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发轫于隋初,隋以前书籍多属抄写,装成绢轴。汉灵帝时,蔡邕写刻石经,立于大学门外,供人摹勒,可视为印刷术之滥觞。尔后,碑帖、摹勒渐广,至隋开皇十三年,始见敕令佛经雕版之纪事(陆深《河汾燕闲录》)。由此可以推知,隋初实为木刻雕版流行之始。唐代懿宗咸通九年,雕造之《金刚经》已在敦煌发现,时宪书当时亦已雕版流传。此项雕版流行约四百四十年,至北宋仁宗时,毕昇发明活字印书法。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平版按其面,则字平若砥。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江少虞《皇朝事类苑》,并见沈括《梦溪笔谈》)。此法烧泥成字,其技术特色如铸字。后乃熔锡代泥,以铸锡字,以铁条贯之,惟锡不易着墨,乃改用木雕字,省去铸字手续。元王祯记活字印书法甚详,内分“写韵刻字法”(即按韵之次序,以刻成各单字),“锼字修字法”(即锯开板上已刻字,成单字修齐),“作盔嵌字法”(即组字成版),“造轮法”(即以单字置于可转动之轮盘内,排时转动其盘,以字就人),“取字法”(即依韵序植字),“作盔安字刷印法”(即整理所组之版,使整齐匀净,然后付印)(王祯《农书》附。又,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兴、安国二人先后创行铜铸活字,工速耐久。至清朝乾隆中,高丽人金简复以枣木制字,即所谓“聚珍版”是)。
雕版活字既先后应用,故唐宋间印刷事业由兴而盛。中唐以来,典籍雕版印行者,如宪宗元和时,扬越间印行白居易诗(《两浙古本考》),僖宗中和间,蜀书肆雕版鬻书(《柳玭家训序》),唐末益州亦行雕版(宋朱翌《猗觉寮杂记》)。至五代时,雕版之业遂盛,其由官府雕印者,如唐明宗长兴三年,依石经文字雕九经印版(《五代史·唐书·明宗纪》),汉隐帝乾祐元年,敕令刻《周礼》《仪礼》《公羊》《榖梁》四经(《五代史·汉书·隐帝纪》)。周广顺年间,刻九经等一百三十册,历二十二年始成。显德二年,再刻经典释文二十卷(《五代会要》)。五代所刻书,于清光绪庚子年有法人伯希和在敦煌鸣沙岩发现《唐韵》《切韵》两部,现藏巴黎图书馆。入宋以后,中央与地方官府刻印书籍风行一时,经史子集之书雕刻殆遍,而医书尤多,综其版本不下五十种;民间自由刻印版本,极称发达。京师、杭州、成都、建安(福建),俱为印刷营业中心,其版本达七十余种。而以杭州所刊为最精,闽蜀之书亦佳。
盖宋版印书字画明妙,雕刻精美,纸润墨香,深含美术风趣,实万国所不逮。故当时藏书之风,广被官私,民间藏书有极富者(如北宋仁宗时,宋绶父子藏书二万卷,王钦臣父子藏书四万三千卷,李淑藏书二万三千卷,南宋高宗时,叶梦得藏书十万卷)。元代官私刻书承宋之绪,流风未息,中央则为国子监,地方则为各路儒学,私家刻书可考版本亦及八十余种。时印行楮币,则铸铜版(淳熙三年,令都茶场会子库将第四界铜版接续印造会子二百万,见《文献通考·卷九》)。(www.daowen.com)
印刷发明在学术传授上,节省抄写、口授、记诵之繁,书籍大量印行,价廉而供应富,革除旧日知识文化传播之技术障碍,使多数国民有接受知识经济与种种发明之机会,因而提高其思想创造之力,故宋元以来,文学(诗词、戏曲与小说)流播人间,家喻户晓,为前代所不及。【按:印刷发明系统大别为三,即凸版印刷、凹版印刷与平版印刷。中国所发明属于第一种,直至近代,欧洲始有凹、平版之发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