,遇雨则铺盖周密,船中两颊柱中有车轮,上绾藤索,大如椽,长五百尺,下垂碇石,石两旁夹以二木钩。若风涛紧急,则加游碇,遇行则转其轮而收之,后有正舵大小二等,当之后,以上插下二棹,谓之三副舵,又于船腹两旁缚大竹为橐以拒浪。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风正则张布帆五十幅,稍偏则用利篷左右翼张以便风势。大樯之巅,更加小帆十幅,谓之野狐帆。海行不畏深,惟惧浅搁,故常以绳垂铅锤以试之。每舟篙师、水手可六十人,若夫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云(《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客船”条)。观此可知,宋代海舶之形制。至于元代海舶可于意人《马可波罗行纪》见之。马记云:船舶用枞木制造,仅具一甲板,各有船房五六十所,商人皆处其中,颇觉宽适。船各具一舵,而具四桅,偶亦别具二桅,可以竖倒随意。每船舶上至少有水手二百人,盖船甚广大,足载胡椒五六千担。无风之时,行船用橹。橹甚大,每具须用橹手四人操之,每大舶各曳二小船于后,每小船各有船夫四五十人,操棹而行,以助大舶。别有小船十数,助理大舶事务,若抛锚捕鱼等事(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一五九章)。元代海上兵舰远航之力,视前代又进。如征日本之役,战船九百余艘,士卒十四万;征爪哇之役,战船千艘,兵二万余,持粮一年。其时兵舟装置大炮,为减少发炮时震动力量起见,船之构造,乃改用多层甲板,为后日西方舰队之所仿。至于江船之制,其容量有达万二千石者(张舜民《画墁集·万石船》)。唐人以轮激水前进之战舰,宋人亦多仿造(《宋史·岳飞传》称:杨么造轮船。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称:王彦恢造四轮飞虎战舰。《玉海·一四七》称:虞允文造车船御金兵瓜州)。

宋代车制踵事增华,古代指南车与计里鼓车,宋人亦仿其制。关于指南车,北宋仁宗天圣五年,工部郎中燕肃更新其制。其制用独辕车,车箱外笼上有重构,立木仙人于上,引臂南指,用大小轮九合齿一百二十,足轮二,高六尺,围一丈八尺,附立子轮二,径二尺四寸,围七尺二寸,出齿各二十四,齿间相去三寸,中立贯心轴一,高八尺,径三寸,上刻木为仙人,其车行,木人指南,若折而东推辕右旋,附右足子轮顺轮十二齿,系右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右轮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欲北行,或东或西,转亦如之(《宋史·舆服志》)。计里鼓车,仁宗天圣间卢道隆复修其法,徽宗大观元年,吴德仁亦仿制之(《愧郯录·十三》)。(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